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集成架提升过程中的角度调整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0875026 阅读:121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1-07 19:5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集成架提升过程中的角度调整装置,所述角度调整装置包括固定机构和旋转机构,其中,所述固定机构包括设置于所述集成架和建筑物之间的第一附着支座、第二附着支座以及第三附着支座,所述旋转机构包括拉紧装置和托举装置。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通过设置固定机构和旋转机构,使得集成架可以绕第二附着支座转动,进而将垂直提升的集成架调整一定角度,从而实现了对结构逐层均匀内收的建筑的防护。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技术公开了一种集成架提升过程中的角度调整装置,所述角度调整装置包括固定机构和旋转机构,其中,所述固定机构包括设置于所述集成架和建筑物之间的第一附着支座、第二附着支座以及第三附着支座,所述旋转机构包括拉紧装置和托举装置。本技术的有益效果:通过设置固定机构和旋转机构,使得集成架可以绕第二附着支座转动,进而将垂直提升的集成架调整一定角度,从而实现了对结构逐层均匀内收的建筑的防护。【专利说明】一种集成架提升过程中的角度调整装置
本技术涉及建筑施工领域,具体来说,涉及一种集成架提升过程中的角度调整装置。
技术介绍
集成架是用于建筑施工时必要的防护工具,目前,常用的集成架主要适用于结构外形规则的建筑,其提升方式为垂直提升,而当建筑的结构外形为不规则的逐层均匀内收时,垂直提升的集成架,会由于建筑的结构逐层内收,侧边空挡逐渐加大,无法实现防护功倉泛。 针对现有技术中垂直提升的集成架无法防护结构逐层均匀内收的建筑的问题,目前尚未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中垂直提升的集成架无法防护结构逐层均匀内收的建筑的问题,本技术提出一种集成架提升过程中的角度调整装置,能够将垂直提升的集成架调整一定角度,实现对结构逐层均匀内收的建筑的防护。 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集成架提升过程中的角度调整装置,包括固定机构和旋转机构,其中,所述固定机构包括设置于所述集成架和建筑物之间的第一附着支座、第二附着支座以及第三附着支座,其中,所述第一附着支座通过临时拉结杆与所述集成架的顶部固定连接,所述第二附着支座通过可旋转连接件与所述集成架的中部固定连接,所述第三附着支座通过可分离式连接件与所述集成架的底部固定连接;所述旋转机构包括拉紧装置和托举装置,其中,所述拉紧装置设置于所述第一附着支座的一侧,并且,所述拉紧装置的活动端与所述集成架的顶端固定连接,所述托举装置设置于所述第三附着支座的一侧,并且,所述托举装置的活动段与所述集成架的底端固定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拉紧装置包括手拉葫芦。 进一步的,所述托举装置包括以下之一: 千斤顶、液压缸、气压缸。 本技术的有益效果:通过设置固定机构和旋转机构,使得集成架可以绕第二附着支座转动,进而将垂直提升的集成架调整一定角度,从而实现了对结构逐层均匀内收的建筑的防护。 【专利附图】【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的集成架提升过程中角度调整装置的使用状态图之一; 图2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的集成架提升过程中角度调整装置的使用状态图之二。 图中: 1、临时拉结杆;2、上板;3、第一附着支座;4、第二附着支座;5、第三附着支座;6、托举装置;7、集成架;8、拉紧装置;9、中板;10、下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根据本技术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集成架提升过程中的角度调整装置。 如图1-2所示,包括固定机构和旋转机构,其中,所述固定机构包括设置于所述集成架7和建筑物之间的第一附着支座3、第二附着支座4以及第三附着支座5,其中,所述第一附着支座3通过临时拉结杆3与所述集成架7的顶部固定连接,所述第二附着支座4通过可旋转连接件与所述集成架7的中部固定连接,所述第三附着支座5通过可分离式连接件与所述集成架7的底部固定连接;所述旋转机构包括拉紧装置8和托举装置6,其中,所述拉紧装置8设置于所述第一附着支座3的一侧,并且,所述拉紧装置8的活动端与所述集成架7的顶端固定连接,所述托举装置6设置于所述第三附着支座5的一侧,并且,所述托举装置6的活动段与所述集成架7的底端固定连接。 