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钱祖凡专利>正文

整体式水陆两用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084023 阅读:206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整体式水陆两用车,包括车架(1)、车轮(3、5)、驱动器(9)和浮体(2、6、11),其特征在于所说的车架(1)和车轮(3、5)按倒三轮结构设置,后轮(3)为方向轮,兼作舵,前轮中的一个驱动轮与驱动器(9)的驱动轴连接,前轮的前上方设有由驱动轴带动供水中行驶用的桨叶轮(7);所说的驱动器(9)为牵链式驱动器;所说的浮体设有前浮体(6)、主浮体(2)、侧向浮体(11)共分三组,其中侧向浮体(11)设在车架的两侧,两侧的担杆中间设有向下收折的链接装置A。(*该技术在201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三轮自行车,尤其是适用于身体锻练的水陆两栖自力驱动车。
技术介绍
水陆两用自行车的主题见诸于专利文献已有不少,一般都是在陆用自行车基础上改造而成,它们包括车架、车轮、驱动装置和浮体。其驱动装置水陆两用,其浮体则有固定和现安装的两种形式。由于要兼顾陆地行车与水中行船的差别,结构上难免显得笨拙,故固定式的有占道多的不足,现安装的则又显得不够方便,它们大多适合于青少年或者娱乐之用。为了兼顾两头老少的身心和智力协调锻练的需要,最宜从方便着手,采用固定的结构方式,尽量缩小车宽,减少占道,并顾及行车的稳定和安全。中国专利01236178.X的水陆两用自行车,采用了作浮体用的、宽大的三只轮子,有如沙滩车一般,即使可用轮圈或轮辐处设置桨叶划水,其弱点仍显见桨叶的有效工作特点难以发挥,作为浮体的轮子自身的水中阻力也太大,而且其陆上运作的局限性也比较大。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为适应老少一族的身体锻练的需要,提供了一种结构比较合理的整体式水陆两用车。该整体式水陆两用车,包括车架、车轮、驱动器和浮体,其特征在于所说的车架和车轮按倒三角(轮)结构设置,后轮为方向轮,兼作舵,前轮中的驱动轮与驱动器的驱动轴连接,前轮的前上方设有由驱动轴带动供水中行驶用的桨叶轮;所说的驱动器为牵链式驱动器;所说的浮体设有一对前浮体、一个主(后)浮体、一对侧向浮体,共分三组,其中侧向浮体设在车架的两侧,两侧的担杆中间设有向下收折的链接装置。本技术的整体式水陆两用车具有以下的积极效果1)、由于采用了牵链式驱动器和倒三角设置方式,行驶时可以得到手脚并用,兼顾脚控方向的协调锻练,也不易疲劳;2)、陆上行驶时,侧向浮体下垂并卡扣在车架的侧方,可起到缩小车宽,减少占道的效果。3)、水中行驶时,侧向浮体在浮力的作用下自然向两边展开,可加强水中车体的整体平衡;4)、其整体式的三轮结构,平稳安全,操纵灵活,简单易学,无需安装,陆水转换时只要一个开合调整的准备操作即可,水陆交替使用,在水中时亦能保持一定的速度,可作为公园或游乐场所的的专用交通、娱乐设施,老少咸宜。附图说明图1是本整体式水陆两用车的结构原理示意图。图2是图1的俯视图。图3是浮体分布的前视示意图。图4是牵链式驱动器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参见图1、图2。这是整体式水陆两用车的实施例结构。该整体式水陆两用车,包括车架1、车轮3、5,驱动器9和浮体2、6、11,其特征在于所说的车架1和车轮3、5按倒三角(轮)结构设置,后轮3为方向轮,兼作舵,前轮中的一个驱动轮与驱动器9的驱动轴连接,前轮的前上方设有由驱动轴带动供水中行驶用的桨叶轮7;所说的驱动器9为牵链式驱动器;所说的浮体设有前浮体6、主(后)浮体2、侧向浮体11共分三组,其中侧向浮体11固定在车架构件的两侧,两侧的担杆中间设有向下收折的链接装置A。