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池模块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0866384 阅读:106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1-07 07:43
本发明专利技术的电池模块(10)具有电池要素(20)和收纳电池要素(20)的收纳单元(30)。收纳单元(30)具有导电性的正极侧板(32)和负极侧板(34),由正极侧板(32)和负极侧板(34)构成收纳电池要素(20)的收纳部(35),并且构成接合端部(40),该接合端部(40)是收纳部(35)的周缘部,在正极侧板(32)的外周缘部位(32b)以及负极侧板(34)的外周缘部位(34b)之间插入绝缘片(46)而将两个外周缘部位(32b、34d)接合。接合端部(40)具有:卷封部(45),其通过将两个外缘端部重叠后卷入而压接·接合而成;和外周缘框体(50),其以包围卷封部(45)的方式使用绝缘性树脂而嵌入成型。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电池模块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收容有电池要素的电池模块。
技术介绍
在电池模块中,已知利用电池壳体封装电池要素的技术(专利文献I)。作为电池壳体,在壳主体部件中收纳电池要素,并且用盖体覆盖壳主体部件的开口,通过将该壳主体部件以及盖子的周缘部卷边而防止电解液等的泄漏。 在电池模块中,特别是在使用方形薄型的壳主体部件的情况下,在方形的直线部中容易变形而容易导致密封性下降。为了解决上述课题,在专利文献I中,通过在直线部上形成凹口(肋部),提高了其机械强度,但是根据凹口的配置、形成,其效果也有很大不同,存在不容易以简单的结构得到优异的密封性的课题。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2-124219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鉴于上述课题,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以简单的结构得到优异密封性的电池模块。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的至少一部分,本专利技术能够作为以下的适用例实施。 [适用例I] 适用例I是一种电池模块,其具有电池要素和收纳该电池要素的收纳单元的电池模块,其中, 上述收纳单元具有导电性的正极侧板和负极侧板,由上述正极侧板和上述负极侧板构成收纳上述电池要素的收纳部,并且构成接合端部,该接合端部是上述收纳部的周缘部,在上述正极侧板的外周缘部位以及上述负极侧板的外周缘部位之间插入绝缘片而将两个外周缘部位接合, 上述接合端部具有:卷封部,其通过将上述两个外周缘部位重叠后卷入而压接.接合而成;以及外周缘框体,其以包围该卷封部的方式,使用绝缘性树脂嵌入成型。 在适用例I所涉及的电池模块中,电池要素收纳在收纳单元中,并且,将电池要素的电力经由收纳单元向外部输出。收纳单元将电池要素收纳在由正极侧板和负极侧板构成的收纳部中。另外,收纳单元通过接合端部被封装,该接合端部是收纳部的周缘部,形成在正极侧板和负极侧板的外周缘部位。接合端部具有卷封部和外周缘框体。卷封部通过将正极侧板以及负极侧板的外周缘部位重叠后卷入而压接.接合。而且,外周缘框体通过嵌入成型将卷封部包围。外周缘框体覆盖卷封部而对其进行加强以及保护,从而能够以较大的力量防止卷封部被打开,并且得到高密封性。 [适用例2] 在适用例2中,上述接合端部能够构成为在上述卷封部和外周缘框体接触的部分插入有粘接层。通过该结构,在卷封部和外周缘框体之间插入有粘接层,从而能够以更大力防止卷封部被打开。 [适用例3、4] 在适用例3中,可构成为,如果将上述正极侧板与上述负极侧板相对的方向设为dl,则上述卷封部的前端部弯折为,上述外周缘部位向上述方向dl延伸。在适用例4中,可构成为,如果将上述正极侧板与上述负极侧板相对的方向设为dl,将相对于上述方向dl成直角的方向设为d2,则上述卷封部的前端部为上述正极侧板和上述负极侧板的外缘部,且弯折为从该外缘部向上述方向d2延伸。通过上述结构,即使电池模块的收纳单元的内压增大,外周缘框体也不会对卷封部的前端部施加打开方向的力,密封性优异。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的电池模块的外观的斜视图。 图2是沿着图1的电池模块的2-2线的剖面图。 图3是沿着图1的电池模块的3-3线的剖面图。 图4是表示电池模块的组装前的状态的斜视图。 图5是表示图2的电池模块的上部的剖面图。 [0021 ]图6是表示图2的电池模块的下部的剖面图。 图7是说明电池模块的组装工序的说明图。 图8是说明电池模块的组装工序的说明图。 图9是说明接着图8的电池模块的组装工序的说明图。 图10是说明接着图9的电池模块的组装工序的说明图。 图11是说明接着图10的电池模块的组装工序的说明图。 图12是说明卷封工序的说明图。 图13是说明电池模块的注塑工序的说明图。 图14是说明电池模块的作用的说明图。 图15是表示其他实施例涉及的电池模块的端部的剖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I)电池模块10的结构 以下,对于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基于【附图说明】其实施例。