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双胎压轮组改良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074856 阅读:200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为一种双胎压轮组改良结构,尤其针对自行车使用的无内胎轮胎,其主要包括一轮胎本体,所述的轮胎本体两开放端分别形成有一胎唇,所述的胎唇外侧设有呈圆弧形的贴合部,与轮圈开放端呈对称状设置的凸耳配合,其特征在于:在轮胎本体内部位两侧开放端处,增设一环套在轮圈外缘沟槽上的压制胎,使压制胎在充气伸涨时并不与轮胎本体内腔壁作全面紧贴,而是仅将轮胎本体位开放端的二胎唇内侧分别作紧贴压制,连带将胎唇外侧呈圆弧形的贴合部与轮圈开放端呈对称状设置的凸耳作压制紧贴,令轮胎开放端的胎唇内侧在被有效压制而与轮圈两侧凸耳作紧密贴合下,防止轮胎行驶时产生滑移或松脱目的,同时也可达到较佳的气密效果。(*该技术在2017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的是一种双胎压轮组改良结构,是与一般用在自行车的无内胎轮胎有关,还详而言之,即针对如何令无内胎轮胎的胎唇外侧呈圆弧形贴合部与轮圈开放端呈对称状设置的凸耳作有效压制紧贴,达到气密与防止轮胎行驶时产生滑移或松脱目的所作的结构技术。
技术介绍
按以一般自行车用无内胎轮胎,请配合参阅图1、图2所示,其主要包括一轮胎本体2,所述的轮胎本体2两开放端分别形成有一胎唇21,所述的胎唇21外侧设有呈圆弧形的贴合部211,与轮圈3开放端呈对称状设置的凸耳31配合,当轮胎本体2内部充气产生的压力,将整个轮胎本体2自内部向外撑张,而将轮胎本体2两开放端分别形成的胎唇21内侧向外压迫,使其外侧呈圆弧形的贴合部211与轮圈3开放端呈对称设置的凸耳31作压制贴合而形成一气密空间,达到防止轮胎行驶时产生滑移或松脱的目的。上述现有无内胎轮胎,其虽可通过轮体本体2内填充空气所产生的压力,而利用所述的压力形成的胎压将轮胎本体2自内部向外撑张,将轮胎本体2两开放端分别形成的胎唇21内侧向外压迫,使其外侧呈圆弧形的贴合部211与轮圈3开放端呈对称设置的凸耳31作压制贴合而形成一气密空间,达到防止轮胎行驶时产生滑移或松脱目的;也即,若填充较多空气在轮胎本体2内使其胎压较高时,其虽可将轮胎本体2两开放端分别形成的胎唇21内侧向外压迫时,其外侧呈圆弧形的贴合部211能被以一较大压力来对轮圈3开放端呈对称设置的凸耳31作压制贴合而形成一较佳气密效果,然,将因其胎压过高,而使得轮胎在行驶过程中,容易造成跳动导致骑乘时的不适感,甚至容易跌倒的情事发生;反的,若其填充较少空气在轮胎本体2内导致其胎压较低甚至不足时,将发生轮胎本体2两开放端的胎-->唇21欲通过胎压来使其外侧呈圆弧形的贴合部211对轮圈3开放端呈对称设置的凸耳31作压制贴合时,将无法提供一有效的气密贴合而发生泄气,导致轮胎易发生滑移其至松脱情事有待克服与改进。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双胎压轮组改良结构,针对前述结构缺点所不尽理想的处加以再改良。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在于,提供一种双胎压轮组改良结构,其主要包括一轮胎本体,所述的轮胎本体两开放端分别形成有一胎唇,所述的胎唇外侧设有呈圆弧形的贴合部,与轮圈开放端呈对称状设置的凸耳配合,在轮胎本体内部位两侧开放端处,增设一环套在轮圈外缘沟槽上的压制胎,使压制胎在充气伸涨时并不与轮胎本体内腔壁作全面紧贴,而是仅将轮胎本体位开放端的二胎唇内侧分别作紧贴压制,连带将胎唇外侧呈圆弧形的贴合部与轮圈开放端呈对称状设置的凸耳作压制紧贴,令轮胎开放端的胎唇内侧在被有效压制而与轮圈两侧凸耳作紧密贴合下。本技术的优点在于,防止轮胎行驶时产生滑移或松脱目的,同时也可达到较佳的气密效果。附图说明图1是现有结构的组合剖面示意图;图2是现有结构的立体组合剖面操作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的结构立体分解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的结构立体组合外观示意图;图5是本技术的结构立体组合剖面示意图;图6是本技术结构局部组合剖面示意图前视方向;图7是本技术的结构另一实施立体分解示意图;图8是本技术的结构另一实施立体组合剖面外观示意图;图9是本技术结构另一实施立体组合剖面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2-轮胎本体;21-胎唇;21-贴合部;3-轮圈;31-凸耳;4-轮胎本体;41-胎唇;411-贴合部;42-外缘;43-内缘;5-轮圈;51-凸耳;52-沟槽;6-压制胎;61-->-纤维层;62-内缘;63-充气装置;64-外缘;65-充气装置;651-进气孔;66-环缘;7-球针。