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中北大学专利>正文

单反射-环式喷嘴撞击流结构以及旋转填料床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0834970 阅读:86 留言:0更新日期:2014-12-29 17:44
本发明专利技术属于强化液-液快速微观混合反应装置的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单反射-环式喷嘴撞击流结构以及旋转填料床装置,解决目前液、液快速反应在不等量进料的情况下所引起的微观混合不均匀的问题。撞击流结构,包括管径不同的主进料管和套管以及挡板,套管套于主进料管的之外,套管开口端部与主进料管喷嘴端部形成环缝,挡板中心位于主进料管以及套管的轴线上;旋转填料床装置,撞击流结构设置于转子的空腔内并沿转子轴线方向设置。本发明专利技术具有不等量进料均匀混合、快速反应、反应时间短、处理量大的优点;尤其适用于工业上反应体系物料比不为1的不等量进料的快速反应以及有一定黏度特性的反应体系。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单反射-环式喷嘴撞击流结构以及旋转填料床装置
本专利技术属于强化液-液快速微观混合反应装置的
,具体是一种单反射-环式喷嘴撞击流结构以及单反射-环式喷嘴撞击流-旋转填料床装置。
技术介绍
撞击流是利用两股或多股流体相向撞击,在两进料管之间形成的高动量传递、高湍动能、高湍动能耗散的核心区域,轴向速度迅速为零转变为径向速度,从而快速地进行微观混合,微观混合的好坏可以改变产品的质量,进而改变产品的性质。工业上受微观混合影响的快速反应过程包括聚合反应过程、反应结晶过程和部分生化反应过程等。 目前,用于液液反应的撞击流结构主要浸没循环式撞击流和撞击流-旋转填料床装置。但是,浸没循环式撞击流还存在着一些不足。首先,由于安装螺旋桨的电机轴是悬臂结构,如果轴较长或转速较快,容易弓I起螺旋桨及电机轴的振动。其次,安装螺旋桨的电机轴在反应器壁上需安装轴封结构,增加了反应器的制造成本,长期运转轴封结构容易损坏,影响反应器的长期运行。最后,这种结构将运动部件设置在反应器内,而运动部件在运转过程中可能发生故障的机率较大,此时需要将反应过程停下来进行维修,影响装置的连续稳定运转,也对上下游配套装置产生一定的影响。尽管有所改进,但是仍为间歇操作,处理能力有限。传统两根进料管撞击流装置由于不等量进料,微观混合效果较差。 现有的撞击流结构通常包括两个直角进液管,直角进液管上设有喷嘴,两喷嘴相向设置;两喷嘴喷出的液体相向撞击。例如:中国专利201310338819.4,中国专利200610102107.2都公开了这种形式的撞击流结构。但是,工业中大多数液、液快速反应物料流量比并不相等,采用目前现有的撞击流结构并不能达到理想的混合效果,得到混合均匀、理想的产品。传统撞击流结构由于只有两根直角管对撞,在不等物料流量比的情况下,一方面,其中某一种反应物的体积相对较少,导致溶液在反应器的交汇区域碰撞减弱,产生的涡流或卷席强度变小,微观混合恶化;另一方面,由于某一反应物局部浓度过大,可能导致副反应的发生更剧烈,混合效果不理想、不均匀。另外,物料撞击时产生的撞击面,其边缘由于湍动耗散率与中心相比较小,使得撞击面边缘混合效果并不理想。采用CFD模拟和PIV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在撞击平面的驻点混合效果最好,当撞击初速度为10m/s时,瑞动能耗散率从中心向四周由降为,相差至少一个数量级。 同时,在这些反应过程中,很多反应体系是在有一定黏度特性的情况下混合反应的,流体体系黏度的提升将导致流体的流动性变差,降低流体的分散尺度,以致产生混合效果不佳,目标产物质量变差等许多不利的结果。采用碘化物-碘酸盐微观混合测试体系,当体系粘度由20mPa.s升至200mPa.s,传统撞击流结构离集指数由0.11增加到0.35,传统撞击流-旋转填料床装置离集指数由0.03增加到0.06 ;当体系体积流量比为由I增加到9,传统撞击流结构离集指数由0.08增加到0.13,传统撞击流-旋转填料床装置离集指数由 0.017增加到0.03 ;混合效果变差,导致反应过程中副产物增多,目标产物收率急剧下降,增加了后续产物提纯等复杂工序,为企业增加了负担,从而影响工业化应用。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为了解决目前液、液快速反应在不等量进料的情况下所引起的微观混合不均匀的问题,提供了一种单反射-环式喷嘴撞击流结构和单反射-环式喷嘴撞击流-旋转填料床装置。 本专利技术采取以下技术方案:单反射-环式喷嘴撞击流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管径不同的主进料管和套管以及挡板,套管的管径大于主进料管的管径,套管套于主进料管的之外,主进料管一端设置主进料管进料口、另一端设置扩口型主进料管喷嘴,主进料管喷嘴端部中心开有出料孔,套管对应主进料管进料口的一端设置有套管进料口,套管对应主进料管喷嘴的另一端开口、套管开口端部与主进料管喷嘴端部形成环缝,出料孔与环缝设置于同一平面,挡板相对于主进料管以及套管的轴线方向垂直设置,挡板中心位于主进料管以及套管的轴线上。 所述的套管直径Cl1与主进料管直径d2的比值为1.5^20,套管长度L1与套管直径Cl1比值为1(Γ50,主进料管长度L2大于套管长度U。主进料管出料孔到挡板的距离d3与主进料管出料孔直径D2之比为1飞0,主进料管的内径(12与出料孔直径D2比为1飞0,套管直径Cl1与环缝宽度D1比值为I?100。 