纱端捕捉装置及纱线卷绕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0719776 阅读:73 留言:0更新日期:2014-12-03 20:3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纱端捕捉装置及纱线卷绕装置。其中,吸嘴(31)具备用2个板状部件(40、41)形成、在内部形成了第1通道部(43)等空气通道的吸嘴主体(51)、以及安装在板状部件(41)上面的角度引导器(52)。并且,在第1通道部(43)上设置有用来卡合被吸引的纱端部(Ya)的梳齿状卡合部(45a)。当假设吸引捕捉来自卷装(P)表面的纱端部(Ya)时的角度引导器(52)的顶端部与卷装(P)的表面之间的距离为L1、板状部件(40)的顶端部与卷装(P)的表面之间的距离为L2、卡合部(45a)与卷装(P)的表面之间的距离为L3时,L1<L2<L3。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技术提供一种纱端捕捉装置及纱线卷绕装置。其中,吸嘴(31)具备用2个板状部件(40、41)形成、在内部形成了第1通道部(43)等空气通道的吸嘴主体(51)、以及安装在板状部件(41)上面的角度引导器(52)。并且,在第1通道部(43)上设置有用来卡合被吸引的纱端部(Ya)的梳齿状卡合部(45a)。当假设吸引捕捉来自卷装(P)表面的纱端部(Ya)时的角度引导器(52)的顶端部与卷装(P)的表面之间的距离为L1、板状部件(40)的顶端部与卷装(P)的表面之间的距离为L2、卡合部(45a)与卷装(P)的表面之间的距离为L3时,L1<L2<L3。【专利说明】纱端捕捉装置及纱线卷绕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从卷装表面吸引并捕捉纱端部的纱端捕捉装置以及将从喂纱筒管退绕下来的纱线卷绕成卷装的纱线卷绕装置。
技术介绍
日本特开2002 - 80170号公报中记载的纱端拉出装置为从卷装表面拉出纱端部、将拉出的纱端部引导到接头装置的装置。该纱端拉出装置中形成有在与卷装表面相对的顶端部具有吸引口的空气通道。并且,在空气通道的比吸引口靠里的一侧,设置有纱端钩挂部件,被吸引的纱端通过钩挂在纱端钩挂部上而不会回到卷装。 其中,在想要用纱端拉出装置吸引卷装表面的纱端部的情况下,有时纱端部被吸弓I,而有时早于纱端部被卷绕到卷装上的、在卷装表面松弛的纱线的松弛部分被吸引了。并且,在纱线的松弛部分被吸引的情况下,如果被吸引的纱线部分到达纱端钩挂部件,则纱线的松弛部分钩挂在了纱端钩挂部件上。并且,如果在该状态下纱端拉出装置将拉出的纱线引导到接头装置地移动的话,则存在纱线的松弛部分被纱端钩挂部件切断,被切断的碎纱残留在卷装上的担忧。并且,即使纱线的松弛部分没有被切断,也存在纱线的松弛部分被纱端钩挂部引导到接头装置,不能进行正常的接头的担忧。 日本特开2002 - 80170号公报由于在空气通道的比吸引口靠里一侧设置有纱端钩挂部件,因此在纱端部被吸引的情况下,纱端部容易到达纱端钩挂部分,但在纱线的松弛部分被吸引的情况下,被吸引的部分不容易到达纱端钩挂部件。 但是,在像日本特开2002 - 80170号公报那样将纱端钩挂部件设置在了空气通道的比吸引口靠里侧部分的情况下,如果使纱端钩挂部件离开吸引口过多,则即使在纱端部被吸引了的情况下,也存在纱端部到达不了纱端钩挂部件的担忧。另一方面,如果使纱端钩挂部件过于靠近吸引口,则存在纱端部以外的纱线部分到达纱端钩挂部件的担忧。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就是要提供一种能够提高吸引捕捉纱端部的成功率、并且在纱端部以外的纱线部分被吸引了的情况下,能够确实地防止被吸引的纱线部分到达用来卡合被吸引的纱端部的卡合部的纱端捕捉装置以及纱线卷绕装置。 专利技术第I方案的纱端捕捉装置为从通过沿卷绕方向旋转并卷绕纱线而形成的卷装上吸引并捕捉纱端部的纱端捕捉装置,具备:形成了具有在吸引捕捉上述纱端部之际与上述卷装相对的顶端部开口了的吸引口的空气通道的吸引捕捉部件,以及设置于上述空气通道、用来卡合被吸引的纱端部的卡合部;在吸引捕捉纱端部之际,上述吸引捕捉部件的上述顶端部中位于与上述卷绕方向相反的旋转方向即开卷方向的上游侧的上游侧边缘部与位于上述开卷方向的下游侧的下游侧边缘部相比,远离上述卷装的表面;上述卡合部与上述上游侧边缘部相比,远离上述卷装表面。 根据本专利技术,由于上游侧边缘部比下游侧边缘部远离卷装表面,因此从开卷方向下游侧朝吸引口流动的空气被下游侧边缘部遮挡,结果空气容易从开卷方向的上游侧流入吸引口。