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曾安炳专利>正文

改进型水陆两用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084040 阅读:176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改进型水陆两用车,特征是:于车轮处,分别以一液压马达传动控制,又藉由一缓冲杆、一连结座及一轮轴套筒承受该车轮撞击凸起物的压缩及扭转应力,达到避震效果,使可适用各种崎岖路面;并利用一升降油压缸推动该内套筒一侧的缓冲杆呈一适当角度转动,可将车轮作适当的升降,以提升行进速度;于驾驶座处,设有多个控制开关,当按下其中一同步开关,使液压马达同步驱动车轮及螺旋桨运转,以防止上岸困难,达使用便利、安全。(*该技术在2011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水陆两用车。本技术的原案(台湾专利案85218437号)在实际运用上,其优点及实际性各方面在原案中已有说明,故不再赘述,然原案水陆两用汽车的车轮,因避震效果不佳,无法适用各种不同的崎岖路面,而造成救难作业的不便,甚至造成车体的翻覆及人员伤亡的危险情事,又该水陆两用汽车行驶于水上时,该车轮无法作适当的升降,而影响该水陆两用汽车的行进速度,又该水陆两用汽车于水面登陆或下水时,该螺旋桨无法与车轮同时作动,往往造成该水陆两用汽车上岸及下水困难,甚至卡止于岸边无法动弹。原案缺点1、避震效果不佳,无法适用各种不同的崎岖路面,易造成车体翻覆及人员伤亡的危险情事。2、车轮无法作适当的升降,而影响该水陆两用汽车的行进速度。3、该螺旋桨无法与车轮同时作动,往往造成该水陆两用汽车上岸及下水困难,甚至卡止于岸边无法动弹。可见原案实有予以改进的必要,因此,如何将上述缺失加以摒除,即为本案创作人所欲解决的技术困难点的所在。有鉴于此对原案有再创作的必要,本创作人乃再次从事研发工作,在经过多次试作及改进,终有本技术的诞生,以使原技术更具实用性。本技术的首要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改进型水陆两用车,该车避震的效果好,适用各种不同的崎岖路面,行进速度快,并可防止上岸困难,进达使用便利、安全的目的。本技术的上述目的是由如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1、一种改进型水陆两用车,主要是由一控制部、一传动组及缓冲机构所组成,其中该控制部是由一螺旋桨运转开关、一车轮及螺旋桨同步运转开关、一车轮运转开关、一指示器所组成;该传动组是由一引擎、一油压泵及多个液压马达所组成该缓冲机构是由升降油压缸、内套筒、衔接筒、缓冲筒、缓冲杆、摆动板所组成;其中,该升降油压缸是分别设置于该水陆两用汽车内部中央两侧,该升降油压缸的夹臂是与内套筒上设的凸肋相互螺固,形成一连动作用,该内套筒是套设于一衔接筒内,该衔接筒上切设有一T形导槽,使可供该凸肋置入后,使可导正该内套筒的摆动角度,且该衔接筒两侧分别设有一缓冲筒,该缓冲筒的接合端是与衔接筒的接合端相互搭接后螺固,且该缓冲筒一侧呈一较小直径的筒状,该较小直径的筒状与一轮轴套筒套合后,并以一缓冲杆穿设于该缓冲筒内,该缓冲杆两侧各设有一呈环状规则排列的直线齿牙,该直线齿牙分别与螺设于该轮轴套筒一侧的连结座及内套筒内设有一呈环状规则排列的直线齿牙相互啮合,且藉由该直线齿牙的啮合方式为直线接触,使该缓冲杆可作适当角度的摆动及平移于内套筒及连结座之间。除上述必要技术特征外,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还可补充如下
技术实现思路
该轮轴套筒一侧延设有一摆动板,该摆动板上设有一圆孔,可供一液压马达置入后螺设,该液压马达一侧套设有一轮胎,使于该水陆两用汽车的控制室控制其后侧中央位置的引擎及油压泵,并以该引擎及油压泵控制液压马达带动轮胎运转,且藉由控制该升降油压缸的油压杆轴伸缩,控制该轮胎的上升或下降。该水陆两用汽车后侧下方的两侧分别设有一液压马达,且藉由该水陆两用汽车的控制室控制其后侧中央位置的引擎及油压泵,藉由该引擎及油压泵控制液压马达带动一侧的螺旋桨运转,以提供该水陆两用车行进于水上的动力,又该螺旋桨后方适当位置处设有一方向舵,该方向舵是固设于一转轴的下方,该转轴分别向外延设有一曲柄,并以一连杆连接于该曲柄的一端,且该连杆一侧延设有一助板,该肋板是与一控向油压缸的夹臂相互连结固定,藉由控制该控向油压缸的油压杆轴升缩,带动该方向舵呈一相对角度的转动,使可控制该水陆内用汽车行驶于水上时的行进方向,又该转轴的一侧延设有一连动板,该连动板一端与一指示器连杆的一端相互连结,当该方向舵的转轴转动时,同时带动该指示器连杆向一侧伸缩,并传输一位移量至驾驶室的指示器,使可方便操作者控制及了解该水陆两用汽车行驶于水上时的转向角度。