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匹配前置后驱车型的换挡操纵机构总成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0780405 阅读:230 留言:0更新日期:2014-12-12 17:1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适用于换挡机构领域,提供了一种匹配前置后驱车型的换挡操纵机构总成,包括操纵装置、固定座、选挡拉索及换挡拉索,操纵装置设于固定座上、且操纵装置的换挡杆与选挡连接板穿过固定座顶面置于固定座腔体内,选挡拉索一端穿过固定座后侧板上的拉索出口与选挡连接板连接,换挡拉索一端穿过固定座后侧板上行的拉索出口与换挡杆连接,换挡拉索与选挡拉索置于固定座外的部分呈C型布设至变速器的选换挡支架上,换挡拉索的另一端与变速器的换挡摇臂连接,选挡拉索的另一端与变速器的选挡摇臂连接。通过换挡操纵机构上的拉索出口设于后侧,拉索走向为C型布设,使得换挡效率高、挡位清晰、各挡位游隙较小及选换挡力适中。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技术适用于换挡机构领域,提供了一种匹配前置后驱车型的换挡操纵机构总成,包括操纵装置、固定座、选挡拉索及换挡拉索,操纵装置设于固定座上、且操纵装置的换挡杆与选挡连接板穿过固定座顶面置于固定座腔体内,选挡拉索一端穿过固定座后侧板上的拉索出口与选挡连接板连接,换挡拉索一端穿过固定座后侧板上行的拉索出口与换挡杆连接,换挡拉索与选挡拉索置于固定座外的部分呈C型布设至变速器的选换挡支架上,换挡拉索的另一端与变速器的换挡摇臂连接,选挡拉索的另一端与变速器的选挡摇臂连接。通过换挡操纵机构上的拉索出口设于后侧,拉索走向为C型布设,使得换挡效率高、挡位清晰、各挡位游隙较小及选换挡力适中。【专利说明】一种匹配前置后驱车型的换挡操纵机构总成
本技术属于换挡机构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匹配前置后驱车型的换挡操纵机构 。
技术介绍
在汽车上,换挡操纵机构都是通过换挡底座安装到车身地板上的。现有汽车的大多数换挡底座是平口式的,具体结构根据车身地板的结构设计,装配时在驾驶舱内总装,但总体结构都是平的,这种换挡底座在前驱及中置后驱的车子上应用广泛,但在前置后驱车型上就会出现总布置困难,拉索与手刹干涉的现象,而且需要在车身地板上开孔供拉索穿过,使整车密封性变差。汽车换挡操纵系统的作用是保证驾驶员能准确可靠地使变速器挂入所需要的任一挡位工作,并可随时退至空挡,即把驾驶员的换挡意图通过换挡操纵系统以位移和力的形式传递到变速器,完成换挡动作,因此换挡操纵系统决定着换挡能否准确顺利实现。 中置后驱等变速箱远离驾驶者的车型,一般采用软轴式的连接方式,如图1所示。与传统的硬杆式控制机构相比,软轴控制机构具有如下优点:1、设计简化,安装方便:驾驶员与变速箱之间的外部换挡系统可以简化为四部分,其中,1-操纵器模块,2-变速软轴模块,3-固索架模块,4转换器模块,5-操纵杆,6-变速器,7-变速轴等部分集成为一套零件,可通过调整软轴长度进行安装,无需硬杆机构的精确定位。2、布置灵活:选用软轴可实现柔性布置,可以避免与周边零件的硬性干涉,节省布置空间。3、减少噪音:消除了硬杆式连接接头处的运动噪音,提高了车辆舒适性。4、换挡清晰:硬杆式控制机构因安装及设计要求,进行多处煨弯,导致挡位模糊现象,而使用软轴的控制机构可通过两根软轴的配合进行精确换挡。5、润滑性能好:软轴采用全密封设计,维护成本低。 软轴控制机构模块I与模块3之间的软轴布置形式一般为上图所示类直线连接,而这种布置形式在模块I与模块4之间距离< 400mm时,由于软轴柔性不够,无法完全消除动力总成部件高速抖动,并将抖动传递到驾驶室内模块I的手柄处,导致驾驶员操作时感觉到明显振动感,降低驾驶舒适性。同时因距离短而导致的软轴刚度过强,容易硬性偏移动力总成,产生与动力传输零件夹角,降低零件使用寿命。 目前换挡操纵机构的换挡拉索走向为Q型,致使换挡手柄端游戏较大,换挡不够清晰、换挡效率低。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提供一种匹配前置后驱车型的换挡操纵机,旨在解决换挡效率低、挡位不清晰、各挡位游隙大的问题。 本技术是这样实现的,一种匹配前置后驱车型的换挡操纵机构总成,该换挡操纵机构总成包括操纵装置、固定座、选挡拉索及换挡拉索,所述操纵装置设于所述固定座上、且所述操纵装置的换挡杆与选挡连接板穿过所述固定座顶面置于所述固定座腔体内,所述选挡拉索一端穿过所述固定座后侧板上的拉索出口与所述选挡连接板连接,所述换挡拉索一端穿过所述固定座后侧板上行的拉索出口与所述换挡杆连接,所述换挡拉索与所述选挡拉索置于所述固定座外的部分呈C型布设至变速器的的选换挡支架上,所述换挡拉索的另一端与所述变速器的换挡摇臂连接,所述选挡拉索的另一端与所述变速器的选挡摇臂连接。 