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加料辅助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0831514 阅读:61 留言:0更新日期:2014-12-27 16:4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加料辅助装置,包括入料器(1)、外壳(2)及可旋转的内轴(3),所述外壳(2)上下两端均开口,其上端开口与入料器(1)的出口连接,其下端开口为出料口,所述内轴(3)设置在外壳(2)内,且位于入料器(1)的出口下方,所述内轴(3)在其圆周表面上设有多个储存容器(4)。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克服现有加砂方式的不足,合理控制加砂过程中碳化硅颗粒的分散性,改善砂浆配制车间的工作环境,对整个砂浆配制工序具有很强的实用意义。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加料辅助装置
本技术涉及硅片加工设备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加料辅助装置。
技术介绍
多线切割技术是目前广泛应用的一种硅片加工技术,被世界范围内绝大多数光伏硅片生产厂家所采用。其原理为高速行走的钢线将具有磨削作用的砂浆(碳化硅浆料)带入待加工硅块(棒)表面实现材料切割。砂浆作为多线切割中的磨削剂,在硅片加工中起着核心的作用。影响砂浆质量的最重要参数之一是碳化硅颗粒的分散性。分散性差则碳化硅颗粒发生团聚,在后续切割过程中将产生线痕、缺口等不良问题。而加砂速度的稳定性则直接影响碳化硅颗粒的分散性。 实际生产过程中,配制砂浆需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向打有切割液(PEG)的砂浆缸内均匀加入一定量的碳化硅砂。若加砂过快,则会导致砂浆搅拌不均,砂浆局部粘度、密度偏高;若加砂过慢,则会降低生产效率,同时加砂过程中对砂浆配制车间产生很大的粉尘,不利于员工身体健康。由于整个加砂过程由人工控制,通过漏斗直接加入缸体进行搅拌,因此无法对碳化硅颗粒的分散性进行有效控制。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加砂方式的不足,通过加料辅助装置的设计,合理控制加砂过程中碳化硅颗粒的分散性,同时改善砂浆配制车间的工作环境,对于整个砂浆配制工序具有很强的实用意义。该装置结构简易,成本低廉,便于推广应用。 本技术的目的主要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一种加料辅助装置,包括入料器、外壳及可旋转的内轴,所述外壳上下两端均开口,其上端开口与入料器的出口连接,其下端开口为出料口,所述内轴设置在外壳内,且位于入料器的出口下方,所述内轴在其圆周表面上设有储存容器。本技术应用时,入料器的物料在自重作用下落至内轴上,由于外壳对物料的阻挡作用,储存于内轴上的物料可随内轴旋转而转动。当储存容器转动至出料口时,储存于内轴上的物料可在重力与惯性的相互作用下从出料口抛出,完成加料工作。在本技术中,通过内轴上储存容器的大小,位置分布以及内轴的旋转速度来合理控制加料速度,弥补人工加料过快或者过慢的不足,进而控制物料的分散性。 为了利于物料克服惯性作用从出料口处抛出,进一步的,所述外壳包括弧形板及倾斜设置的矩形挡板,所述弧形板与矩形挡板分别位于内轴的两侧,所述弧形板与内轴同轴设置。如此,当储存容器旋转至矩形挡板侧时,矩形挡板的斜面更利于物料从出料口处抛出。 为了利于入料器内的物料落至内轴上的储存容器内从而避免物料直接跌落从出料口排出,进一步的,所述内轴为等径轴,所述入料器的出口宽度小于所述内轴的直径大小。 为了使物料能更加均匀地落至内轴上的储存容器内,进一步的,所述外壳与入料器的连接处上的每一点与内轴圆周表面的间距相等。 进一步的,所述外壳与入料器的连接处上的每一点与内轴圆周表面的间距为3?5_。如此,本技术应用时,更有利于入料器内的物料在自重下落至内轴上的储存容器内,且能减少内轴旋转所引起的磨损问题。当物料颗粒大小不均时,该间隙也可缓解由此带来的旋转卡壳问题。 为了利于储存容器内的物料从出料口处抛出,所述储存容器由设置在内轴圆周表面上的突出物与内轴圆周表面所共同构成。为了便于制作,进一步的,所述突出物为长条形状或者圆柱形状。 为了使物料颗粒的分散性更加稳定以及节约成本,进一步的,所述储存容器为沿内轴圆周表面上均匀分布的内凹孔或者内凹槽。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技术包括可旋转的内轴,内轴的圆周表面上设有多个储存容器。本技术应用时,入料器内的物料先落至内轴上的储存容器内,在与外壳的配合下,通过内轴旋转带动储存容器内的物料从出料口处抛出。如此,本技术是由内轴的旋转速度来控制加料速度,从而弥补人工加料过快或者过慢的不足,进而提高物料颗粒的分散稳定性。内轴上储存容器的均匀分布可进一步控制物料的分散性。本技术结构简单,成本低廉,进而便于推广应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技术所述的一种加料辅助装置一个具体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技术所述的一种加料辅助装置的内轴与突出物连接结构一个具体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中附图标记所对应的名称为:1、入料器,2、外壳,21、弧形板,22、矩形挡板,3、 内轴,4、储存容器,5、突出物。