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灯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0537704 阅读:70 留言:0更新日期:2014-10-15 14:56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车灯结构,适于与一反射罩组装。车灯结构包括一承载器、多个第一发光二极管、至少一第二发光二极管以及一驱动单元。承载器包括彼此相连的一柱状体及一底座。第一发光二极管配置于承载器的柱状体上且邻近底座。反射罩反射第一发光二极管所发出的光线。第二发光二极管相对远离承载器的底座且与第一发光二极管位于同一侧。第一发光二极管位于第二发光二极管与底座之间。驱动单元配置于承载器的底座上,且与第一发光二极管位于不同侧。驱动单元分别驱动第一发光二极管与第二发光二极管。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车灯结构,适于与一反射罩组装。车灯结构包括一承载器、多个第一发光二极管、至少一第二发光二极管以及一驱动单元。承载器包括彼此相连的一柱状体及一底座。第一发光二极管配置于承载器的柱状体上且邻近底座。反射罩反射第一发光二极管所发出的光线。第二发光二极管相对远离承载器的底座且与第一发光二极管位于同一侧。第一发光二极管位于第二发光二极管与底座之间。驱动单元配置于承载器的底座上,且与第一发光二极管位于不同侧。驱动单元分别驱动第一发光二极管与第二发光二极管。【专利说明】车灯结构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车灯结构,尤其涉及一种以发光二极管晶片作为光源的车灯结 构。
技术介绍
车辆行驶上路时,为了因应不同路况与视线需求,车辆头灯可以作远及近灯的切 换。目前,在一般的车灯设计上,通常是在反射罩的中央安装一个灯泡,再在此反射罩的前 方组装一个集光罩。此种设计的车灯虽然符合照明法规的安全要求,但由于一般灯泡在使 用时寿命较短且较为耗电,因此许多业者逐渐以寿命长且较为省电的发光二极管来取代灯 泡作为车灯的光源。 虽然发光二极管较为省电,但是单个发光二极管的亮度显然是不足的,因此在车 灯的运用上,通常需要将多个发光二极管集中设置。但是,一般发光二极管的光源分布大致 上近似圆形,此种圆形的照明区域无法运用在需要有长轴及短轴的非圆形照明区域的车辆 的照明上,即无法产生近灯与远灯的区别。因此,如何有效将发光二极管应用于车灯的设计 中,实为亟待解决的课题之一。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车灯结构,其具有远近灯切换功能。 本专利技术的车灯结构,适于与一反射罩组装。车灯结构包括一承载器、多个第一发光 二极管、至少一第二发光二极管以及一驱动单元。承载器包括彼此相连的一柱状体及一底 座。第一发光二极管配置于承载器的柱状体上且邻近底座。反射罩反射第一发光二极管所 发出的光线。第二发光二极管相对远离承载器的底座且与第一发光二极管位于同一侧。第 一发光二极管位于第二发光二极管与底座之间。驱动单元配置于承载器的底座上,且与第 一发光二极管位于不同侧。驱动单元分别驱动第一发光二极管与第二发光二极管。 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柱状体具有一第一区块与一第二区块。第一区块 位于底座与第二区块之间,而第一发光二极管位于第一区块内,第二发光二极管配置于承 载器上且位于第二区块内。 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承载器的柱状体具有一延伸轴线,而第一发光二 极管在第一区块内沿着延伸轴线具有一配置方位角,且配置方位角介于〇度至360度之间。 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承载器的柱状体具有一延伸轴线,而第二发光二 极管在第二区块内沿着延伸轴线具有一配置方位角,且配置方位角介于〇度至180度之间。 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反射罩反射第二发光二极管所发出的光线。 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承载器的柱状体具有一延伸轴线,而第二发光二 极管在第二区块内沿着延伸轴线具有一配置方位角,且配置方位角介于180度至360度之 间。 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车灯结构还包括一反射元件,其中反射元件的配 置位置和第二发光二极管的位置相对应,用以直接反射第二发光二极管所发出的光线。 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车灯结构还包括一透镜,配置于柱状体相对远离 底座的一侧上,且第二发光二极管位于透镜与柱状体之间。 