所述的挡板为圆形或方形,挡板相对主进料管和套管可旋转设置或者与主进料管和套管连接,挡板为向外凸起,挡板表面粗糙。 一种单反射-环式喷嘴撞击流-旋转填料床装置,包括旋转填料床和所述的单反射-环式喷嘴撞击流结构,旋转填料床包括填料、转轴、转子、壳体以及液体出口,所述的单反射-环式喷嘴撞击流结构设置于转子的空腔内并沿转子轴线方向设置,主进料管喷嘴以及环缝与挡板之间中心线位于转子空腔的中央,挡板与转子内缘连接,转子位于壳体的中部;填料在转子空心圆环中;液体出口在壳体的底部;转轴通过与电机相连带动转子转动。 所述的单反射-环式喷嘴撞击流-旋转填料床装置,转子内径d4与套管直径Cl1比为I?5。 所述的量多的反应物料从主进料管进料,而量少的反应物料从套管进料,主进料管和套管的进料溶液体积比为广15,反应物料的粘度为2?300mPa.S。 微观混合是指分子间的混合,微观混合状况则用参数微观混合特征时间参数tM表征,采用碘化物-碘酸盐微观混合测试体系,本专利技术的单反射-环式喷嘴撞击流结构以及单反射-环式喷嘴撞击流-旋转填料床装置的微观混合时间分别为1.1rns和0.073ms,相同条件下较传统两根管撞击流结构以及撞击流-旋转填料床装置的1.4ms和0.2ms有较大的提高。本专利技术反应时间短,适用于快速反应;由于微观混合时间与微观尺度λ的平方成正t匕,当整个混合容积中不存在大于λ的分隔尺度时,才能认为达到理想混合。显然,对于在分子尺度上进行的过程例如化学反应,只有达到良好的微观混合状态,分子间才能有效的接触和反应。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单反射-环式喷嘴撞击流结构以及单反射-环式喷嘴撞击流-旋转填料床装置采用两根直管的结构,减少了弯头的个数,减少了动量损失。以lOm/s撞击初速度为例,增加2个90°弯头,阻力损失为75J/kg,动能仅为没有弯头的1/4,撞击速度随之极大地减小。根据Newton定律,较大的撞击初速度形成了较强烈的动量传递,能量耗散增强,加上液体处于分子紧密聚集的凝聚状态,两股相向撞击的流体间必然发生强烈地相互作用,包括流团或/和分子间相互碰撞、挤压、剪切等作用,产生强烈的微观混合。由于撞击面的边缘效应,微观混合并不像撞击面中心区域理想,通过旋转填料床的高速旋转,对边缘液体剪切,进行二次混合,从而进一步强化了微观混合效果。 本专利技术的单反射-环式喷嘴撞击流结构及单反射-环式喷嘴撞击流-旋转填料床装置,采用碘化物-碘酸盐反应体系,在进料流量为广9,单反射-环式喷嘴撞击流结构离集指数由0.06变为0.10,单反射-环式喷嘴撞击流-旋转填料床装置0.007变为0.015 ;液体粘度为20 mPa.s^200 mPa.s时,单反射-环式喷嘴撞击流结构离集指数由0.05变为0.17,单反射-环式喷嘴撞击流-旋转填料床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单反射‑环式喷嘴撞击流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管径不同的主进料管(1.3)和套管(1.4)以及挡板(1.7),套管(1.4)的管径大于主进料管(1.3)的管径,套管(1.4)套于主进料管(1.3)之外,主进料管(1.3)远离挡板(1.7)的一端设置主进料管进料口(1.1)、靠近挡板(1.7)的另一端设置扩口型主进料管喷嘴(1.5),主进料管喷嘴(1.5)端部中心开有出料孔,套管(1.4)对应主进料管进料口的一端也设置有套管进料口(1.2),套管对应主进料管喷嘴的另一端开口、套管开口端部与主进料管喷嘴端部形成环缝(1.6),出料孔与环缝设置于同一平面,挡板(1.7)相对于主进料管以及套管的轴线方向垂直设置,挡板中心位于主进料管以及套管的轴线上。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单反射-环式喷嘴撞击流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管径不同的主进料管(1.3)和套管(1.4)以及挡板(1.7),套管(1.4)的管径大于主进料管(1.3)的管径,套管(1.4)套于主进料管(1.3)之外,主进料管(1.3)远离挡板(1.7)的一端设置主进料管进料口(1.1)、靠近挡板(1.7)的另一端设置扩口型主进料管喷嘴(1.5),主进料管喷嘴(1.5)端部中心开有出料孔,套管(1.4)对应主进料管进料口的一端也设置有套管进料口(1.2),套管对应主进料管喷嘴的另一端开口、套管开口端部与主进料管喷嘴端部形成环缝(1.6),出料孔与环缝设置于同一平面,挡板(1.7)相对于主进料管以及套管的轴线方向垂直设置,挡板中心位于主进料管以及套管的轴线上。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单反射-环式喷嘴撞击流结构,其特征在于套管直径(屯)与主进料管直径(d2)的比值为1.5?20,套管长度(L1)与套管直径(Cl1)比值为1(Γ50,主进料管长度(L2)大于套管长度(L1),主进料管出料孔到挡板的距离(d3)与主进料管出料孔直径(D2)之比为广50,主进料管的内径(d2)与出料孔直径(D2)比为1飞0,套管直径(Cl1)与环缝宽度(D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有智张珺焦纬洲祁贵生袁志国高璟张巧玲罗莹栗秀萍申红艳
申请(专利权)人:中北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山西;1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