由此,卷装表面的纱端部容易被从开卷方向的上游侧吸引到靠近吸引口。并且,由于上游侧边缘部比下游侧边缘部远离卷装表面,因此在吸引纱端部之际上游侧边缘部不容易成为障碍。由于以上原因,本专利技术能够提高吸引捕捉纱端部的成功率。 并且,在卷装表面的纱线松弛部分等纱端部以外的纱线部分被吸引的情况下,缠绕在卷装上的纱线的上述纱线部分的与开卷方向下游侧相连的部分与下游侧边缘部接触。因此,纱线沿从卷装表面经由下游侧边缘部到达卡合部的路径前往卡合部。本专利技术由于上游侧边缘部比下游侧边缘部离卷装表面远,卡合部比上游侧边缘部离卷装表面远,因此上述路径的长度变长,上述被吸引的纱线部分不容易到达卡合部。并且,由于如上所述从开卷方向下游侧朝吸引口流动的空气被上游侧边缘部遮挡,因此在纱端部以外的纱线部分被从吸引口吸引到了纱线通道内的情况下,被吸引的部分不容易在纱线通道内摆动。由于以上的原因,能够防止纱端部以外的纱线部分卡合到卡合部上。 专利技术第2方案的纱端捕捉装置在专利技术第I方案的纱端捕捉装置的基础上,上述卡合部设置在上述空气通道的上述开卷方向的下游侧。 根据本专利技术,在卡合部设置在空气通道的开卷方向的下游侧的情况下,能够增加从卷装表面经由下游侧边缘部到达卡合部的路径的长度。 专利技术第3方案的纱端捕捉装置在专利技术第I或第2方案的纱端捕捉装置的基础上,在上述吸引捕捉部件的上述下游侧边缘部表面的至少一部分上,设置有摩擦阻力比上述空气通道的通道壁面大的阻力部。 根据本专利技术,当卷装表面的纱端部或纱线的松弛部分等与阻力部接触了时,这些纱线部分由于与阻力部的摩擦力而停留在下游侧边缘部。并且,如果在该状态下卷装沿开卷方向旋转,则缠绕在卷装上的纱线的与停留在下游侧边缘部的部分相连的部分被从卷装上撕下。由此,能够提高吸引捕捉纱端部的成功率。 专利技术第4方案的纱端捕捉装置在专利技术第3方案的纱端捕捉装置的基础上,上述阻力部遍布上述下游侧边缘部的上述卷装的轴线方向的整个长度地延伸。 根据本专利技术,无论纱端部或上述松弛部分位于卷装表面的哪个部分,由于纱端部或上述松弛部分与阻力部接触,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吸引捕捉纱端的成功率。 专利技术第5方案的纱端捕捉装置在专利技术第3或第4方案的纱端捕捉装置的基础上,上述阻力部为粘贴在上述下游侧边缘部的表面上的砂纸。 根据本专利技术,能够容易地将阻力部设置到吸引捕捉部件的下游侧边缘部上。 专利技术第6方案的纱端捕捉装置在专利技术第I?第5任一方案的纱端捕捉装置的基础上,上述吸引捕捉部件具备:形成上述空气通道及上述上游侧边缘部的筒状主体,以及形成上述下游侧边缘部的第I板状部件,上述第I板状部件以延伸到比上述吸引口靠近上述卷装一侧的方式安装在上述主体上。 根据本专利技术,通过以延伸到比吸引口靠近卷装一侧的方式将形成下游侧边缘部的第I板状部件安装到形成纱线通道及上游侧边缘部的筒状主体上,能够容易地形成上游侧边缘部比下游侧边缘部离卷装远的吸引捕捉部件。 专利技术第7方案的纱端捕捉装置在专利技术第6方案的纱端捕捉装置的基础上,通过使上述第I板状部件能够沿规定的一个方向移动,使吸引捕捉上述纱端部之际的上述下游侧边缘部与上述卷装表面之间的距离能够调整,上述规定的一个方向是上述第I板状部件相对于上述主体改变从上述吸引口的伸出量的方向。 根据本专利技术,能够根据卷绕到卷装上的纱线种类等调整下游侧边缘部与卷装表面之间的距离。 专利技术第8方案的纱端捕捉装置在专利技术第6或第7方案的纱端捕捉装置的基础上,上述第I板状部件被安装在上述主体的上述开卷方向下游侧的端部上,在比安装在上述主体上的部分靠上述吸引捕捉部件的顶端一侧的部分上朝着上述上游侧边缘部的方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纱端捕捉装置,从通过沿卷绕方向旋转并卷绕纱线而形成的卷装上吸引并捕捉纱端部,其特征在于,具备:吸引捕捉部件,形成有空气通道,该空气通道具有在吸引捕捉上述纱端部之际与上述卷装相对的顶端部开口了的吸引口,以及卡合部,被设置于上述空气通道,用来卡合被吸引的纱端部;在吸引捕捉纱端部之际,上述吸引捕捉部件的上述顶端部中位于开卷方向的上游侧的上游侧边缘部与位于上述开卷方向的下游侧的下游侧边缘部相比,远离上述卷装的表面,上述开卷方向是与上述卷绕方向相反的旋转方向,上述卡合部与上述上游侧边缘部相比,远离上述卷装表面。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今村久胜田垣内光一
申请(专利权)人:村田机械株式会社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