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同轴线双高压缸均质一体化装置,包括长油缸、两个主连接套、两个高压缸均质主体、两个附连接套和两个短油缸,两个主连接套、两个高压缸均质主体、两个附连接套和两个短油缸均分别对称设置在所述长油缸的两端并且均与长油缸同轴心线安装,各高压缸均质主体通过一主连接套与所述长油缸连接成整体,各高压缸均质主体通过一附连接套与相应的短油缸连接成整体,长油缸内设有可从其两端交替伸出的活塞杆,活塞杆的两端分别连接一高压缸均质主体的高压腔内的加压柱塞杆,各高压缸均质主体的内腔内的均质阀均分别连接一短油缸的顶杆。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同轴线双高压缸均质一体化装置结构紧凑,节省零件,利于小型化,且节能。(*该技术在2024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技术公开了一种同轴线双高压缸均质一体化装置,包括长油缸、两个主连接套、两个高压缸均质主体、两个附连接套和两个短油缸,两个主连接套、两个高压缸均质主体、两个附连接套和两个短油缸均分别对称设置在所述长油缸的两端并且均与长油缸同轴心线安装,各高压缸均质主体通过一主连接套与所述长油缸连接成整体,各高压缸均质主体通过一附连接套与相应的短油缸连接成整体,长油缸内设有可从其两端交替伸出的活塞杆,活塞杆的两端分别连接一高压缸均质主体的高压腔内的加压柱塞杆,各高压缸均质主体的内腔内的均质阀均分别连接一短油缸的顶杆。本技术的同轴线双高压缸均质一体化装置结构紧凑,节省零件,利于小型化,且节能。【专利说明】 —种同轴线双高压缸均质一体化装置
本技术涉及一种细胞破碎仪用加压均质装置,尤其涉及一种同轴线双高压缸均质一体化装置。
技术介绍
细胞破碎技术是指利用外力破坏细胞膜和细胞壁,使细胞内容物包括目的产物成分释放出来的技术,是分离纯化细胞内合成的非分泌型生化物质(产品)的基础。结合重组DNA技术和组织培养技术上的重大进展,以前认为很难获得的蛋白质现在可以大规模生产。目前已发展了多种细胞破碎方法,以便适应不同用途和不同类型的细胞壁破碎。破碎方法可规纳为机械法和非机械法两大类。而机械法所用到的设备也有很多种,而常用的设备是超高压细胞破碎装置,该常用的设备在生物细胞、药物、食品、牛奶、化妆品、化工材料、纳米材料等的破碎、微细分散、颗粒纳米化、乳化加工中具有广泛的用途。该常用的超高压细胞破碎装置存在的缺点是:(I)采用单轴式主油缸,能耗高;(2)其加压均质装置的出液口开在上部,出液不顺畅,容易有残留;(3)其加压均质装置的压力表与高压腔直接连接,使得高压表频繁脉动,从而容易损坏;(4)高压能量释放容易产生温升;(5)高压均质阀容易磨损。因此有必要技术一种新的加压均质装置,以改善前述缺陷。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同轴线双高压缸均质一体化装置,结构紧凑,节省零件,利于小型化,且节能。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一种同轴线双高压缸均质一体化装置,包括长油缸、主连接套、高压缸均质主体、附连接套和短油缸,所述的主连接套、高压缸均质主体、附连接套和短油缸均分别有两个,所述的两个主连接套、两个高压缸均质主体、两个附连接套和两个短油缸均分别对称设置在所述长油缸的两端并且均与长油缸同轴心线安装,各所述高压缸均质主体通过一所述主连接套与所述长油缸连接成整体,各所述高压缸均质主体通过一所述附连接套与相应的短油缸连接成整体,所述长油缸内设有可从其两端交替伸出的活塞杆,所述活塞杆的两端分别连接一所述高压缸均质主体的高压腔内的加压柱塞杆,各所述高压缸均质主体的内腔内的均质阀均分别连接一所述短油缸的顶杆 由于两个主连接套、两个高压缸均质主体、两个附连接套和两个短油缸对称设置在长油缸的两侧并且与长油缸同轴心线安装,从而结构紧凑,体积小,有利于小型化设计,而且长油缸有可从其两端交替伸出的活塞杆,从而可以交替的使两边的高压缸均质主体工作对细胞进行破碎,相比现有技术中的使用单轴式长油缸的高压缸均质一体化装置,本同轴线双高压缸均质一体化装置节电明显,至少可节能30% -40%,使能耗大大降低。 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各所述高压缸均质主体的高压腔尾端上部设有与高压腔连通的进料口,各所述高压缸均质主体的左侧设有与高压腔连通的压力表连接口,各所述高压缸均质主体的右侧还设有与高压缸均质主体的出样腔连通的出液口,所述出液口与出样腔底部相连通并且垂直向下且连接不锈钢冷却盘管。