图1是表示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的电池模块10的外观的斜视图。电池模块10具有电池要素20和收纳单元30。 图2为沿着图1的电池模块10的2-2线的剖面图,图3为沿着电池模块10的3_3的剖面图,图4为表示电池模块10的组装前的状态的斜视图。在图2中,例如电池要素20是作为锂二次电池而承担充放电的电池单元,在正负的电极用金属薄膜之间插入电介质并卷绕而构成。电池要素20具有:扁平方形的电池要素主体21 ;正极集电箔22,其从电池要素主体21的一端部凸出;以及负极集电箔24,其从另一端部凸出。正极集电箔22由铝形成,负极集电箔24由铜形成。 收纳单元30例如具有:正极侧板32,其由铝板的冲压成型品构成;以及负极侧板34,其由铜构成。正极侧板32以及负极侧板34,在中央部分别具有凹部,通过使各自凹部相对而构成将电池要素20收纳在内的收纳部35。 图5是表示图2的电池模块10的上部的剖面图,图6是表示图2的电池模块10的下部的剖面图。在图5中,收纳单元30在收纳部35的周缘部具有接合端部40。接合端部40在正极侧板32的外周缘部位32b和负极侧板34的外周缘部位34b的整个范围内设置,在外周缘部位32b与外周缘部位34b之间插入中间框体42而将正极集电箔22与外周缘部位32b电连接。另外,如图6所示,负极集电箔24也与正极集电箔22同样地,与其外周缘部位34b电连接。如图4所示,在负极侧板34的外周缘部位34b上,形成有收纳凹槽34c,在收纳凹槽34c中收纳中间框体42。中间框体42是绝缘性的树脂成型品,是由左右分割而成左侧框体42L和右侧框体42R构成的分割件,通过使上述框体相对而构成在框内包围电池要素20的框体。在中间框体42中形成具有台阶部的集电箔保持部位43。集电箔保持部位43的台阶部将正极集电箔22向外周缘部位32b按压(图5),将负极集电箔24向外周缘部位34b按压(图6)。 如图5以及图6所示,接合端部40具有:卷封部45,其将正极侧板32和负极侧板34的端部接合;和外周缘框体50,其通过树脂成型而成,以使得对卷封部45进行模塑。卷封部45通过在外周缘部位32b和外周缘部位34b之间插入绝缘片46后,将外周缘部位32b、34b重叠并卷入,从而构成压接.接合的二重卷封。如后所述,二重卷封是通过利用通用的制罐方法而形成的。外周缘框体50将卷封部45作为嵌入部件,通过使用了绝缘性树脂的嵌入成型而构成。 (2)电池模块10的制造方法 下面,对上述电池模块10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图7是说明电池模块10的组装工序的说明图。首先,在步骤SlOO中,准备构成电池模块10的各部件,即电池要素20、正极侧板32、负极侧板34、中间框体42以及绝缘片46。然后,在步骤SllO中,如图8所示,在正极侧板32的外周缘部位32b上载置绝缘片46,进而使电池要素20的电池要素主体21进入正极侧板32的正极板主体32a的凹部中,通过未图示的焊接电极将正极集电箔22焊接(例如点焊)至外周缘部位32b的焊接区域WF。由此,正极侧板32在外周缘部位32b上与电池元素20成为一体。 然后,在步骤S120中,如图9所示,使进入正极侧板32的凹槽中的电池要素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电池模块,其具有电池要素(20)和收纳该电池要素(20)的收纳单元(30)的电池模块,其中,上述收纳单元(30)具有导电性的正极侧板(32)和负极侧板(34),由上述正极侧板(32)和上述负极侧板(34)构成收纳上述电池要素(20)的收纳部(35),并且构成接合端部(40),该接合端部(40)是上述收纳部(35)的周缘部,在上述正极侧板(32)的外周缘部位(32b)以及上述负极侧板(34)的外周缘部位(34b)之间插入绝缘片(46)而将两个外周缘部位(32b、34b)接合,上述接合端部(40)具有:卷封部(45),其通过将上述两个外周缘部位(32b、34b)重叠后卷入而压接·接合而成;以及外周缘框体(50),其以包围该卷封部(45)的方式,使用绝缘性树脂嵌入成型而成。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2.01.26 JP 2012-0136881.一种电池模块,其具有电池要素(20)和收纳该电池要素(20)的收纳单元(30)的电池模块,其中, 上述收纳单元(30)具有导电性的正极侧板(32)和负极侧板(34),由上述正极侧板(32)和上述负极侧板(34)构成收纳上述电池要素(20)的收纳部(35),并且构成接合端部(40),该接合端部(40)是上述收纳部(35)的周缘部,在上述正极侧板(32)的外周缘部位(32b)以及上述负极侧板(34)的外周缘部位(34b)之间插入绝缘片(46)而将两个外周缘部位(32b,34b)接合, 上述接合端部(40)具有:卷封部(45),其通过将上述两个外周缘部位(32b、34b)重叠后卷入而压接.接合而成;以及...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岩田康生内田安则太田忠伸竹田慎一
申请(专利权)人:丰田合成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