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连接器组合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0806339 阅读:40 留言:0更新日期:2014-12-24 12:55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用以与插头连接器相对接的插座连接器。所述插座连接器包括插座本体、插座外壳以及收容于所述插座本体内的若干插座端子。所述插座外壳包括顶壁、底壁以及连接所述顶壁与底壁的两个侧壁。所述插座外壳的侧壁上形成有开口以及在所述开口内向后向内延伸的弹片,所述弹片呈梯形设置。所述插座外壳的底壁上设置有朝向所述插座外壳顶壁凸伸的肋条,所述肋条沿所述插座连接器与所述插头连接器的对接方向延伸。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用以与插头连接器相对接的插座连接器。所述插座连接器包括插座本体、插座外壳以及收容于所述插座本体内的若干插座端子。所述插座外壳包括顶壁、底壁以及连接所述顶壁与底壁的两个侧壁。所述插座外壳的侧壁上形成有开口以及在所述开口内向后向内延伸的弹片,所述弹片呈梯形设置。所述插座外壳的底壁上设置有朝向所述插座外壳顶壁凸伸的肋条,所述肋条沿所述插座连接器与所述插头连接器的对接方向延伸。【专利说明】电连接器组合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电连接器组合,尤其涉及一种安装于电路板上的电连接器组合。
技术介绍
随着电子技术的快速发展,USB连接器被广泛应用于电子产品中,以与外部设备交换信息、数据等。USB连接器一般包括本体、收容于所述本体内的若干端子以及遮覆于所述本体外侧的外壳。现有USB插头连接器通常将外壳设置为半截式,以使得USB插头连接器上用以与USB插座连接器相对接的对接部未被外壳遮覆。 为了满足电子产品传输信号稳定、传输效率高的要求,USB插头连接器与USB插座连接器需要稳定对接。然而,现有USB插座连接器的外壳侧壁上通常设置有三角形的弹片,从而在USB插头连接器与USB插座连接器对接时,USB插头连接器的对接部极易受到所述三角形弹片的干涉而导致对接失败。 有鉴于此,有必要对现有的USB连接器予以改进,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连接器组合,该电连接器组合不仅结合快捷,同时对接稳定,稳定性较好。 为实现上述专利技术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电连接器组合,包括:插头连接器,所述插头连接器包括插头本体、插头外壳以及收容于所述插头本体内的若干插头端子,所述插头外壳部分地包覆于所述插头本体外侧,所述插头连接器还包括插接部,所述插接部自所述插头本体延伸出且未被所述插头外壳所包覆;插座连接器,所述插座连接器包括插座本体、插座外壳以及收容于所述插座本体内的若干插座端子,所述插座本体上开设有收容空间,所述插接部收容于所述收容空间内以使得所述插头端子与所述插座端子在所述收容空间内达成电性连接,所述插座外壳包括顶壁、底壁以及连接所述顶壁与底壁的两个侧壁;其中,所述插座外壳的侧壁上形成有开口以及在所述开口内向后向内延伸的弹片,所述弹片呈梯形设置,所述插座外壳的底壁上设置有朝向所述插座外壳顶壁凸伸的肋条,所述肋条沿所述插头连接器与所述插座连接器的对接方向延伸,用以保证所述插头连接器与所述插座连接器之间的接触行程。 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弹片包括自所述开口一侧边朝向所述收容空间突伸的基部、自所述基部末端向外突伸的折弯部以及自所述折弯部末端朝远离所述收容空间方向延伸的延伸部,所述弹片的宽度自所述基部朝向所述延伸部逐渐递减。 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插座外壳的侧壁上还设置有撕破成型的台阶部,且所述台阶部垂直于所述插座外壳的侧壁。 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插座外壳的顶壁和底壁上均设置有朝向所述收容空间弹性突伸的抵持片,所述抵持片为撕破成型。 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插座本体包括主体部和自所述主体部一端沿所述插座连接器与所述插头连接器对接方向延伸的舌板,所述插座本体上开设有用以收容所述若干插座端子的若干收容槽。 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舌板设有上壁面和下壁面,所述若干收容槽包括自所述舌板下壁面的前端朝向所述舌板上壁面凹陷的第一收容槽和自所述舌板下壁面的后端朝向所述舌板上壁面凹陷的第二收容槽,且所述第二收容槽向后延伸并贯穿所述主体部。 