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光模块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0712549 阅读:57 留言:0更新日期:2014-12-03 16:52
一种背光模块,其包括导光板、光源以及块体。导光板包括第一表面、相对于第一表面的第二表面、连接第一表面与第二表面的入光面及相对于入光面的侧表面。至少部分导光板的厚度从侧表面朝向入光面递减。配置在入光面旁的光源用以发出光束并经由入光面进入导光板中。配置在侧表面旁的块体具有朝向侧表面的反射面。反射面为凹入块体的凹面,反射面用以将光束反射回侧表面。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光学模块,且特别涉及一种背光模块
技术介绍
随着显示技术的进步,平面显示器已成为显示器的主流,并取代了传统阴极射线管(cathode ray tube,CRT)的地位。在平面显示器中,又以液晶显示器(liquid crystal display,LCD)最受消费者的广泛使用。一般的液晶显示器主要可由背光模块与液晶面板构成。由于液晶面板本身不会发光,因此需背光模块提供显示所需的面光源。 一般而言,已知的背光模块可区分为直下式背光模块与侧边入光式背光模块。以侧边入光式背光模块为例,其一般是利用导光板引导配置在导光板一侧的光源所发出的光,来提供显示面板所需的面光源。 在采用发光二极管作为光源的侧边入光式背光模块中,导光板的入光面旁会配置多个发光二极管。由于发光二极管具有特定的出光角度范围,因此导光板在邻近入光面的区域容易产生一般所谓的热点(hot spot)现象。所述热点现象主要是由于混光距离的不足或混光不均所造成面光源的整体均匀度下降的问题,此将使得液晶显示器的整体光学品质难以提升。 中国台湾专利第I283781号揭露一种导光板的结构设计,其中导光板的底面形成有可破坏光行进路径的台阶。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第101680635号揭露一种楔型导光板的结构设计,其中光源与反射部件分别设置在楔型导光板的相对两侧,且楔型导光板邻近光源的一侧的高度较低,而楔型导光板邻近反射部件的一侧的高度较高。中国台湾专利第M247857号揭露一种楔型导光板的结构设计,其中位于楔型导光板底部的散射图案将光线导出导光板。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第102483522号揭露光源与反射器分别设置在导光板的相对两侧,其中反射器具有曲率半径。中国台湾专利第I235807号揭露一种导光板的结构设计,其中导光板相对于光源的端面有倾斜的反射面,且被反射面反射的光线会随即自导光板出射。中国台湾专利第534325号揭露导光板的相对两侧皆配置有光源,且导光板底面的反射面大致为倒V状的倾斜面。美国专利公开第2012034145号揭露楔型导光板具有镀反射层的底面以及皱折状端面,其中皱折状端面相对于入光面,且皱折状端面也具有反射层。中国台湾专利公开第201020596号揭露导光板的顶面与底面设置有棱镜微结构,且入光面的法线的延伸方向与出光面的棱镜微结构的延伸方向实质上平行。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背光模块,其可提供均匀的面光源。 本专利技术的其他目的和优点可以从本专利技术所揭露的技术特征中得到进一步的了解。 为达上述之一或部分或全部目的或是其他目的,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提出一种背光模块,其包括导光板、光源以及块体。导光板包括第一表面、相对于第一表面的第二表面、连接第一表面与第二表面的入光面及相对于入光面且连接第一表面与第二表面的侧表面,其中至少部分导光板的厚度从侧表面朝向入光面递减。光源配置在入光面旁,且用以发出光束,其中光束经由入光面进入导光板中。块体配置在侧表面旁,且具有朝向侧表面的反射面。其中反射面为一凹入块体的凹面。反射面用以将光束反射回侧表面 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侧表面朝反射面凸出,且侧表面承靠在反射面上。 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侧表面轮廓对应并相互吻合于凹面的轮廓。 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凹面被平行于第一表面的参考平面切割而获得的剖线为一直线,且被垂直于该入光面及该第一表面的参考平面切割而获得的剖线为一弧线。 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凹面是由多个子面连接而成的弯折面,且这些子面由靠近第二表面的一侧往靠近第一表面的一侧排列。 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块体在平行于导光板的厚度方向上的宽度大于或等于侧表面在平行于导光板的厚度方向上的宽度。 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背光模块还包括支撑座、背板以及胶框。支撑座支撑导光板与块体,其中第二表面位于第一表面与支撑座之间。光源、导光板、块体与支撑座配置在背板上,且支撑座位于导光板与背板之间。胶框覆盖导光板的边缘、背板的边缘、支撑座的边缘、光源及块体。 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块体与支撑座一体成型,或块体与胶框一体成型。 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背光模块还包括反射片,且反射片配置在导光板与支撑座之间。 