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新型上述的和另外的技术特征和优点作更详细的说明。请参阅图3、图4、图5、图6所示,本创作的双胎压轮组改良结构,其主要包括一轮胎本体4,所述的轮胎本体4两开放端分别形成有一胎唇41,所述的胎唇41外侧设有呈圆弧形的贴合部411,与轮圈5开放端呈对称状设置的凸耳51配合,而本案的最主特征在于:在轮胎本体4内部位两侧开放端处,增设一其内部添加有纤维层61,使其整体变形量可不致太大,而可环套在轮圈5外缘沟槽52上的压制胎6,压制胎6位轮圈5之内缘62上则设有对其作充气作业的充气装置63、与一穿透压制胎6内部而至其外缘64,进而可对轮胎本体4内部进行充气作业的另一充气装置65。通过上述结构组成,便可先行对环套在轮圈5外缘沟槽52上的压制胎6进行充气至一适当的胎压状态,使压制胎6在充气伸涨时并不与轮胎本体4内腔壁作全面紧贴下,而令其通过两外侧环缘66将轮胎本体4位开放端的二胎唇41内侧412分别作紧贴压制,连带将胎唇41外侧呈圆弧形的贴合部411与轮圈5开放端呈对称状设置的凸耳51作压制紧贴,令轮胎开放端的胎唇41内侧在被有效压制而与轮圈两侧凸耳作紧密贴合下,进而当再自穿透压制胎6内部而至其外缘64的另一充气装置65对轮胎本体4内部进行充气作业时,令轮胎本体5内部即可因应骑乘者须要而填充至适当胎压的空气量,在无现有无内胎轮胎须将内部填充成高胎压的缺失,可因轮胎开放端的胎唇41内侧在保持被有效压制而与轮圈5两侧凸耳51作紧密贴合下,达到可有效防止轮胎行驶时产生滑移或松脱目的,同时也可达到较佳的气密效果;甚至,当本技术的轮胎本体4外缘42不慎遭尖锐物刺穿时,轮胎本体4内部空气泄漏至一定程度时,呈一定高压状态的压制胎6即可保持充塞间隔在轮胎本体4与地面与钢圈5之间提供一衬垫,即可有效的避免钢圈5因接触地面受压变形或车辆失去平衡而导致翻车等现象发生,且压制胎6还可提供暂时行驶能力,以将自行车骑至适当地点修复效果。另,请再参阅图7、图8、图9所示:也可将对轮胎本体4内部进行充气作业的另一充气装置65设在轮胎本体4-->之内缘43上,并使所述的充气装置65所设具有逆止阀的进气孔651与轮胎本体4外缘42相通,而直接自轮胎本体4外缘42以类似对篮球或排球等充气用的球针7来对轮胎本体4进行充气,而同样令轮胎本体5内部可因应骑乘者须要填充至适当胎压的空气量,而不须如现有无内胎轮胎须将其内部填充成高胎压状态下,可因轮胎开放端的胎唇41内侧在随时保持被有效压制而与轮圈5两侧凸耳51作紧密贴合下,达到有效防止轮胎行驶时产生滑移或松脱目的,同时也可达到较佳的气密效果。以上说明对本新型而言只是说明性的,而非限制性的,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理解,在不脱离以下所附权利要求所限定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可做出许多修改,变化,或等效,但都将落入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双胎压轮组改良结构,其包括一轮胎本体,所述的轮胎本体两开放端分别形成有一胎唇,所述的胎唇外侧设有呈圆弧形的贴合部,其与轮圈开放端呈对称状设置的凸耳配合,其特征在于:在轮胎本体内部位两侧开放端,增设一环套在轮圈外缘沟槽上的压制胎,并使压制胎在充气伸涨时并不与轮胎本体内腔壁作全面紧贴,而是仅将轮胎本体位于开放端的二胎唇内侧分别作紧贴压制。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双胎压轮组改良结构,其包括一轮胎本体,所述的轮胎本体两开放端分别形成有一胎唇,所述的胎唇外侧设有呈圆弧形的贴合部,其与轮圈开放端呈对称状设置的凸耳配合,其特征在于:在轮胎本体内部位两侧开放端,增设一环套在轮圈外缘沟槽上的压制胎,并使压制胎在充气伸涨时并不与轮胎本体内腔壁作全面紧贴,而是仅将轮胎本体位于开放端的二胎唇内侧分别作紧贴压制。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胎压轮组改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压制胎的内部添加纤维层。3....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俊峰
申请(专利权)人:参联国际贸易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