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输送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0824119 阅读:74 留言:0更新日期:2014-12-26 05:01
热输送装置(1A)具有:循环路径部(10),所述循环路径部(10)装有热回收器(11)和冷凝部(12)并且具有真空状态,所述热回收器(11)使热输送介质蒸气化,所述冷凝部(12)使在热回收器(11)已蒸气化的热输送介质冷凝;分支路径部(20),所述分支路径部(20)从循环路径部(10)分支并且装有能够控制流通的阀(22);以及ECU(40A),所述ECU(40A)实现第一控制部,在确认针对相同工作条件的循环路径部(10)内的压力存在上升的情况下,在循环路径部(10)内的压力高于规定压力(α)的状态下,所述第一控制部对阀(22)进行开闭。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热输送装置
[0001 ]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热输送装置。
技术介绍
已知一种蒸气回路结构,该蒸气回路结构作为输送装置反复进行热输送介质在通过自然循环而冷凝了的状态下受热并且在蒸气化的状态下散热的处理。在这方面,作为通过该蒸气回路结构回收并利用热的技术,例如在专利文献I中公开了利用发动机的废热的发动机的废热利用装置。 此外,在例如专利文献2?5中公开了被认为和本专利技术具有关联性的技术。在专利文献2中公开了一种废热回收装置,在具有兰金循环的发动机停止时,该废热回收装置减轻因冷却时的蒸气的冷凝而引起的系统内的负压,避免配管等的破损。在专利文献3中公开了一种内燃机,该内燃机具有废热回收装置,该废热回收装置利用排气对发动机冷却系统的制冷剂蒸气进行加热来驱动涡轮。在专利文献3的说明书的0037段中公开了以下内容:在发动机停止时冷却路径内真空化,恐怕会从外部吸入空气;与此相对设置真空泵而能够排除冷却路径内的空气。 在专利文献4中公开了一种内燃机的预热装置,该内燃机的预热装置具有作为上述蒸气回路结构的一种的回路式热管结构的废热回收装置。在专利文献4的说明书的0055段中公开了回路式热管结构的废热回收装置的内部为真空状态的内容。在专利文献5中公开了能够排出冷却水流路的空气的车辆冷却装置。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0-156315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8-185001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00-345835号公报 专利文献4:日本特开2010-281236号公报 专利文献5:日本特开2008-121434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课题 在热输送装置中存在从外部向处于真空状态的循环路径部内产生空气的吸入的情况。而且,在产生空气的吸入时,与空气代替热输送介质而存在的量相应地,受热量及散热量下降,其结果是恐怕会导致装置性能下降。 在这方面,作为热输送装置,具体而言存在具有例如上述蒸气回路结构的装置。而且,在该热输送装置中,利用进行受热的热回收器使热输送介质蒸气化,其后扩散地进行移动,从而到达进行散热的冷凝部。因此,当在该热输送装置中产生空气的吸入时,会较大地阻碍热输送介质的移动。其结果是,不再能够进行热输送或者热输送性能大幅下降,恐怕会导致装置性能大幅下降。 另一方面,例如若循环路径部内完全被密闭,则也可以说并不特别担忧空气的吸入。然而,将循环路径部内完全密闭是困难的,未必是现实的。因此,一般而言可考虑例如利用各种密封构件来提高循环路径部内的密闭性。然而,在此情况下,或多或少会产生空气的吸入,恐怕会导致空气在循环路径部内逐渐积蓄。另外,在此情况下,由于伴随着密封构件的时效老化,因此难以长期确保高密闭性,其结果是,空气的吸入的抑制本身也变得困难。 因此,为了应对装置性能的下降,以产生空气的吸入为前提进行应对被认为是现实的。而且,为此,例如像专利文献3中公开的那样,可考虑通过利用真空泵从循环路径部内排除空气。然而,在此情况下恐怕会导致例如在成本方面不利、在小型化方面不利。 本专利技术是鉴于上述课题而作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热输送装置,该热输送装置能够例如以在成本方面上有利的结构谋求恢复因空气的吸入而下降的装置性能。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本专利技术的热输送装置具有:循环路径部,所述循环路径部装有热回收器和冷凝部并且具有真空状态,所述热回收器使热输送介质蒸气化,所述冷凝部使在所述热回收器中已蒸气化的热输送介质冷凝;分支路径部,所述分支路径部从所述循环路径部分支并且装有能够控制流通的阀;以及第一控制部,所述第一控制部在检测到或推定出所述循环路径部正吸入空气的情况下,在所述循环路径部内的压力高于规定压力的状态下对所述阀进行开闭。 