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第一表面包括出光面以及第一斜面,第一斜面连接入光面与出光面,且出光面连接第一斜面与侧表面,并且导光板在出光面与第一斜面的交界处的厚度小于导光板在入光面处的厚度。 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导光板的第二表面包括第二斜面以及第三斜面,第二斜面连接入光面与第三斜面,且第三斜面连接第二斜面与侧表面,并且导光板在第三斜面与第二斜面的交界处的厚度小于导光板在入光面处的厚度。 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导光板的第一表面与第二表面的至少其中之一包括多个条状表面,每一条状表面从靠近入光面的一侧往靠近侧表面的一侧延伸,且这些条状表面沿着实质上垂直于入光面的方向排列。 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条状表面被平行于入光面参考平面切割而获得的剖线呈弯折状。 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条状表面实质上为弯曲的表面。 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光源包括多个发光元件。 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这些发光元件的发光颜色至少部分不相同。 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第一表面与第二表面上没有设置光散射微结构。 基于上述,在本专利技术上述实施例的背光模块中,来自入光面的光束可在导光板的第一表面或第二表面全反射,且反射面位在块体上并且朝向导光板的侧表面设置。因此,大部分来自入光面的光束会在导光板中行经入光面至侧表面的距离,被反射面反射回导光板后才在第一表面或第二表面折射至导光板外。所以,光束的混光距离会被有效地提升,如此可使得热点现象获得改善,进而使背光模块能够提供均匀的面光源。 为让本专利技术的上述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实施例,并配合所附图式作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图1A是依照本专利技术的第一实施例的一种背光模块的剖面示意图。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背光模块,包括一导光板、一光源以及一块体,该导光板包括一第一表面、一相对于该第一表面的第二表面、一连接该第一表面与该第二表面的入光面及一相对于该入光面且连接该第一表面与该第二表面的侧表面,其中至少部分该导光板的厚度从该侧表面朝向该入光面递减,该光源配置在该入光面旁,且用以发出一光束,其中该光束经由该入光面进入该导光板中,该块体配置在该侧表面旁,且具有一朝向该侧表面的反射面,其中该反射面为一凹入该块体的凹面,该反射面用以将该光束反射回该侧表面。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背光模块,包括一导光板、一光源以及一块体,
该导光板包括一第一表面、一相对于该第一表面的第二表面、一连接
该第一表面与该第二表面的入光面及一相对于该入光面且连接该第一表面
与该第二表面的侧表面,其中至少部分该导光板的厚度从该侧表面朝向该
入光面递减,
该光源配置在该入光面旁,且用以发出一光束,其中该光束经由该入
光面进入该导光板中,
该块体配置在该侧表面旁,且具有一朝向该侧表面的反射面,其中该
反射面为一凹入该块体的凹面,该反射面用以将该光束反射回该侧表面。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该侧表面朝该反射面
凸出,且该侧表面承靠在该反射面上。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该侧表面的轮廓对应
并相互吻合于该凹面的轮廓。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该凹面被平行于该第
一表面的参考平面切割而获得的剖线为一直线,且被垂直于该入光面及该
第一表面的参考平面切割而获得的剖线为一弧线。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该凹面是由多个子面
连接而成的弯折面,且这些子面由靠近该第二表面的一侧往靠近该第一表
面的一侧排列。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该块体在平行于该导
光板的厚度方向上的宽度大于或等于该侧表面在平行于该导光板的厚度方
向上的宽度。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支撑座、一
背板以及一胶框,
该支撑座支撑该导光板与该块体,其中该第二表面位于该第一表面与
该支撑座之间,
该该光源、该导光板、该块体与该支撑座配置在该背板上,且该支撑
座位于该导光板与该背板之间,
该胶框覆盖该导光板的边缘、该背板的边缘、该支撑座的边缘、该光

\t源及该块体。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劲谷吴中豪
申请(专利权)人:扬升照明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中国台湾;7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