在上述方案中,对于拉紧装置8来说,所述拉紧装置8包括手拉葫芦,对于托举装置8来说,所述托举装置6包括以下之一: 千斤顶、液压缸、气压缸。 在具体使用时,首先将需要调整角度的集成架7与相邻集成架分离、并在上板2上设置预埋环;将第一附着支座3、第二附着支座4和第三附着支座5分别安装在上板2、中板9和下板10上,将所述第二附着支座4通过可旋转连接件与所述集成架7的中部固定连接,将所述第三附着支座5通过可分离式连接件与所述集成架7的底部固定连接,并且使用临时拉结杆I将集成架7的顶部与预埋环连接在一起;通过手拉葫芦连接集成架7和上板2,并在下板10上安装千斤顶,将千斤顶顶住集成架7 ;拆除集成架7顶部上的拉结,通过可分离式连接件将设置在下板10上的第三附着支座5与集成架7分离;使用千斤顶将集成架7支顶,同时收紧手拉葫芦,当旋转至所需角度时,将第一附着支座3和第三附着支座5与集成架7固定连接;重新将集成架7顶部拉结,拆除手拉葫芦和千斤顶。 上述方案中,上板2指的是建筑上结构内收的第一层楼板,中板9和下板10则是位于上板2的下方,并且是相邻于上板2的两层楼层。 综上所述,借助于本技术的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设置固定机构和旋转机构,使得集成架7可以绕第二附着支座4转动,进而将垂直提升的集成架7调整一定角度,从而实现了对结构逐层均匀内收的建筑的防护。 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技术,凡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权利要求】1.一种集成架提升过程中的角度调整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固定机构和旋转机构,其中,所述固定机构包括设置于所述集成架和建筑物之间的第一附着支座(3)、第二附着支座(4)以及第三附着支座(5),其中,所述第一附着支座(3)通过临时拉结杆(I)与所述集成架(7)的顶部固定连接,所述第二附着支座(4)通过可旋转连接件与所述集成架(7)的中部固定连接,所述第三附着支座(5)通过可分离式连接件与所述集成架(7)的底部固定连接;所述旋转机构包括拉紧装置(8)和托举装置(6),其中,所述拉紧装置(8)设置于所述第一附着支座(3)的一侧,并且,所述拉紧装置(8)的活动端与所述集成架(7)的顶端固定连接,所述托举装置(6)设置于所述第三附着支座(5)的一侧,并且,所述托举装置(6)的活动段与所述集成架(7)的底端固定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角度调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拉紧装置(8)包括手拉葫芦。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角度调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托举装置(6)包括以下之 千斤顶、液压缸、气压缸。【文档编号】E04G21/18GK204081530SQ201420507129【公开日】2015年1月7日 申请日期:2014年9月3日 优先权日:2014年9月3日 【专利技术者】梁怀刚, 王强周,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集成架提升过程中的角度调整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固定机构和旋转机构,其中,所述固定机构包括设置于所述集成架和建筑物之间的第一附着支座(3)、第二附着支座(4)以及第三附着支座(5),其中,所述第一附着支座(3)通过临时拉结杆(1)与所述集成架(7)的顶部固定连接,所述第二附着支座(4)通过可旋转连接件与所述集成架(7)的中部固定连接,所述第三附着支座(5)通过可分离式连接件与所述集成架(7)的底部固定连接;所述旋转机构包括拉紧装置(8)和托举装置(6),其中,所述拉紧装置(8)设置于所述第一附着支座(3)的一侧,并且,所述拉紧装置(8)的活动端与所述集成架(7)的顶端固定连接,所述托举装置(6)设置于所述第三附着支座(5)的一侧,并且,所述托举装置(6)的活动段与所述集成架(7)的底端固定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梁怀刚王强周刘强苏德志李晓强王海清茅云青吴英昊孔思陈文杰蔡建桢董伟
申请(专利权)人:中铁十六局集团城市建设发展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