该引擎一侧设有一风扇及一排烟管,藉由该风扇及排烟管的排热作用,以达到提供该引擎顺利散热的功能,且该水陆两用汽车的驾驶室设有多个控制开关,其中该车轮运转开关可控制车轮一侧的液压马达运转,该螺旋桨运转开关可控制螺旋桨一侧的液压马达运转,该车轮及螺旋桨同步运转开关可控制车轮及螺旋桨一侧的液压马达同步运转。该水陆两用汽车的车轮处,分别以一液压马达传动控制,又藉由一缓冲杆、一连结座及一轮轴套筒承受该车轮撞击凸起物的压缩及扭转应力,以达到避震的效果,使可适用各种不同的崎岖路面,并利用一升降油压缸推动该内套筒一侧的缓冲杆呈一适当角度的转动,使可将该车轮作适当的升降,以提升该水陆两用汽车的行进速度,另该水陆两用汽车的驾驶座处,设有多个控制开关,当按下其中一同步开关,使可藉由该液压马达同步驱动车轮及螺旋桨运转,以防止该水陆两用汽车上岸困难,进达使用便利、安全的目的。本技术的优点在于1、避震效果佳,适用各种不同的崎岖路面,可避免车体翻覆及人员伤亡,更具安全性。2、车轮可作适当的升降,而增进该水陆两用汽车的行进速度,更具进步性。3、该螺旋桨与车轮可同时作动,下水及上岸可快速及顺杨,更具便利性。4、具产业界上利用价值。为方便了解本技术的内容,及所能达成的功效、兹配合附图列举一具体实施例,详细介绍说明如下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立体图。图2是本技术的螺旋桨及方向舵结构组合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的后车轮缓冲机构部分分解图。图4是本技术的后车轮缓冲机构部分分解图。图5是本技术的后车轮缓冲机构组合示意图。图5A是本技术的后车轮下降示意图。图5B是本技术的后车轮上升示意图。图6是本技术的平面示意之三图。图7是本技术的车轮升降示意之一图。图8是本技术的车轮升降示意之二图。图9是本技术的运用示意图。请参阅图1、3、4、5、6所示,一种改进型水陆两用车,其主要是由一控制部63、一传动组64及缓冲机构65所组成,其中该控制部63是由一螺旋桨运转开关19、一车轮及螺旋桨同步运转开关18、一车轮运转开关17、一指示器22所组成;该传动组65是由一引擎20、一油压泵14及多个液压马达4、7、9、11、13、16所组成;该缓冲机构65是由升降油压缸36、内套筒68、衔接筒40、缓冲筒44、54、缓冲杆46、56、摆动板48、59所组成;其中,该升降油压缸36是分别设置于该水陆两用汽车1内部中央两侧。该升降油压缸36的夹臂38是与内套筒68上设的凸肋39相互螺固,形成一连动作用。该内套筒68是套设于一衔接筒40内,该衔接筒40上切设有一T形导槽69,供该凸肋39置入后,使可导正该内套筒68的摆动角度。且该衔接筒40两侧分别设有一缓冲筒44、54、该缓冲筒44、54的接合端43、53是与衔接筒40的接合端41、67相互搭接后螺固。且该缓冲筒44、54一侧呈一较小直径的筒状,使可供一轮轴套筒50、58套合后,并以一缓冲杆46、56穿设于该缓冲筒44、54内。该缓冲杆46、56两侧各设有一呈环状规则排列的直线齿牙45、47、55、57,使分别与螺设于该轮轴套筒50、58一侧的连结座51、61及内套筒68内设有一呈环状规则排列的直线齿牙52、62、42相互啮合,形成一连动作用。且藉由该直线齿牙42、45、47、52、55、57、62的啮合方式为直线接触,使该缓冲杆46、56可作适当角度的摆动及平移于内套筒68及连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改进型水陆两用车,主要是由一控制部、一传动组及缓冲机构所组成,其特征在于:该控制部是由一螺旋桨运转开关、一车轮及螺旋桨同步运转开关、一车轮运转开关、一指示器所组成;该传动组是由一引擎、一油压泵及多个液压马达所组成:该缓冲机构 是由升降油压缸、内套筒、衔接筒、缓冲筒、缓冲杆、摆动板所组成;其中,该升降油压缸是分别设置于该水陆两用汽车内部中央两侧,该升降油压缸的夹臂是与内套筒上设的凸肋相互螺固,该内套筒是套设于一衔接筒内,该衔接筒上切设有一T形导槽,该凸肋置入该 T形导槽内,且该衔接筒两侧分别设有一缓冲筒,该缓冲筒的接合端是与衔接筒的接合端相互搭接后螺固,且该缓冲筒一侧呈一较小直径的筒状,该较小直径的筒状与一轮轴套筒套合后,并以一缓冲杆穿设于该缓冲筒内,该缓冲杆两侧各设有一呈环状规则排列的直线齿牙,该直线齿牙分别与螺设于该轮轴套筒一侧的连结座及内套筒内设有一呈环状规则排列的直线齿牙相互啮合。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曾安炳
申请(专利权)人:曾安炳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相关技术
    暂无相关专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