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及附图对本技术做进一步的详细说明,但本技术的实施方式不限于此。 实施例1 如图1所示,一种加料辅助装置,包括入料器1、外壳2及可旋转的内轴3,所述外壳2上下两端均开口,其上端开口与入料器I的出口连接,其下端开口为出料口,所述内轴3设置在外壳2内,且位于入料器I的出口下方,所述内轴3在其圆周表面上设有储存容器4。本实施例中,内轴3可通过人工转动或者连接驱动电机等方式实现旋转。本实施例应用时,入料器I用于容置物料并通过其出口向内轴3提供物料,内轴3上的储存容器4用于容纳物料,外壳2用于保证物料从出料口处抛出。入料器I内的物料在自重作用下落至内轴3上。当内轴3旋转时,受外壳阻挡作用的影响,储存容器4内的物料随内轴3旋转而转动,当储存容器4转动至出料口时,由于外壳2对物料的阻挡被移除,储存于内轴3上的物料可在重力与惯性的相互作用下脱离本技术,完成加料工作。通过内轴3上储存容器4的大小设置,位置分布以及内轴3的旋转速度则可合理控制加料速度,进而控制物料的分散性。 实施例2 本实施例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作出了如下进一步限定,所述外壳2包括弧形板21及倾斜设置的矩形挡板22,所述弧形板21与矩形挡板22分别位于内轴3的两侧,所述弧形板21与内轴3同轴设置。在本实施例中,弧形板21和矩形挡板22位于内轴3两侧,矩形挡板22与内轴3呈倾斜位置。外壳2的上端开口由弧形板21上端与矩形挡板22上端之间的区域形成,外壳2的下端开口由弧形板21下端与矩形挡板22下端之间的区域形成。当储存容器4随内轴3沿顺时针旋转至矩形挡板22时,矩形挡板22的斜面可利于储存容器4内的物料克服惯性作用从出料口处抛出,排空储存于内轴3上的物料。本实施例可根据出料口大小及流向的需求调整矩形挡板22的位置。 实施例3 本实施例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作出了如下进一步限定,所述内轴3为等径轴,所述入料器I的出口宽度小于所述内轴3的直径。本实施例中,所述内轴3可以为球墨铸铁,如此可减小本技术的成本,增加内轴3的耐磨性。 实施例4 本实施例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作出了如下进一步限定,所述外壳2与入料器I的连接处上的每一点与内轴3圆周表面的间距相等。 实施例5 本实施例在实施例4的基础上作出了如下进一步限定,所述外壳2与入料器I的连接处上的每一点与内轴3圆周表面的间距为3?5mm。 实施例6 本实施例在实施例广4中任意一项实施例的基础上作出了如下进一步限定,所述储存容器4由设置在内轴圆周表面上的突出物5与内轴圆周表面所共同构成,所述突出物5为长条形状。本实施例应用时,如图2所示,入料器I内的物料在自重作用下落至内轴3上,由于外壳2与突出物5的阻挡作用,储存容器4内的物料随内轴3旋转而转动,当储存容器4转向至出料口处时,储存于内轴3上的物料在重力与惯性的相互作用下脱离本技术,完成加料工作。 实施例7 本实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加料辅助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入料器(1)、外壳(2)及可旋转的内轴(3),所述外壳(2)上下两端均开口,其上端开口与入料器(1)的出口连接,其下端开口为出料口,所述内轴(3)设置在外壳(2)内,且位于入料器(1)的出口下方,所述内轴(3)在其圆周表面上设有多个储存容器(4)。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加料辅助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入料器(I)、外壳(2)及可旋转的内轴(3),所述外壳(2)上下两端均开口,其上端开口与入料器(I)的出口连接,其下端开口为出料口,所述内轴(3)设置在外壳(2)内,且位于入料器(I)的出口下方,所述内轴(3)在其圆周表面上设有多个储存容器(4)。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加料辅助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2)包括弧形板(21)及倾斜设置的矩形挡板(22),所述弧形板(21)与矩形挡板(22)分别位于内轴(3)的两侧,所述弧形板(21)与内轴(3 )同轴设置。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加料辅助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内轴(3)为等径轴,所述入料器(I)的出口宽度小于所述内轴(3)的直径。4.根据权利...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兴翀蔡成宇林洪峰
申请(专利权)人:天威新能源控股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四川;5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