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脚踏传动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0675590 阅读:112 留言:0更新日期:2014-11-26 11:1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脚踏传动装置,车壳、车后梁、脚踏、齿圈、齿轮、第一链轮、链条、第二链轮、传动轴、第一转向器、第二转向器和用于安装车轮的转轴,车壳的上端与车后梁的上端铰接,车壳的下端设有两个分隔设置的固定圈,齿轮和第一链轮同轴相连并共同枢装于车壳内;链条绕设于第一链轮和第二链轮,第一转向器的输出端与传动轴相连,传动轴沿车后梁的长度方向延伸并从车后梁的下端伸出,该传动轴的伸出端与第二转向器的输入端相连,第二转向器输出端与转轴相连。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能使车后梁与车壳折叠成足够小的体积,又可将脚踏的绕圈转动转变为传动轴的转动而使传动轴实现容纳在车后梁内,避免暴露在外。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技术公开了一种脚踏传动装置,车壳、车后梁、脚踏、齿圈、齿轮、第一链轮、链条、第二链轮、传动轴、第一转向器、第二转向器和用于安装车轮的转轴,车壳的上端与车后梁的上端铰接,车壳的下端设有两个分隔设置的固定圈,齿轮和第一链轮同轴相连并共同枢装于车壳内;链条绕设于第一链轮和第二链轮,第一转向器的输出端与传动轴相连,传动轴沿车后梁的长度方向延伸并从车后梁的下端伸出,该传动轴的伸出端与第二转向器的输入端相连,第二转向器输出端与转轴相连。本技术能使车后梁与车壳折叠成足够小的体积,又可将脚踏的绕圈转动转变为传动轴的转动而使传动轴实现容纳在车后梁内,避免暴露在外。【专利说明】一种脚踏传动装直
本技术涉及自行车的传动装置,具体涉及一种脚踏传动装置。
技术介绍
自行车或助力车的传动方式一般是:通过两个脚踏的绕圈转动,带动链盘旋转,链盘再通过链条将旋转动力横向传递至与车轮同步旋转的链轮,进而带动车轮转动。这种传动方式虽然可靠,但是对于折叠自行车而言,受限于链条的空间位置,难以折叠成足够小的体积,而且,链条、链轮、链盘均暴露在车体外,既容易夹带杂质,或者被外界碰撞损伤,缩短寿命,又容易使链条、链轮、链盘上的油污也容易弄脏使用者,不够卫生。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脚踏传动装置,能使车后梁与车壳折叠成足够小的体积,又可将脚踏的绕圈转动转变为传动轴的转动而使传动轴实现容纳在车后梁内,避免暴露在外。 本技术的目的采用如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脚踏传动装置,车壳、车后梁、脚踏、齿圈、齿轮、第一链轮、链条、第二链轮、传动轴、第一转向器、第二转向器和用于安装车轮的转轴,车壳的上端与车后梁的上端铰接,车壳的下端设有两个分隔设置的固定圈,齿圈与该固定圈同轴并转动配合,脚踏与齿圈固接并与齿圈同步旋转,齿轮和第一链轮同轴相连并共同枢装于车壳内;车后梁为长条形的中空壳体,第二链轮、第一转向器、传动轴均位于车后梁内,第二链轮位于车后梁的上端,第二链轮经一枢轴枢装于车壳和第一转向器的输入端之间,链条绕设于第一链轮和第二链轮,第一转向器的输出端与传动轴相连,传动轴沿车后梁的长度方向延伸并从车后梁的下端伸出,该传动轴的伸出端与第二转向器的输入端相连,第二转向器输出端与转轴相连。 优选地,所述第一转向器包括第一套管、第二套管、第一锥形齿轮、与第一锥形齿轮啮合的第二锥形齿轮,第一套管与第二套管垂直相贯并均与车后梁固接,所述枢轴与传动轴垂直,第一锥形齿轮固定在所述枢轴上并与第一套管的内壁转动配合,第二锥形齿轮固定于传动轴的上端并与第二套管的内壁转动配合。 优选地,所述第二转向器包括第三套管、第四套管、第三锥形齿轮、与第三锥形齿轮啮合的第四锥形齿轮,第三套管与第四套管垂直相贯并均与车后梁固接,所述转轴与传动轴垂直,第三锥形齿轮固定在所述转轴上并与第三套管的内壁转动配合,第四锥形齿轮固定于传动轴的下端并与第四套管的内壁转动配合。 优选地,所述齿圈的外侧扣合有一内圈,内圈的一端径向延伸出有脚踏杆,所述脚踏可转动地安装在该脚踏杆的杆端。 优选地,所述脚踏为折叠式脚踏。 优选地,位于两个所述固定圈处的两个第一链轮经一同步轴相连。 相比现有技术,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 本技术可通过脚踏带动位于车壳下端的两个固定圈上的齿圈转动,则可带动齿轮和第一链轮同步转动,在链条的传递作用下,第二链轮得以转动,再在第一转向器的作用下,使传动轴得以在车后梁内转动,利于旋转动力的长距离长度,同时,通过第二转向器的作用,可将传动轴的旋转转换为转轴的旋转,以带动车轮旋转,在此脚踏驱动车轮旋转的传动作用基础上,齿轮、第一链轮、链条均位于车壳内,第二链轮、第一转向器、传动轴位于车后梁内,既避免了暴露在外的损伤问题或碰脏使用者的卫生问题,又便于车壳与车后梁的直接转动折叠,方便实现体积足够小的折叠目的。