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道路灯和其灯臂组件。灯臂组件包括第一灯臂、第二灯臂和第一固定件,第一灯臂和第二灯臂分别对应设置有第一安装通孔和第二安装通孔,并进一步在第一灯臂和第二灯臂相邻的表面分别对应设置有第一卡齿和第二卡齿,第一固定件穿设于第一灯臂和第二灯臂的第一安装通孔和第二安装通孔内,进而将第一灯臂固定至第二灯臂上,其中当第一灯臂和第二灯臂紧配合时,第一卡齿和第二卡齿相互啮合,以使得第一灯臂和第二灯臂相对保持固定,第一灯臂和第二灯臂松配合时,第一卡齿和所述第二卡齿相互分离,以使得第一灯臂能够相对第二灯臂进行枢转。通过上述方式,通过旋转第一灯臂和第二灯臂的相对位置可调整与第一灯臂相对固定的光源相对于地面的方向,从而可以提供不同方向的光。(*该技术在2024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技术公开一种道路灯和其灯臂组件。灯臂组件包括第一灯臂、第二灯臂和第一固定件,第一灯臂和第二灯臂分别对应设置有第一安装通孔和第二安装通孔,并进一步在第一灯臂和第二灯臂相邻的表面分别对应设置有第一卡齿和第二卡齿,第一固定件穿设于第一灯臂和第二灯臂的第一安装通孔和第二安装通孔内,进而将第一灯臂固定至第二灯臂上,其中当第一灯臂和第二灯臂紧配合时,第一卡齿和第二卡齿相互啮合,以使得第一灯臂和第二灯臂相对保持固定,第一灯臂和第二灯臂松配合时,第一卡齿和所述第二卡齿相互分离,以使得第一灯臂能够相对第二灯臂进行枢转。通过上述方式,通过旋转第一灯臂和第二灯臂的相对位置可调整与第一灯臂相对固定的光源相对于地面的方向,从而可以提供不同方向的【专利说明】一种道路灯及灯臂组件
本技术涉及照明
,特别是涉及一种道路灯及灯臂组件。
技术介绍
道路灯可以改善交通条件,有效的减轻驾驶员夜间疲劳,并有利于提高道路通行能力和保证交通安全。现有技术的道路灯通常将光源固定在灯壳上,再通过灯臂将灯壳固定。由此,不可改变光源发出的光的方向。但是在实际应用中,由于道路的路况不同,或者周围环境的不同,往往需要不同方向的光,由此现有技术的道路灯不能适应不同的路况和环境。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道路灯及灯臂组件,能够改变道路灯的光的方向。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的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道路灯的灯臂组件,灯臂组件包括第一灯臂、第二灯臂和第一固定件,第一灯臂和第二灯臂分别对应设置有第一安装通孔和第二安装通孔,并进一步在第一灯臂和第二灯臂相邻的表面分别对应设置有第一卡齿和第二卡齿,第一固定件穿设于第一灯臂和第二灯臂的第一安装通孔和第二安装通孔内,进而将第一灯臂固定至第二灯臂上,其中当第一灯臂和第二灯臂紧配合时,第一卡齿和第二卡齿相互啮合,以使得第一灯臂和第二灯臂相对保持固定,第一灯臂和第二灯臂松配合时,第一卡齿和第二卡齿相互分离,以使得第一灯臂能够相对第二灯臂进行枢转。 其中,第一灯臂包括第一主体部和第一旋转部,第二灯臂包括第二主体部和第二旋转部,其中第一主体部与路灯壳体可拆卸连接,第二主体部与灯杆可拆卸连接,第一卡齿和第一安装通孔设置在第一旋转部上,第二卡齿和第二安装通孔设置于第二旋转部上。 其中,第一旋转部包括第一壳体以及设置于第一壳体内部的插置部,第二旋转部包括第二壳体以及设置于第二壳体内部的容置部,容置部上设置有容置孔,第一卡齿设置于第一壳体上,第一安装通孔设置于插置部上,第二卡齿设置于第二壳体上,第二安装通孔设置于容置部且与容置孔连通,当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扣合时,插置部的至少一部分容置于容置孔中。 其中,插置部与容置孔的容置深度大于第一卡齿和第二卡齿的啮合深度,以使得第一^齿和第二卡齿分离时,插置部和容置孔仍处于收容状态。 其中,第一旋转块和第二旋转块的其中一个上设置有角度刻度,第一旋转块和第二旋转块的另一个上设置有刻度指针。 其中,第一主体部和路灯灯壳上分别设置有第三安装孔,通过第二固定件穿过第三安装孔,进而将第一主体部固定在灯壳上,第二主体部上设置有收容孔,用于收容灯杆,其中第二主体部上设置有第四安装孔,通过第三固定件穿过第四安装孔并抵压收容在收容孔里的灯杆,进而将灯杆固定在第二主体部的收容孔内。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的另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道路灯,道路灯包括灯臂组件,灯臂组件包括第一灯臂、第二灯臂和第一固定件,第一灯臂和第二灯臂分别对应设置有第一安装通孔和第二安装通孔,并进一步在第一灯臂和第二灯臂相邻的表面分别对应设置有第一卡齿和第二卡齿,第一固定件穿设于第一灯臂和第二灯臂的第一安装通孔和第二安装通孔内,进而将第一灯臂固定至第二灯臂上,其中当第一灯臂和第二灯臂紧配合时,第一卡齿和第二卡齿相互啮合,以使得第一灯臂和第二灯臂相对保持固定,第一灯臂和第二灯臂松配合时,第一卡齿和第二卡齿相互分离,以使得第一灯臂能够相对第二灯臂进行枢转。 