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PCB板以及压接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0820265 阅读:84 留言:0更新日期:2014-12-26 01:0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PCB板,包括PCB板本体1,所述PCB板本体1上设有压接孔11,所述压接孔11开口处的上表层采用无孔盘结构,同时还能根据PCB板的具体情况,灵活地结合背钻工艺,可有效减少压接孔盘带来的天线效应,提升信号的完整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种PCB板以及压接装置
本技术涉及PCB技术,特别涉及一种PCB板。本技术同时还涉及一种压接装置。
技术介绍
随着单板速率的提高,基于天线效应,PCB (Printed Circuit Board,印制线路板)板压接孔11的多余部分(孔壁、孔盘)对信号完整性的影响逐渐凸显,如图1所示压接孔纵向剖面,信号由内层走线15经通孔传递到压接引脚21上(或是由压接引脚21传递到内层走线15),当压接孔11未进行特殊处理时,PCB的天线效应主要来源于Stub(天线)-1、Stub-2、Stub-3、Stub-4 ;而针对PCB板会出现的天线效应,在现有技术中并没有相应的解决方式。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提供一种PCB板以及压接装置,将压接孔设置成无孔盘结构,可降低PCB板压接孔与压接器件配合后产生的天线效应。 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PCB板,包括PCB板本体I,所述PCB板本体I上设有压接孔11,所述压接孔11开口处的上表层采用无孔盘结构。 上述的PCB板中,所述PCB板本体I的下表层可设有非压接面14,所述非压接面14采用无孔盘结构。 上述的PCB板中,所述PCB板本体I的下表层可设有非压接面14,所述非压接面14采用有孔盘结构。 上述的PCB板中,所述非压接面14 一侧可设有背钻孔12。 所述背钻孔12的中心与所述压接孔11的中心一致。 上述的PCB板中,所述PCB板本体I层间还设有内层走线15,所述背钻孔12的深度小于所述PCB板本体I上从所述非压接面14到所述内层走线15的长度。 本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压接装置,包括压接器件2和上述的PCB板本体1,其中, 所述压接器件2上设有压接引脚21 ; 所述压接引脚21压入所述PCB板的压接孔11中,以使所述压接器件2与所述的PCB板本体I实现固定连接。 优选的,所述压接引脚21采用受力形变结构,所述压接引脚21中心部分的最大宽度或直径大于所述压接孔11的孔径; 所述压接引脚21在压入所述压接孔11时,所述压接引脚21受力形变并贴靠在所述压接孔11的孔壁上,以实现所述压接引脚21与所述压接孔11紧密固定连接。 所述压接孔11的数量有多个;所述压接引脚21的数量有多个。 所述压接孔11的数量与所述压接引脚21的数量相同,每个压接引脚21对应压入一个压接孔11中。 本技术实施例中,通过将PCB板中的压接孔设置成无孔盘结构,使得压接器件2通过压接引脚21与PCB板本体I上的无孔盘压接孔11直接连接,可降低PCB板压接孔与压接器件配合后产生的天线效应,提升信号的完整性。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技术中PCB板上的压接孔纵向剖面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一中技术方案的压接孔纵向剖面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二中技术方案的压接孔纵向剖面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三中技术方案的压接孔纵向剖面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中的设备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PCB板本体2、压接器件 11、压接孔12、背钻孔13压接面14非压接面15内层走线 16压接面孔盘17非压接面孔盘 21、压接引脚 【具体实施方式】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PCB板以及压接装置,以有效地消除压接面孔盘带来的天线效应。 为了达到以上技术效果,本技术提供一种PCB板以及压接装置,其中,压接器件2通过压接引脚21与PCB板本体I上的无孔盘压接孔11固定连接,有效地消除了压接面的孔盘带来的天线效应。 为了进一步阐述本技术的技术思想,现结合具体的应用场景,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进行说明。 如图2所示,本技术实施例一提供的一种PCB板,该PCB中,压接孔的压接面和非压接面均设置成无孔盘结构,且压接孔的非压接面还进行了背钻处理。