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光模块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0828375 阅读:43 留言:0更新日期:2014-12-26 17:51
一种背光模块,包括导光板、至少一第一光源、至少一第二光源以及至少一第一反射元件。导光板具有相对的第一入光面与第二入光面、一出光面以及一相对于出光面的底面。第一光源配置于第一入光面旁且第一光源适于提供第一非准直光束至第一入光面,第二光源配置于第二入光面旁且第二光源适于提供第一准直光束至第二入光面。第一反射元件配置于第一入光面旁,第一反射元件用以反射第二光源发出的第一准直光束,并使得第一准直光束展开。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一种背光模块,包括导光板、至少一第一光源、至少一第二光源以及至少一第一反射元件。导光板具有相对的第一入光面与第二入光面、一出光面以及一相对于出光面的底面。第一光源配置于第一入光面旁且第一光源适于提供第一非准直光束至第一入光面,第二光源配置于第二入光面旁且第二光源适于提供第一准直光束至第二入光面。第一反射元件配置于第一入光面旁,第一反射元件用以反射第二光源发出的第一准直光束,并使得第一准直光束展开。【专利说明】背光模块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背光模块的结构,且特别涉及一种在导光板上同时使用准直光束与非准直光束的一种背光模块结构。
技术介绍
背光模块(Backlight Module ;BLM)又称背光源,为薄膜电晶体液晶显示器(TFT-1XD)的重要零件之一。由于TFT-1XD为非自发光的显示器,必须透过背光源投射光线,依序穿透TFT-LCD面板中的偏光板、玻璃基板、液晶层、彩色滤光片、玻璃基板、偏光板等相关零件,最后进入人的眼睛成像,达到显示的功能。 一般而言,背光模块依其规模的要求,以光源设置的位置做分类,可分为侧光式(Edge Lighting)背光模块以及直下型(Bottom Lighting)背光模块,其中侧光式背光模块中的关键零件有反射片(Reflector)、光源(冷阴极灯管或发光二极管)、导光板(LightGuide Plate)、光学膜片(例如扩散片(Diffuser)、棱镜片(Prism sheet))等零件组成。而侧光式背光模块通常会采用发光二极管来作为光源,但如果同时搭配激光光源的话,将可得到更好的出光效率以及更大的色域范围。 目前同时使用发光二极管与激光做为光源的侧光式背光模块的结构,其主要是将发光二极管与激光二极管同时配置于同一电路板上以构成同时具有发光二极管与激光二极管的光条(light bar),但受到空间的限制,能够置放光源的数量有限,经常无法满足侧光式背光模块的亮度需求。另外一种同时使用发光二极管与激光二极管作为光源的侧光式背光模块的结构,是发光二极管与激光二极管分别使用独立的导光板,再将两片导光板相互堆叠,如此一来,将可以置放较多的光源,但这样的结构会造成制作成本的提高,此外,背光模块的整体厚度也会增加,倘若两片导光板的亮度分布不一致,将导致不同区域色度的变异。如美国专利号第7303322号专利中所揭露一种双层独立光源导光板的结构设计,也存在着相同的问题,也就是制作成本提高以及两片导光板的亮度分布不一致,将导致不同区域色度的变异。因此,如何针对上述问题进行解决与改善,成为此
者所关注的重点之一 O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种背光模块,其在导光板上同时配置两种光源,藉以提高出光效率并有效降低背光模块的制作成本。 本专利技术的再一目的是提供一种背光模块,其在导光板上同时使用准直光束与非准直光束,藉以提高出光效率并有效降低背光模块的制作成本。 为达上述优点,本专利技术提出一种背光模块,包括导光板、至少一第一光源、至少一第二光源以及至少一第一反射兀件。导光板具有相对的第一入光面与第二入光面、出光面以及相对于出光面的底面,出光面邻接于第一入光面与第二入光面,底面邻接于第一入光面与第二入光面。第一光源配置于第一入光面旁且适于提供第一非准直光束至第一入光面,第二光源配置于第二入光面旁且适于提供第一准直光束至第二入光面。第一反射元件配置于第一入光面上,用以反射第二光源发出的第一准直光束,并使得第一准直光束展开。 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第一光源为发光二极管,而第二光源为一激光光源。 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第一光源为一发光二极管,而第二光源为第二发光二极管与准直透镜的组合。 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第一光源与第二光源的数量分别为多个,每一第一光源对应于每一第二光源。 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第一光源与第二光源的数量分别为多个,这些第一光源中相邻两个第一光源之间具有一间隔,且每一第二光源对应于一间隔。 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导光板为矩形,第一入光面具有第一角落,第二入光面具有第二角落,第一角落与第二角落分别位于矩形的对角线的二端,且第一光源配置于第一角落处,第二光源配置于该第二角落处。 