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专利附图】【附图说明】 图1为本技术脚踏传动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技术车壳及车后梁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技术第一转向器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技术第二转向器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技术第一套管和第二套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技术的三套管和第四套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车壳;2、车后梁;3、脚踏;4、齿圈;5、齿轮;6、第一链轮;7、链条;8、第二链轮;9、传动轴;10、第一转向器;101、第一套管;102、第二套管;103、第一锥形齿轮;104、第二锥形齿轮;11、第二转向器;111、第三套管;112、第四套管;113、第三锥形齿轮;114、第四锥形齿轮;12、转轴;13、固定圈;14、枢轴;15、内圈;16、脚踏杆;17、同步轴。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2所示的一种脚踏传动装置,车壳1、车后梁2、脚踏3、齿圈4、齿轮5、第一链轮6、链条7、第二链轮8、传动轴9、第一转向器10、第二转向器11和用于安装车轮的转轴12,车壳I的上端与车后梁2的上端铰接,车壳I的下端设有两个分隔设置的固定圈13,齿圈4与该固定圈13同轴并转动配合,脚踏3与齿圈4固接并与齿圈4同步旋转,齿轮5和第一链轮6同轴相连并共同枢装于车壳I内;车后梁2为长条形的中空壳体,第二链轮 8、第一转向器10、传动轴9均位于车后梁2内,第二链轮8位于车后梁2的上端,第二链轮8经一枢轴14枢装于车壳I和第一转向器10的输入端之间,链条7绕设于第一链轮6和第二链轮8,第一转向器10的输出端与传动轴9相连,传动轴9沿车后梁2的长度方向延伸并从车后梁2的下端伸出,该传动轴9的伸出端与第二转向器11的输入端相连,第二转向器11输出端与转轴12相连。其中,位于两个固定圈13处的两个第一链轮6经一同步轴17相连,使两个脚踏3的转动均可同步提供转动动力。 通过脚踏3带动位于车壳I下端的两个固定圈13上的齿圈4转动,则可带动齿轮5和第一链轮6同步转动,在链条7的传递作用下,第二链轮8得以转动,再在第一转向器10的作用下,使传动轴9得以在车后梁2内转动,利于旋转动力的长距离长度,同时,通过第二转向器11的作用,可将传动轴9的旋转转换为转轴12的旋转,以带动车轮旋转,在此脚踏3驱动车轮旋转的传动作用基础上,齿轮5、第一链轮6、链条7均位于车壳I内,第二链轮8、第一转向器10、传动轴9位于车后梁2内,既避免了暴露在外的损伤问题或碰脏使用者的卫生问题,又便于车壳I与车后梁2的直接转动折叠,方便实现体积足够小的折叠结果O 如图3、图5所示,本例的第一转向器10包括第一套管101、第二套管102、第一锥形齿轮103、与第一锥形齿轮103啮合的第二锥形齿轮104,该第一锥形齿轮103即为第一转向器10的输入端,该第二锥形齿轮104即为第一转向器10的输出端,第一套管101与第二套管102垂直相贯并均与车后梁2固接,枢轴14与传动轴9垂直,第一锥形齿轮103固定在枢轴14上并与第一套管101的内壁转动配合,第二锥形齿轮104固定于传动轴9的上端并与第二套管102的内壁转动配合。当第二链轮8转动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脚踏传动装置,其特征在于:车壳、车后梁、脚踏、齿圈、齿轮、第一链轮、链条、第二链轮、传动轴、第一转向器、第二转向器和用于安装车轮的转轴,车壳的上端与车后梁的上端铰接,车壳的下端设有两个分隔设置的固定圈,齿圈与该固定圈同轴并转动配合,脚踏与齿圈固接并与齿圈同步旋转,齿轮和第一链轮同轴相连并共同枢装于车壳内;车后梁为长条形的中空壳体,第二链轮、第一转向器、传动轴均位于车后梁内,第二链轮位于车后梁的上端,第二链轮经一枢轴枢装于车壳和第一转向器的输入端之间,链条绕设于第一链轮和第二链轮,第一转向器的输出端与传动轴相连,传动轴沿车后梁的长度方向延伸并从车后梁的下端伸出,该传动轴的伸出端与第二转向器的输入端相连,第二转向器输出端与转轴相连。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尹国英詹映忠
申请(专利权)人:广州市锦宏机电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