具体地,该PCB包括PCB板本体1,所述PCB板本体I上设有压接孔11,所述压接孔11开口处的上表层采用无孔盘结构,该上表层也就是PCB板上的压接面,用于安装压接器件。所述PCB板本体I的下表层还设有非压接面14,所述非压接面14采用无孔盘结构。 所述PCB板本体I的上表层和下表层采用无孔盘的结构,实现了压接面和非压接面无孔盘(压接面处于PCB板本体I的上表层),而现有技术中的压接面的天线效应来源于Stub-4,非压接面的天线效应来源于Stub-2,本实施例中压接面和非压接面均没有孔盘结构,相应的也就不存在来源于Stub-2 (非压接面孔盘)和Stub-4的天线效应。 非压接面14 一侧还设有背钻孔12。所述背钻孔12的中心与所述压接孔11的中心一致。所述背钻孔12的孔径大于所述压接孔11的孔径。所述PCB板本体I层间还设有内层走线15,所述背钻孔12的深度小于所述PCB板本体I上从所述非压接面14到所述内层走线15的长度。 具体的,如图2中,出于背钻工艺效果的最优化考虑,背钻孔12的中心所在的轴线要与压接孔11的中心所处于的轴线处于同一条直线,另外,需要背钻孔12的孔径比压接孔11的孔径大,以便将来源于Stub-U即孔壁)的天线效应消除;不过为了避免破坏内层走线,背钻孔12的深度不能超过非压接面14到所述内层走线15的长度。 如图3所示,本技术实施例二提供的一种PCB板,该PCB中,压接孔的压接面设置成无孔盘结构,非压接面设置成无孔盘结构,该PCB包括PCB板本体I,所述PCB板本体I上设有压接孔11,所述压接孔11开口处的上表层采用无孔盘结构。 在压接孔11开口处的上表层采用无孔盘的结构,实现了压接面无孔盘,从而消除了来源于Stub-4的天线效应;另外PCB板本体I层间并没有设置内层走线15,信号的传播路径是从下表层到压接引脚21,在这种情况下,天线效应来源于Stub-3和Stub-4(压接面孔盘);另外,出于保护PCB板的考虑,不能破坏信号的走线,不需要采用背钻的工艺。 如图4所示,本技术实施例三提供一种PCB板,该PCB中,压接孔的压接面和非压接面均设置成无孔盘结构,且非压接面不采用背钻,该PCB包括PCB板本体1,所述PCB板本体I上设有压接孔11,所述压接孔11开口处的上表层采用无孔盘结构。所述PCB板本体I的下表层设有非压接面14,非压接面14上采用无孔盘结构。 在压接孔11开口处的上表层采用无孔盘的结构,实现了压接面无孔盘,消除了来源于Stub-4的天线效应;另外,如图4所示,虽然其PCB板本体I层间设有内层走线15,但非压接面14到所述内层走线15的长度过短,这种情况下,出于保护PCB板的考虑,不能采用背钻工艺;在其非压接面14,也采用的无孔盘结构,因此,消除了来源于Stub-2的天线效应。 如图5所示,本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压接装置,包括压接器件2,以及上述任一实施例提供的PCB板本体1,其中, 所述压接器件2上设有压接引脚21 ;所述压接引脚21压入所述压接孔11中,以使所述压接器件2与所述的PCB板本体I实现固定连接。 优选的,所述压接引脚21采用受力形变结构,所述压接引脚21中心部分的最大宽度或直径大于所述压接孔11的孔径;所述压接引脚21在压入所述压接孔11时,所述压接引脚21受力形变并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PCB板,其特征在于,包括PCB板本体(1),所述PCB板本体(1)上设有压接孔(11),所述压接孔(11)开口处的上表层采用无孔盘结构。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PCB板,其特征在于,包括PCB板本体(I),所述PCB板本体(I)上设有压接孔(11),所述压接孔(11)开口处的上表层采用无孔盘结构。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PCB板,其特征在于,所述PCB板本体(I)的下表层设有非压接面(14),所述非压接面(14)采用无孔盘结构。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PCB板,其特征在于,所述PCB板本体(I)的下表层设有非压接面(14),所述非压接面(14)采用有孔盘结构。4.如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PCB板,其特征在于,所述非压接面(14)一侧设有背钻孔(12)。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PCB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背钻孔(12)的中心与所述压接孔(11)的中心一致。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PCB板,其特征在于,所述PCB板本体(I)层间还设有内层走线(15),所述背钻孔(12)的深度小于所述PCB板本体(I)上从所述非压接面(14)到所述内层走线(15)的长度。7.一种压接装置,其特征在于,包...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朱海鸥
申请(专利权)人:杭州华三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