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驱动单元具有一第一电源接脚、一第二电源接脚 以及一接地接脚。第一发光二极管电性连接第一电源接脚与接地接脚,而第二发光二极管 电性连接第二电源接脚与接地接脚。 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承载器的柱状体的形状包括圆柱状或方柱状。 基于上述,本专利技术通过第一发光二极管与第二发光二极管的配置位置,搭配反射 罩的反射与驱动单元的个别驱动,即可产生远灯或近灯的需求。因此,本专利技术的车灯结构除 了可因为采用发光二极管作为光源而达到节能省电的效果外,也可直接取代灯泡而直接装 设在目前现有的车灯装置的反射罩内,而无需更改车辆的设计,可降低生产成本。 为让本专利技术的上述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实施例,并配合附图作详 细说明如下。 【专利附图】【附图说明】 图1示出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的一种车灯结构的立体示意图; 图2示出本专利技术的另一实施例的一种车灯结构的立体示意图; 图3示出本专利技术的又一实施例的一种车灯结构的立体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反射罩; 100a、100b、100c :车灯结构; 110a、110c :承载器; 112a、112c :柱状体; 113:第一区块; 114a、114c :底座; 115:第二区块; 120 :第一发光二极管; 130a、130b、130c :第二发光二极管; 140 :驱动单元; 142:第一电源接脚; 144:第二电源接脚; 146 :接地接脚; 150 :反射元件; 160 :透镜; A1、A2、A3 :配置方位角; L1 :延伸轴线; H1、H2:高度。 【具体实施方式】 图1示出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的一种车灯结构的立体示意图。请参考图1,在本实施 例中,车灯结构l〇〇a适于与一反射罩10组装。车灯结构100a包括一承载器110a、多个第 一发光二极管120、至少一第二发光二极管130a(图1中示意地示出一个)以及一驱动单元 140。承载器110a包括彼此相连的一柱状体112a及一底座114a。第一发光二极管120配 置于承载器ll〇a的柱状体112a上且邻近底座114a。第二发光二极管130a相对远离承载 器ll〇a的底座114a且与第一发光二极管120位于同一侧。第一发光二极管120位于第二 发光二极管130a与底座114a之间。反射罩10可反射第一发光二极管120与第二发光二 极管130a所发出的光线。驱动单元140配置于承载器110a的底座114a上,且与第一发光 二极管120位于不同侧,也就是说,驱动单元140是位于背对底座114a的一侧。驱动单元 140分别驱动第一发光二极管120与第二发光二极管130a。 详细来说,本实施例的承载器110a的柱状体112a具有一第一区块113与一第二 区块115。第一区块113位于底座114a与第二区块115之间。第一发光二极管120位于第 一区块113内,而第二发光二极管130a配置于承载器110a上且位于第二区块115内。此 处,承载器ll〇a的柱状体112a的形状例如是圆柱状,但并不以此为限。在其他未示出的实 施例中,柱状体112a的形状也可以是方柱状或其他适合的多角柱状。更具体来说,第一区 块113的高度H1例如是25毫米,而第一发光二极管120配置的位置例如是与底座114a相 距18毫米至25毫米。第二区块115的高度H2则例如是10毫米,即第二区块115与底座 114a相距25晕米至35晕米。 再者,在本实施例中,承载器ll〇a的柱状体112a具有一延伸轴线L1,而第一发光 二极管120在第一区块113内沿着延伸轴线L1具有一配置方位角A1,其中配置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车灯结构,适于与一反射罩组装,其特征在于,该车灯结构包括:一承载器,包括彼此相连的一柱状体及一底座;多个第一发光二极管,配置于该承载器的该柱状体上且邻近该底座,该反射罩反射该些第一发光二极管所发出的光线;至少一第二发光二极管,相对远离该承载器的该底座且与该些第一发光二极管位于同一侧,其中该些第一发光二极管位于该第二发光二极管与该底座之间;以及一驱动单元,配置于该承载器的该底座上,且与该些第一发光二极管位于不同侧,该驱动单元分别驱动该些第一发光二极管与该第二发光二极管。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林君郁孙圣渊
申请(专利权)人:新世纪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中国台湾;7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