其中,道路灯进一步包括下盖,下盖用于固定光源基板,光源基板上设置有基板通孔,下盖包括下盖底壁,下盖底壁设置有盖体盲孔,盖体盲孔与基板通孔对应,并允许第四固定件从光源基板的远离下盖底壁的一侧经基板通孔固定至盖体盲孔内,进而将光源基板固定到下盖底壁上。 其中,下盖还包括与下盖底壁连接且彼此间隔设置的两个下盖侧壁; 道路灯还包括: 至少一散热鳍片组,散热鳍片组设置在下盖底壁的一侧上,且位于两个下盖侧壁之间,其中,光源基板和散热鳍片组分别设置在下盖底壁的两侧; 压杆,压杆桥接于两个下盖侧壁之间,且压持于散热鳍片组上,进而将散热鳍片组固定在下盖底壁上。 其中,道路灯还包括防水组件,设置在下盖底壁的设置散热鳍片组的一侧,防水组件包括: 弹性嵌块,弹性嵌块包括嵌块固定部以及与嵌块固定部连接的插置部,其中嵌块固定部上设置有第一嵌块通孔,插置部上设置有第二嵌块通孔; 刚性套件,刚性套件包括套件固定部以及容置部,套件固定部上设置有套件盲孔,容置部上设置有容置孔以及与容置孔连通的套件通孔,刚性套件与弹性嵌块嵌套设置,其中套件固定部叠放于嵌块固定部上,且第一嵌块通孔与套件盲孔对应设置,以允许固定件经第一嵌块通孔固定至套件盲孔,进而相对固定套件固定部与嵌块固定部,插置部插置于容置部的容置孔内,且第二嵌块通孔与套件通孔对应设置,以允许线材穿过第二嵌块通孔与所述套件通孔。 通过上述方案,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的灯臂组件包括第一灯臂和第二灯臂和第一固定件,使得第一固定件穿设于第一灯臂和第二灯臂的第一安装通孔和第二安装通孔内,进而将第一灯臂固定至第二灯臂上,在第一灯臂和第二灯臂相邻的表面分别对应设置有第一卡齿和第二卡齿,当第一灯臂和第二灯臂紧配合时,第一卡齿和第二卡齿相互啮合,以使得第一灯臂和第二灯臂相对保持固定,第一灯臂和第二灯臂松配合时,第一卡齿和所述第二卡齿相互分离,以使得第一灯臂能够相对第二灯臂进行枢转。通过上述方式,通过旋转第一灯臂和第二灯臂的相对位置可调整与第一灯臂相对固定的光源相对于地面的方向,从而可以提供不同方向的光。 【专利附图】【附图说明】 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道路灯的分解图; 图2是沿图1所示的道路灯沿虚线AB解剖的剖视图; 图3是本技术的道路灯的防水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1所示的道路灯部分结构的组合图; 图5是是图1所示的道路灯的组合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1所示的散热鳍片组和压杆的放大示意图; 图7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道路灯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图7所示的道路灯的部分结构的分解图; 图9是图7所示的道路灯的主视图; 图10是图7所示的道路灯的又一主视图; 图11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道路灯的又一结构示意图; 图12是图11所示的道路灯的部分结构分解图; 图13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道路灯的又一结构示意图; 图14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道路灯的结构示意图; 图15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道路灯的结构示意图; 图16是图15所示的道路灯在组合状态下沿EF线的剖视图; 图17是本实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道路灯的灯臂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灯臂组件包括第一灯臂、第二灯臂和第一固定件,所述第一灯臂和所述第二灯臂分别对应设置有第一安装通孔和第二安装通孔,并进一步在所述第一灯臂和所述第二灯臂相邻的表面分别对应设置有第一卡齿和第二卡齿,所述第一固定件穿设于所述第一灯臂和所述第二灯臂的第一安装通孔和第二安装通孔内,进而将所述第一灯臂固定至所述第二灯臂上,其中当所述第一灯臂和所述第二灯臂紧配合时,所述第一卡齿和第二卡齿相互啮合,以使得所述第一灯臂和所述第二灯臂相对保持固定,所述第一灯臂和所述第二灯臂松配合时,所述第一卡齿和所述第二卡齿相互分离,以使得所述第一灯臂能够相对所述第二灯臂进行枢转。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杜建军,喻胜,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超频三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