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第一光源与第二光源的数量分别为多个,第二入光面具有第二角落与第三角落且第二角落与第三角落分别连接第二入光面,这些第二光源分别配置于第二角落处与第三角落处。 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导光板还具有多个微结构,配置于底面,这些微结构于底面的分布密度由第一入光面朝第二入光面的方向逐渐增加。 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背光模块还包括光转换结构,配置于第一入光面、第二入光面或出光面,光转换结构用以接收来自第二光源发出的第一准直光束,并改变第一准直光束的颜色。 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光转换结构包括荧光粉。 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背光模块还包括光学结构,该光学结构配置于第二光源与第二入光面之间,光学结构包括多个长条形柱状透镜,每一长条形柱状透镜沿第一延伸方向延伸,第一反射元件的数量为多个,第一反射元件为长条型凸面微反射镜,且每一第一反射元件朝第二延伸方向延伸,其中第一延伸方向垂直于出光面,第二延伸方向平行于第二入光面且垂直于第一延伸方向。 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第一反射元件为凸面反射镜。 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第一反射元件为凸面微反射镜阵列。 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第一反射元件与第一光源的数量分别为多个,这些第一反射元件分别位于相邻两第一光源之间。 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第一反射元件包括内凹面与涂布于内凹面的反射层,其中内凹面连接第二入光面与出光面且凹入导光板。 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背光模块还包括第二反射元件,配置于第二入光面旁,第二反射兀件用以反射第一光源发出的非准直光束。 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第二反射元件与第二光源的数量为多个,这些第二反射元件分别位于相邻两第二光源之间。 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背光模块还包括至少一第三光源、至少一第四光源以及至少一第三反射元件。第三光源配置于导光板的第三入光面旁,第三光源适于提供第二非准直光束至第三入光面。第四光源配置于导光板的与第三入光面相对的第四入光面旁,第四光源适于提供第二准直光束至第四入光面,其中第三入光面与第四入光面分别连接于第一入光面与第二入光面之间。第三反射元件配置于第四入光面旁,用以反射第四光源发出的第二准直光束,并使得第二准直光束扩散。 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第三光源为发光二极管,而第四光源为一激光光源。 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第三光源为一发光二极管,而第四光源为第二发光二极管与准直透镜的组合。 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第三反射元件为凸面反射镜。 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第三反射元件为凸面微反射镜阵列。 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第三反射元件与第四光源的数量为多个,这些第三反射元件分别位于相邻二第四光源之间。 为达上述优点,本专利技术另外提出一种背光模块,包括导光板、至少一第一光源、至少一第二光源以及至少一第一反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背光模块,包括一导光板、至少一第一光源、至少一第二光源以及至少一第一反射元件,该导光板具有相对的一第一入光面、一第二入光面、一出光面以及一相对于该出光面的底面,该出光面邻接于该第一入光面与该第二入光面,该底面邻接于该第一入光面与该第二入光面,该至少一第一光源配置于该第一入光面旁,该第一光源适于提供一第一非准直光束至该第一入光面,该至少一第二光源配置于该第二入光面旁,该第二光源适于提供一第一准直光束至该第二入光面,该至少一第一反射元件配置于该第一入光面旁,该第一反射元件用以反射由该第二光源发出的该第一准直光束,并使得该第一准直光束展开。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明达林锦明王思克
申请(专利权)人:扬升照明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中国台湾;7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