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插座端子包括收容于所述第一收容槽内的第一端子和收容于所述第二收容槽内的第二端子,所述第一端子与所述第二端子均包括接触部、焊接部、自所述接触部一端朝向所述焊接部延伸的支撑部以及连接所述支撑部与所述焊接部的连接部。 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端子的接触部呈平板状,所述第二端子的接触部呈凸起状。 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插座端子包括五根所述第一端子和四根所述第二端子,以使得所述插座端子的排布符合USB3.0界面规范。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还在于提供一种插座连接器,该插座连接器稳定性较好。 为实现上述专利技术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插座连接器,用以与插头连接器对接,所述插座连接器包括:插座本体,所述插座本体包括主体部和自所述主体部一端向外突伸的舌板,所述舌板设有上壁面和下壁面,所述插座本体上开设有若干收容槽,所述若干收容槽包括自所述舌板下壁面的前端朝向所述舌板上壁面凹陷的第一收容槽和自所述舌板下壁面的后端朝向所述舌板上壁面凹陷的第二收容槽,且所述第二收容槽向后延伸并贯穿所述主体部;插座外壳,所述插座外壳包括顶壁、底壁以及连接所述顶壁与底壁的两个侧壁;以及插座端子,所述插座端子包括收容于所述第一收容槽内的第一端子和收容于所述第二收容槽内的第二端子;其中,所述插座外壳的侧壁上形成有开口以及在所述开口内向后向内延伸的弹片,所述弹片呈梯形设置,所述插座外壳的底壁上设置有朝向所述插座外壳顶壁凸伸的肋条,所述肋条沿所述插座连接器与所述插头连接器的对接方向延伸,用以保证所述插座连接器与所述插头连接器之间的接触行程。 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专利技术的电连接器组合通过在插座外壳的侧壁上设置开口及在所述开口内向后向内延伸并呈梯形状设置的弹片,从而在插头连接器与插座连接器相对接时,所述插头连接器的插接部不会受到所述弹片的干涉而导致对接失败,对接稳定性较好;再者,本专利技术的电连接器组合通过在插座外壳的底壁上设置朝向插座外壳顶壁凸伸的肋条,且所述肋条沿插头连接器与插座连接器的对接方向延伸,从而在所述插头连接器与所述插座连接器相对接时,所述肋条能够导引并将所述插头连接器上抬,以保证所述插头连接器与所述插座连接器之间的接触行程。 【专利附图】【附图说明】 图1是本专利技术电连接器组合的立体图。 图2是图1所示插头连接器的立体图。 图3是图1所示插座连接器的立体图。 图4是图3所示插座连接器的分解图。 图5是图4所示插座本体的立体图。 图6是图5所示插座本体的另一视角立体图。 图7是图4所示插座端子的立体图。 图8是图4所示插座外壳的立体图。 图9是图8所示插座外壳的另一视角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进行详细描述。 请参阅图1与图2所示,本专利技术的电连接器组合I用于安装至电路板(未图标)上。所述电连接器组合I包括插座连接器100和用以与所述插座连接器100对接的插头连接器200。 所述插头连接器200包括插头本体(未图标)、插头外壳201以及收容于所述插头本体内的若干插头端子202。所述插头外壳201部分地包覆于所述插头本体外侧。所述插头连接器200还包括插接部203,所述插接部203自所述插头本体延伸出且未被所述插头外壳201所包覆。所述插接部203上开设有用以收容所述若干插头端子202的若干凹槽(未标号),所述若干凹槽开口于所述插接部203的上表面,以使得所述若干插头端子202部分地暴露于空气中。 请参阅图3与图4所示,所述插座连接器100包括插座本体10、包覆于所述插座本体10外侧的插座外壳30以及收容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电连接器组合,包括:插头连接器,所述插头连接器包括插头本体、插头外壳以及收容于所述插头本体内的若干插头端子,所述插头外壳部分地包覆于所述插头本体外侧,所述插头连接器还包括插接部,所述插接部自所述插头本体延伸出且未被所述插头外壳所包覆;插座连接器,所述插座连接器包括插座本体、插座外壳以及收容于所述插座本体内的若干插座端子,所述插座本体上开设有收容空间,所述插接部收容于所述收容空间内以使得所述插头端子与所述插座端子在所述收容空间内达成电性连接,所述插座外壳包括顶壁、底壁以及连接所述顶壁与底壁的两个侧壁;其特征在于:所述插座外壳的侧壁上形成有开口以及在所述开口内向后向内延伸的弹片,所述弹片呈梯形设置,所述插座外壳的底壁上设置有朝向所述插座外壳顶壁凸伸的肋条,所述肋条沿所述插头连接器与所述插座连接器的对接方向延伸,用以保证所述插头连接器与所述插座连接器之间的接触行程。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游万益
申请(专利权)人:凡甲电子苏州有限公司凡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