本专利技术能够构成为,还具有:储存箱,所述储存箱以液相状态储存向所述循环路径部补充的热输送介质,并且所述分支路径部以在比在所述储存箱中至少应确保的液面高度低的位置开口的方式与所述储存箱连接;补充量计算部,所述补充量计算部对从所述储存箱应供给到所述循环路径部的热输送介质的补充量进行计算;以及第二控制部,在所述第一控制部对所述阀进行开闭后,在所述循环路径部内的压力低于所述规定压力的状态下,所述第二控制部根据所述补充量计算部计算出的补充量对所述阀进行开闭。 本专利技术能够构成为,还具有:冻结判断部,所述冻结判断部对在所述循环路径部内循环的热输送介质是否存在冻结的可能性进行判断;以及减量修正部,在所述冻结判断部判断为在所述循环路径部内循环的热输送介质存在冻结的可能性的情况下,所述减量修正部对在从工作停止状态开始工作的工作开始条件成立时所述循环路径部内所需的热输送介质量进行减量修正。 本专利技术能够构成为,在输送热时,反复进行如下处理:在所述循环路径部内循环的热输送介质,在通过自然循环而冷凝了的状态下在所述热回收器中受热,并且在蒸气化的状态下在所述冷凝部中散热。 本专利技术能够构成为,搭载于具有内燃机的车辆,所述热回收器对所述内燃机的排气热进行回收。 专利技术的效果 通过本专利技术,能够例如以在成本方面上有利的结构谋求恢复因空气的吸入而下降的装置性能。 【附图说明】 图1是热输送装置的概略结构图。 图2是以流程图表示实施例1的控制例的图。 图3是以流程图表示实施例2的控制例的图。 图4是以流程图表示实施例3的控制例的图。 图5是以流程图表示实施例5的控制例的图。 图6是以流程图表示实施例6的控制例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利用图对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进行说明。 实施例1 图1是热输送装置IA的概略结构图。在图1中,与热输送装置IA—同示出内燃机50、排气管51、起动机转换器(starter converter) 52、地板下置转换器(under floorCOnVerter)53。图1所示的各结构被搭载于未图示的车辆中。热输送装置IA具有循环路径部10、分支路径部20、储存箱30和E⑶40A。在热输送装置IA中,作为热输送,通过利用因受热而蒸气化并且因散热而冷凝的现象的热输送介质(以下简称为输送介质)进行热输送。 循环路径部10具有热回收器11、冷凝部12、供给配管13和返回配管14。循环路径部10具有这些结构而构成,从而形成装有热回收器11和冷凝部12的循环路径。在循环路径部10内,以同大气压相比处于减压的状态(例如-1OOkPa)预先封入输送介质。由此,在通过输送介质进行热输送时,与使用环境相匹配地对输送介质的沸点进行调整。在这方面,输送介质具体而言在此利用h2o。 热回收器11为热交换器,使输送介质蒸气化。热回收器11具体而言在此为如下的热交换器:通过在内燃机50的排气和输送介质之间进行热交换而从排气中回收热,使输送介质蒸气化。在这方面,内燃机50的起动成为热输送装置IA的工作开始条件,内燃机50的停止成为热输送装置IA的工作停止条件。而且,循环路径部10在工作停止条件成立后冷却继续进行,其结果是输送介质的冷凝继续进行而具有真空状态。 内燃机50的排气在通过设置于排气管51的起动机转换器52、底架下置转换器53被净化后,经由排气管51被排出。而且,热回收器11具体而言设置在排气管5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热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循环路径部,所述循环路径部装有热回收器和冷凝部并且具有真空状态,所述热回收器使热输送介质蒸气化,所述冷凝部使在所述热回收器中已蒸气化的热输送介质冷凝;分支路径部,所述分支路径部从所述循环路径部分支并且装有能够控制流通的阀;以及第一控制部,所述第一控制部在检测到或推定出所述循环路径部正吸入空气的情况下,在所述循环路径部内的压力高于规定压力的状态下对所述阀进行开闭。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1.一种热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 循环路径部,所述循环路径部装有热回收器和冷凝部并且具有真空状态,所述热回收器使热输送介质蒸气化,所述冷凝部使在所述热回收器中已蒸气化的热输送介质冷凝; 分支路径部,所述分支路径部从所述循环路径部分支并且装有能够控制流通的阀;以及 第一控制部,所述第一控制部在检测到或推定出所述循环路径部正吸入空气的情况下,在所述循环路径部内的压力高于规定压力的状态下对所述阀进行开闭。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具有: 储存箱,所述储存箱以液相状态储存向所述循环路径部补充的热输送介质,并且所述分支路径部以在比在所述储存箱中至少应确保的液面高度低的位置开口的方式与所述储存箱连接; 补充量计算部,所述补充量计算部对从所述储存箱应供给到所述循环路径部的热输送介质的补充量进行计算;以及 第二控制部,在所述第一控制部对所述阀进行开闭后,在所述循环路径部内的压...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发田崇山田贤一岩川隆幸
申请(专利权)人: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