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暖供给热水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10796723 阅读:78 留言:0更新日期:2014-12-19 22:2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供暖供给热水系统,能够同时实现供给热水要求和供暖要求。该供暖供给热水系统具备:对热介质进行加热的热泵单元(1);在热介质与热水储存罐(11)内的水之间进行热交换的供给热水热交换器(19);通过热介质对室内进行供暖的供暖热交换器(31、32);热介质泵(18);将泵的排出侧、热泵单元、供给热水热交换器、供暖热交换器以及泵的吸入侧依次连接的热介质配管(12~15);从热介质配管绕过供给热水热交换器的旁路配管(22);从热介质配管绕过供暖热交换器的旁路配管(23);以及在供给热水热交换器与配管之间、及供暖热交换器与配管之间分别调整热介质的流量分配的四通阀(20)。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技术提供一种供暖供给热水系统,能够同时实现供给热水要求和供暖要求。该供暖供给热水系统具备:对热介质进行加热的热泵单天(1);在热介质与热水储存罐(11)内的水之间进行热交换的供给热水热交换器(19);通过热介质对室内进行供暖的供暖热交换器(31、32);热介质泵(18);将泵的排出侧、热泵单元、供给热水热交换器、供暖热交换器以及泵的吸入侧依次连接的热介质配管(12?15);从热介质配管绕过供给热水热交换器的旁路配管(22);从热介质配管绕过供暖热交换器的旁路配管(23);以及在供给热水热交换器与配管之间、及供暖热交换器与配管之间分别调整热介质的流量分配的四通阀(20)。【专利说明】供暖供给热水系统
本技术涉及供暖供给热水系统,特别是涉及将被热泵加热后的热水作为介质来实施供给热水和供暖的供暖供给热水系统。
技术介绍
以往,例如在专利文献I中公开有一种供暖供给热水系统,其具有使被加热机构加热后的热水向供暖终端循环来实现供暖功能的供暖系统、和通过将被加热机构加热后的热水向热水储存罐内热交换器循环来对热水储存罐内的水进行加热的供给热水系统。在该供暖供给热水系统中,具体而言,具备使被热泵单元加热后的热水向供暖终端循环的回路、和将该供暖终端作为旁路使热水向热水储存罐内热交换器循环的回路,通过切换设置于上述回路的分支点的三通阀来选择任一个回路,从而分别使用供暖系统和供给热水系统。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0-60270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0-8036号公报 然而,以往的供暖供给热水系统中,通过切换使热水向供暖终端循环的回路和使热水向热水储存罐内热交换器循环的回路来实现各功能。因此,不能同时实现供给热水功能和供暖功能,其结果,有在供给热水过程中室温降低而有损舒适性这一课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是为了解决上述课题而产生的,其目的在于提供能够同时实现供给热水要求和供暖要求的供暖供给热水系统。 第一技术的供暖供给热水系统具备:加热机构,其对热介质进行加热;供给热水热交换器,其进行热介质与水之间的热交换;热水储存罐,其存储由供给热水热交换器加热后的水;供暖热交换器,其通过热介质对室内进行供暖;热介质泵,其将热介质送出;循环配管,其将热介质泵的排出侧、加热机构、供给热水热交换器、供暖热交换器以及热介质泵的吸入侧依次连接形成环状;第一旁路配管,其从循环配管绕过供给热水热交换器;第二旁路配管,其从循环配管绕过供暖热交换器;第一流量调整机构,其设置于循环配管与第一旁路配管的合流部,调整向供给热水热交换器流动的热介质的流量与向第一旁路配管流动的热介质的流量的比率;以及第二流量调整机构,其设置于循环配管与第二旁路配管的合流部,调整向供暖热交换器流动的热介质的流量与向第二旁路配管流动的热介质的流量的比率。 另外,在上述第一技术的结构的基础上,第二技术的供暖供给热水系统还具备对向供暖热交换器流入的热介质的流入温度进行检测的流入温度检测机构。 另外,在上述第一技术的结构的基础上,第三技术的供暖供给热水系统还具备对从供暖热交换器流出的热介质的流出温度进行检测的流出温度检测机构。 另外,在上述第一?第三中任一个技术的结构的基础上,第四技术的供暖供给热水系统还具备:第三旁路配管,其将循环配管中的热介质泵的排出侧和循环配管中的第二流量调整机构与供暖热交换器之间连接;以及第三流量调整机构,其设置于第三旁路配管的中途。 根据本技术,能够同时实现在供给热水热交换器中进行热交换的供给热水要求和在供暖热交换器中进行热交换的供暖要求。 【专利附图】【附图说明】 图1是作为本技术的实施方式I的供暖供给热水系统的回路构成图。 