本技术的进一步技术方案是:所述操纵装置包括换挡机构及换挡操纵杆,所述换挡操纵杆设于所述换挡机构的顶面上。 本技术的进一步技术方案是:所述操纵装置采用螺栓固定于所述固定座上。 本技术的进一步技术方案是:所述固定座为底面敞开的腔体,所述固定座顶面设有安装孔及螺栓孔,所述固定座后侧板设有拉索出口,所述固定座侧板底端向外侧设有翻边,所述顶面自所述后侧板至所述固定座的前侧板成倾斜面。 本技术的进一步技术方案是:所述拉索出口为两个。 本技术的进一步技术方案是:所述安装孔为两个。 本技术的进一步技术方案是:所述翻边上设有固定螺孔,所述固定螺孔均匀分布。 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通过换挡操纵机构上的拉索出口设于后侧,拉索走向为C型布设,使得换挡效率高、挡位清晰、各挡位游隙较小及选换挡力适中。 【专利附图】【附图说明】 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换挡操纵机构系统示意图; 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换挡操纵机构总成示意图一; 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换挡操纵机构总成示意图二。 【具体实施方式】 附图标记:10_换挡操纵杆 11-换挡机构 12-拉索出口 13-选挡拉索14-换挡拉索 16-螺栓孔17-固定座 图1、2示出了本技术提供的匹配前置后驱车型的换挡操纵机构总成,该换挡操纵机构总成包括操纵装置、固定座17、选挡拉索13及换挡拉索14,所述操纵装置设于所述固定座17上、且所述操纵装置的换挡杆与选挡连接板穿过所述固定座17顶面置于所述固定座17腔体内,所述选挡拉索13—端穿过所述固定座17后侧板上的拉索出口 12与所述选挡连接板连接,所述换挡拉索14 一端穿过所述固定座17后侧板上行的拉索出口 12与所述换挡杆连接,所述换挡拉索14与所述选挡拉索13置于所述固定座17外的部分呈C型布设至变速器的的选换挡支架上,所述换挡拉索14的另一端与所述变速器的换挡摇臂连接,所述选挡拉索13的另一端与所述变速器的选挡摇臂连接。 所述操纵装置包括换挡机构11及换挡操纵杆10,所述换挡操纵杆10设于所述换挡机构11的顶面上。 所述操纵装置采用螺栓固定于所述固定座17上。 所述固定座17为底面敞开的腔体,所述固定座17顶面设有安装孔及螺栓孔16,所述固定座17后侧板设有拉索出口 12,所述固定座17侧板底端向外侧设有翻边,所述顶面自所述后侧板至所述固定座17的前侧板成倾斜面。 所述拉索出口 12为两个。 所述安装孔为两个。 所述翻边上设有固定螺孔,所述固定螺孔均匀分布。 该换挡系统已经应用在上汽通用五菱某车型上:通过试验验证和实际生产证明,该机构换挡效果很好,提高了换挡效率,提升了换挡舒适性。消除了原有的较大的游隙。改善了整车驾驶操控性。 换挡操纵机构是整车操控的重要部件,其性能对整车舒适性有较大影响,换挡机构能很好的传递驾驶员的换挡意图,提高换挡效率,改善整车换挡操控性 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技术,凡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权利要求】1.一种匹配前置后驱车型的换挡操纵机构总成,其特征在于:该换挡操纵机构总成包括操纵装置、固定座、选挡拉索及换挡拉索,所述操纵装置设于所述固定座上、且所述操纵装置的换挡杆与选挡连接板穿过所述固定座顶面置于所述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匹配前置后驱车型的换挡操纵机构总成,其特征在于:该换挡操纵机构总成包括操纵装置、固定座、选挡拉索及换挡拉索,所述操纵装置设于所述固定座上、且所述操纵装置的换挡杆与选挡连接板穿过所述固定座顶面置于所述固定座腔体内,所述选挡拉索一端穿过所述固定座后侧板上的拉索出口与所述选挡连接板连接,所述换挡拉索一端穿过所述固定座后侧板上行的拉索出口与所述换挡杆连接,所述换挡拉索与所述选挡拉索置于所述固定座外的部分呈C型布设至变速器的选换挡支架上,所述换挡拉索的另一端与所述变速器的换挡摇臂连接,所述选挡拉索的另一端与所述变速器的选挡摇臂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杜禹米世生谢嵩松
申请(专利权)人: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西;4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