卧式螺旋活套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0872999 阅读:155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1-07 17:5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一种卧式螺旋活套,包括内支架和外支架,内支架和外支架同轴设置,内支架的外周设有辐条,辐条沿内支架的径向延伸至外支架的内周,内支架的周向和外支架的周向均分布有辊筒,辊筒与辐条沿外支架圆周交替设置,辐条相对于辊筒的一侧设置有若干的转轮,辐条两侧固定设置有转轴,转轮轴向固定于转轴上且转轮可绕转轴周向旋转,位于辐条一侧的所有转轮之间设有传动带,传动带紧贴转轮且所有转轮均处于传动带围成的封闭空间内,传动带距地面的最大高度大于辐条距地面的最大高度。该卧式螺旋活套通过在辐条上设置传动装置,将原先钢带与辐条间的滑动摩擦转换成转轮与传动带间的滚动摩擦,在减少机械磨损的同时提升了钢管品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卧式螺旋活套
[0001 ] 本技术涉及一种卧式螺旋活套。
技术介绍
卧式螺旋活套是实现重型钢管自动化生产必不可少的设备之一,常常设置于轧机之前,其部件包括电机、内支架、外支架、内辊筒、外辊筒和辐条等,内辊筒处于内支架的外周,而外辊筒则在外支架的内周。卧式螺旋活套主要起着为轧机储料和送料的双重作用,并保证整条生产线能够连续不断地运作。当钢带向活套内充料时,靠近内支架的钢带在外棍筒的滚动驱动作用下以自然扩张的趋势逐圈靠向外支架,直至料满;当活套被停止供料时,靠近外支架的钢带受到轧机牵引力的作用逐圈向内支架靠拢,其间钢带依次从外辊筒经过辐条至内辊筒。 钢带在向内支架靠拢的过程中,由于辊筒和辐条均会对钢带产生支承力,因此钢带与辊筒之间、钢带与辐条之间存在滑动摩擦,尤其是后者,较前者的线接触摩擦面更大。长时间的滑动摩擦会生成大量的热,造成机械磨损,影响其使用寿命,同时钢带边缘的物理性状可能会发生改变,甚至出现瑕疵与缺陷。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的不足,本技术提供了一种能够减少辐条与钢带之间摩擦的卧式螺旋活套。 本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卧式螺旋活套,包括内支架和外支架,内支架和外支架同轴设置,内支架的外周设有辐条,辐条沿内支架的径向延伸至外支架的内周,内支架的周向和外支架的周向均分布有棍筒,棍筒与福条沿外支架圆周交替设置,辐条相对于辊筒的一侧设置有若干的转轮,辐条两侧固定设置有转轴,转轮轴向固定于转轴上且转轮可绕转轴周向旋转,位于辐条一侧的所有转轮之间设有传动带,传动带紧贴转轮且所有转轮均处于传动带围成的封闭空间内,传动带距地面的最大高度大于辐条距地面的最大闻度。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位于外辊筒上的钢带受到轧机牵引力的作用逐圈向内靠拢时,钢带会脱离外辊筒移动至辐条上的传动带,由于钢带与传动带之间的静摩擦力大于传动带与转轮之间的滚动摩擦,因此钢带会带动传动带绕着转轮组转动,直至到达内辊筒,相比之前未安装转轮与传动带时钢带存在直接与辐条有长距离刮擦的情形,不管对于设备还是钢带,相互之间的摩擦损耗都大为减少;考虑到钢带经过传动带时其重量都需由传动带支承,将辊筒与辐条间隔设置有助于保证平均每个辊筒旁均都有一条传动带,在不损害传动带支撑效果的前提下,较好地控制了成本;只要能够使传动带距地面的最大高度大于辐条距地面的最大高度,就可以保证钢带与辐条之间不会发生接触,避免了滑动摩擦的产生。 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内支架上的辊筒和外支架上的辊筒数目相同,内支架和外支架上的每一组辊筒相对应的轴线重合。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相邻辊筒之间的空间利用率较高,并可有效缩短内支架或外支架上相邻辊筒之间的距离,使处于其间的钢带悬空段长度有所降低,防止钢带因内部的切应力过大产生裂缝进而影响其塑性;相反,当内支架上的辊筒和外支架上的辊筒错位设置时,同一支架上相邻辊筒之间不仅需为辐条预留一定的空间,还要考虑相异支架上的辊筒的占位,由此造成相邻辊筒间距过分拉大,如若缩短该间距势必会牺牲辐条上传动装置的运行空间,不利于其功能的完全发挥。 本技术可进一步设置为:位于辐条同侧的转轴最大间距大于相对应的辊筒之间的间隙长。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保证钢带从外辊筒脱离时能直接移动至辐条上的传动带,同时当钢带继续向内收缩离开传动带时也能够直接进入内棍筒,实现了整个过程外棍筒、传动带与内辊筒三者的“无缝衔接”。 本技术可进一步设置为:辐条相对于转轮的另一侧端面与地面相抵触。