图2是用于对本实施方式的供暖供给热水系统所使用的四通阀的内部构造进行说明的图。 图3是用于对供给热水运转模式中的热介质的循环回路进行说明的图。 图4是用于对供暖运转模式中的热介质的循环回路进行说明的图。 图5是用于对供暖供给热水运转模式中的热介质的循环回路进行说明的图。 图6是作为本技术的实施方式2的供暖供给热水系统的回路构成图。 附图标记说明: I…热泵单元;3…制冷剂-水热交换器(加热机构);10...热水储存罐单元;11...热水储存罐;12...热介质配管(循环配管);13…热介质配管(循环配管);14…热介质配管(循环配管);15…热介质配管(循环配管);18…热介质泵;19…供给热水热交换器;20...四通阀(第一、第二流量调整机构);22…旁路配管(第一旁路配管);23…旁路配管(第二旁路配管);24…温度传感器;25…温度传感器(流入温度检测机构);26…温度传感器(流出温度检测机构);27...热介质配管(第三旁路配管);28…流量调整阀(第三流量调整机构);29…控制装置(第一、第二控制机构);30…供暖单元;31、32…供暖热交换器;100、200…供暖供给热水系统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技术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另外,对于各附图中共通的要素赋予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重复的说明。 实施方式1. 图1是作为本技术的实施方式I的供暖供给热水系统100的回路构成图。图1所示的供暖供给热水系统100具备:搭载有蒸气压缩式制冷循环(热泵循环)的制冷剂回路的热泵单元I ;搭载有对热水储存罐11内的水进行加热的加热循环回路的热水储存罐单元10 ;以及由加热循环回路的一部分构成、且对室内进行供暖的供暖单元30。 热泵单元I与热水储存罐单元10经由热介质配管12、13连接。热水储存罐单元10与供暖单元30经由热介质配管14、15连接。另外,热水储存罐单元10与连接于供给热水终端(例如厨房或者厕所等的水龙头)的供给热水管17及用于从自来水管等水源供水的供水管16连接。 热泵单元I搭载有通过制冷剂配管6环状地连接了压缩机2、制冷剂-水热交换器(冷凝器)3、膨胀阀4、蒸发器5的制冷剂回路。压缩机2吸入并压缩制冷剂使之成为高温高压的状态。制冷剂-水热交换器3通过使热介质(例如水)与制冷剂进行热交换来对热介质进行加热并对制冷剂进行冷却。制冷剂-水热交换器3例如由板式热交换器构成。膨胀阀4对制冷剂进行减压使之成为低温低压的状态。蒸发器5通过使外部空气与制冷剂进行热交换来从外部空气吸收热而对制冷剂进行加热。另外,热泵单元I的制冷剂回路中所使用的制冷剂没有特别限定,例如能够使用R410A、R32、HF0_1234yf、烃或者二氧化碳之类的自然制冷剂等。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对作为循环回路所使用的热介质而使用了水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是对于能够使用的热介质没有特别限定,在各国的使用本系统的限制的范围内,能够使用各种液体(例如乙二醇、丙二醇、或者是它们的混合物等)。 在热水储存罐单元10,除了上述的热水储存罐11、热介质配管12、13、14、15、供给热水管17、供水管16之外,还搭载有热介质泵18、供给热水热交换器19、四通阀20、旁路配管22、23、温度传感器24以及控制装置29等。图2是用于说明本实施方式的供暖供给热水系统100所使用的四通阀20的内部构造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供暖供给热水系统,其特征在于,具备:加热机构,其对热介质进行加热;供给热水热交换器,其进行所述热介质与水之间的热交换;热水储存罐,其存储由所述供给热水热交换器加热后的水;供暖热交换器,其通过所述热介质对室内进行供暖;热介质泵,其将所述热介质送出;循环配管,其将所述热介质泵的排出侧、所述加热机构、所述供给热水热交换器、所述供暖热交换器以及所述热介质泵的吸入侧依次连接而形成环状;第一旁路配管,其从所述循环配管绕过所述供给热水热交换器;第二旁路配管,其从所述循环配管绕过所述供暖热交换器;第一流量调整机构,其设置于所述循环配管与所述第一旁路配管的合流部,调整向所述供给热水热交换器流动的热介质的流量与向所述第一旁路配管流动的热介质的流量的比率;以及第二流量调整机构,其设置于所述循环配管与所述第二旁路配管的合流部,调整向所述供暖热交换器流动的热介质的流量与向所述第二旁路配管流动的热介质的流量的比率。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南迫博和
申请(专利权)人: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