最简单的链接装置A是采用铰链。或者在此基础上再加上伸缩定位机构。4为脚舵杆,用来控制舵片(亦即后轮)的方向。8和10是设在驱动器9的移动组件上的脚蹬和拉杆。12是带靠背的座椅。图2中车右侧的侧向浮体展开,表示入水的运用状态;左侧的侧向浮体向下(垂)内收,则对应于陆上骑行时的工作状态。为保证车体的结构强度,在图中B、C所标示的部位宜设置增强的结构连接。此外,因车体的重心低,入水操作时,双脚和小腿的一部分都将没入水中,但可用防水套进行保护或者保温。若将驱动器9的飞轮一端调高置平,由驱动轴直接带动桨叶轮,并由链轮带动车架上的主动车轮,采用半躺式操作,可避免腿脚浸水。要提高浮出高度,则可以在设计中增加浮体容积和对桨叶轮的入水深度作出调整。为保证效率,桨叶轮的吃水深度取轮径的1/4-1/6为宜。如图3所示,固定安装于车架上的三组浮体分开设置。主浮体2根据人体和车架的重量设定其排水量,前浮体6主要用于控制桨叶轮7的吃水深度,使之形成更有效地划水状态,推动车体前进。如上述,侧向浮体设成担挑式样,可以向下收折,宽度随规格而调整,主要是要顾及车体的左右平衡。图4给出了驱动装置的一个牵链式驱动器。它记载于本专利技术人的专利申请02238886.9中。倾斜或平置安装于车架,通过对脚蹬8和拉杆10交替不断的往复施力,使它的移动组件沿着导向支架上下滑动,滑行中带动其抓链器分别与两边的链条先后结合,往一个方向回转,再带动下面链轮上的驱动轴13运行。驱动轴13提供动力,与被驱动轴结合传动。或带动驱动轮,或带动和桨叶轮7。本两用车的工作状态如下行车途中,因为是三轮结构方式,一般重心较低,自然比较稳定;陆上停车时,人坐座椅之上又甚为舒适;两边的侧向浮体缩回收折扣定,整体上超出轮外不多,占道不太明显;其外形象是小汽车,用一脚控制后轮之导向,一手扶于车体之手把,另外一手一脚专司蹬踏和牵拉,一般速度下可以从容不迫,行至街景旁,随时可停车坐看!入水行舟,则侧向浮体则展开(或锁定),可驰骋水中,以后轮为舵板,手脚并用,带动桨叶划水前行,凭浮体支持浮于水面,可嬉水自娱。上岸时,侧向浮体垂收,不需安装调节即可开始陆上行驶。权利要求1.一种整体式水陆两用车,包括车架(1)、车轮(3、5)、驱动器(9)和浮体(2、6、11),其特征在于所说的车架(1)和车轮(3、5)按倒三轮结构设置,后轮(3)为方向轮,兼作舵,前轮中的一个驱动轮与驱动器(9)的驱动轴连接,前轮的前上方设有由驱动轴带动供水中行驶用的桨叶轮(7);所说的驱动器(9)为牵链式驱动器;所说的浮体设有前浮体(6)、主浮体(2)、侧向浮体(11)共分三组,其中侧向浮体(11)设在车架的两侧,两侧的担杆中间设有向下收折的链接装置A。专利摘要本技术公开了一种身体锻炼用的水陆两栖三轮自行车。它包括车架、车轮、驱动器和浮体,其特征在于车架和车轮按倒三轮结构设置,后轮为方向轮,兼作舵,前轮中的一个驱动轮与驱动器的驱动轴连接,前轮的前上方设有由驱动轴带动供水中行驶用的桨叶轮;所说的驱动器为牵链式驱动器;浮体设有前浮体、主浮体、侧向浮体共三组,其中侧向浮体设在车架的两侧,两侧担杆中间设有向下收折的链接装置A。本水陆两用车的整体式三轮结构,平稳安全,行驶也比较灵活,无需作变换改装即可水陆交替运用。它适合于老少一族的身体锻炼及娱乐之用,也具有一定的速度,可以用作涉水的交通工具。文档编号B60F3/00GK2584434SQ02251529公开日2003年11月5日 申请日期2002年12月9日 优先权日2002年12月9日专利技术者钱祖凡 申请人:钱祖凡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钱祖凡
申请(专利权)人:钱祖凡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