此结构相比现有技术中出液口开在高压缸均质主体顶部的方式,出液阻力更小,出液更加顺畅,不易残留在高压缸均质主体内。 作为本技术的更进一步改进,各所述进料口连接有一个一体化进料装置,各所述一体化进料装置包括第二单向阀和贮料杯,所述第二单向阀的阀座的进口与所述贮料杯的底部直接连接,各所述第二单向阀的阀体的出口与相应的进料口连接,并且所述第二单向阀的阀体与所述贮料杯为整体式结构。此结构可便于进样与排气,还可以使得同轴线双高压缸均质一体化装置的结构更加紧凑,从而有利于小型化设计,且还可以减少物料在破碎中的损耗,而且操作方便。 作为本技术的更进一步改进,各所述压力表连接口内设有第一单向阀,各所述第一单向阀的阀体的一部分位于相应的高压缸均质主体内并与高压缸均质主体构成整体式结构。此结构可使同轴线双高压缸均质一体化装置的结构更加紧凑,从而有利于小型化设计,而且还可防止高压表脉动,避免高压表损坏。 作为本技术的更进一步改进,各所述高压缸均质主体的轴心线与相应的第一单向阀和第二单向阀的轴心线垂直相交。此结构有利于压力表准确检测高压缸均质主体内的压力,且有利于小型化设计,而且还更有利于压力表准确检测加压均质一体化装置内的压力。 作为本技术的更进一步改进,各所述第一单向阀的阀芯和阀座之间为平面接触密封,各所述第二单向阀的阀芯和阀座之间也为平面接触密封。此结构加工方便,而且第一单向阀和第二单向阀的工作稳定性好,使用寿命长。 作为本技术的另一种改进,所述主连接套的上部开设有主观察调整窗口,下部开设有水循环窗口,所述附连接套的上部开设有附观察调整窗口,下部开设有附水循环窗口。此结构可以方便进行观察和调整以及冷却水循环。 通过以下的描述并结合附图,本技术将变得更加清晰,这些附图用于解释本技术的实施例。 【专利附图】【附图说明】 图1为本技术的同轴线双高压缸均质一体化装置的主视图。 图2为本技术的同轴线双高压缸均质一体化装置的左视图。 图3为高压缸均质主体和第一单向阀的剖视图。 图4为一体化进料装置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参考附图描述本技术的实施例,附图中类似的元件标号代表类似的元件。 请参考图1-图4,本技术的同轴线双高压缸均质一体化装置包括长油缸1、两个主连接套2、两个高压缸均质主体3、两个附连接套4和两个短油缸5。所述长油缸I的两端分别通过一个主连接套2连接至一个高压缸均质主体3的一端,各高压缸均质主体3的另一端通过一附连接套4连接至一短油缸5。所述的长油缸1、主连接套2、高压缸均质主体3、附连接套4和短油缸5之间均通过螺纹连接,且所述的长油缸1、两个主连接套2、两个高压缸均质主体3、两个附连接套4和两个短油缸5同轴心线安装。 进一步说明的是,所述长油缸I内设有可从其两端交替伸出的活塞杆,所述短油缸5内设有可从其一端伸出的顶杆51。 各所述主连接套2的上部开设有主观察调整窗口 21,下部开设有水循环窗口 22,各所述附连接套4的上部开设有附观察调整窗口 41,下部开设有附水循环窗口 42。所述的主观察调整窗口 21和附观察调整窗口 41可以方便进行观察和调整,所述的水循环窗口 22和附水循环窗口 42可以方便冷却水循环。 各所述高压缸均质主体3的高压腔内有可往复移动的加压柱塞杆31,所述长油缸I的活塞杆的两端分别连接一所述高压缸均质主体3的高压腔内的加压柱塞杆31 ;各所述高压缸均质主体3的与高压腔连通的内腔内还有均质阀,各所述高压缸均质主体3的内腔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同轴线双高压缸均质一体化装置,包括长油缸、主连接套、高压缸均质主体、附连接套和短油缸,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主连接套、高压缸均质主体、附连接套和短油缸均分别有两个,所述的两个主连接套、两个高压缸均质主体、两个附连接套和两个短油缸均分别对称设置在所述长油缸的两端并且均与长油缸同轴心线安装,各所述高压缸均质主体通过一所述主连接套与所述长油缸连接成整体,各所述高压缸均质主体通过一所述附连接套与相应的短油缸连接成整体,所述长油缸内设有可从其两端交替伸出的活塞杆,所述活塞杆的两端分别连接一所述高压缸均质主体的高压腔内的加压柱塞杆,各所述高压缸均质主体的内腔内的均质阀均分别连接一所述短油缸的顶杆。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余行文,余茜,
申请(专利权)人:广州聚能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