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钢带对传动带的压力可依次通过转轮、辐条传递至地面,减少了内支架和外支架因受到辐条的剪切力发生形变,提高了整个设备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技术卧式螺旋活套的俯视图; 图2为本技术卧式螺旋活套辐条、转轴、转轮与传动带之间的组合关系示意图。 其中: 1、内支架;2、外支架;3、辐条;4、辊筒;5、转轮;6、转轴;7、传动带;8、钢带。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图1、图2对本技术实施例做进一步说明。 本技术一种卧式螺旋活套,包括内支架I和外支架2,内支架I和外支架2同轴设置,内支架I的外周设有辐条3,辐条3沿内支架I的径向延伸至外支架2的内周,内支架I的周向和外支架2的周向均分布有棍筒4,棍筒4与福条3沿外支架2圆周交替设置,辐条3相对于辊筒4的一侧设置有若干的转轮5,辐条3两侧固定设置有转轴6,转轮5轴向固定于转轴6上且转轮5可绕转轴6周向旋转,位于辐条3 —侧的所有转轮5之间设有传动带7,传动带7紧贴转轮5且所有转轮5均处于传动带7围成的封闭空间内,传动带7距地面的最大高度大于辐条3距地面的最大高度。 优选地,辐条3两端分别与内支架I和外支架2固定,将内外支架连接成整体,提高了整个设备的稳定性和安全性;辐条3设置为与地面接触,这样钢带8对传动带7的压力可依次通过转轮5、辐条3传递至地面,减少了内支架I和外支架2因受到辐条3的剪切力发生形变。 优选地,内支架I上的辊筒4和外支架2上的辊筒4数目和位置相互对应,相对应的辊筒4轴线重合,这有助于提高相邻辊筒4之间的空间利用率,并可有效缩短内支架I或外支架2上相邻辊筒4之间的距离,使处于其间的钢带8悬空段长度有所降低,防止钢带8因内部的切应力过大产生裂缝进而影响其塑性;辊筒4与辐条3间隔设置,有助于保证平均每个辊筒4旁均都有一条传动带7,在不损害传动带7支撑效果的前提下,较好地控制了成本。 优选地,转轮5在同一辐条3的两侧均有设置,其直径、位置与数量可根据辐条3作出调整,使两者相互适配,位于辐条3同侧的转轴6最大间距大于相对应的辊筒4之间的间隙长,保证钢带8从外辊筒脱离时能直接移动至辐条3上的传动带7,同时当钢带8继续向内收缩离开传动带7时也能够直接进入内辊筒,实现了整个过程外辊筒、传动带7与内辊筒三者的“无缝衔接”。 传动带7优选为表面粗糙的硬质材料,其弹性不宜过大,防止长时间使用出现松脱现象,传动带7距地面的最大高度应大于辐条3距地面的最大高度,保证钢带8与辐条3之间不会发生接触,以避免滑动摩擦的产生,可以在传送带7表面加一些防滑纹路,防止钢带8和传送带7之间相互运动。 该技术的工作流程如下:当钢带8向活套内充料时,调速电机经圆柱型齿轮箱带动万向传动轴转动,再由万向传动轴将扭力经圆锥型齿轮箱传递至外辊筒,靠近内支架I的钢带8在外辊筒的滚动驱动作用下以自然扩张的趋势逐圈靠向外支架2,直至料满,由于属于现有技术,活套充料原理不再详述;当活套被停止供料时,靠近外支架2的钢带8受到轧机牵引力的作用逐圈向内支架I靠拢,钢带8会脱离外辊筒移动至辐条3上的传动带7,由于钢带8与传动带7之间的静摩擦力大于传动带7与转轮5之间的滚动摩擦,因此钢带8会带动传动带7绕着转轮组转动,直至到达内辊筒,相比之前未安装转轮5与传动带7时钢带8存在直接与辐条3有长距离刮擦的情形,不管对于设备还是钢带8,相互之间的摩擦损耗都大为减少。 以上所述仅是本技术的优选实施方式,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并不仅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凡属于本技术思路下的技术方案均属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应当指出,对于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卧式螺旋活套,包括内支架和外支架,所述内支架和外支架同轴设置,内支架的外周设有辐条,所述辐条沿内支架的径向延伸至外支架的内周,内支架的周向和外支架的周向均分布有辊筒,所述辊筒与辐条沿外支架圆周交替设置,其特征是:辐条相对于辊筒的一侧设置有若干的转轮,所述辐条两侧固定设置有转轴,所述转轮轴向固定于转轴上且所述转轮可绕所述转轴周向旋转,位于辐条一侧的所有转轮之间设有传动带,所述传动带紧贴转轮且所有转轮均处于传动带围成的封闭空间内,传动带距地面的最大高度大于辐条距地面的最大高度。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卧式螺旋活套,包括内支架和外支架,所述内支架和外支架同轴设置,内支架的外周设有辐条,所述辐条沿内支架的径向延伸至外支架的内周,内支架的周向和外支架的周向均分布有辊筒,所述辊筒与辐条沿外支架圆周交替设置,其特征是:辐条相对于辊筒的一侧设置有若干的转轮,所述辐条两侧固定设置有转轴,所述转轮轴向固定于转轴上且所述转轮可绕所述转轴周向旋转,位于辐条一侧的所有转轮之间设有传动带,所述传动带紧贴转轮且所有转轮...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杨钧
申请(专利权)人:杭州重型钢管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