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斑石領1的人工育苗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水产养殖中鱼类水产生物养殖
,特别涉及一种斑石鲷的人工 育苗方法。
技术介绍
斑石鲷,属鲈形目,石鲷科,石鲷属,俗称斑鲷、花金鼓、黑金鼓,英文名称Spotted parrotfish。分布于朝鲜、日本、台湾岛以及中国南海、东海、黄海等海域,系温热带近海沿岸 中下层鱼类。在自然海域中该鱼的自然资源稀少,常以垂钓获得,极少形成自然群体,没有 明显的盛鱼期,且产量很小。斑石鲷食用与药用价值极高,肉质细腻,胶原蛋白丰富,口感独 特,富含多种氨基酸与不饱和脂肪酸,具有治疗脾肾虚寒、产后腰痛、阴虚消渴等药效。斑石 鲷体态优美,周身靓丽、鱼身光泽银纹,与黑褐色斑点结合,在蓝光之下似梦幻之鱼,且其生 长较快,价格昂贵,是很有希望的海水养殖新品种。斑石鲷的人工养殖在我国开展的甚少。 目前,未见有斑石鲷的人工育苗方法的专利报道。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稳定高产的斑石鲷人工育苗方法,提高斑石鲷的养殖产量,为 开发斑石鲷的食药用经济价值提供资源。 本专利技术是采用如下具体技术方案实现 ...
【技术保护点】
一种斑石鲷的人工育苗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育苗池水质条件控制:水温控制在22~25℃,盐度保持在28~32‰,pH控制在7.8~8.2,受精卵放入前添加池水10~15%培育好的小球藻,使水体透明度保持在40~60cm;受精卵入池:将斑石鲷的受精卵置于育苗池的孵化槽中孵化,受精卵入池两天内不换水,第二天开始吸污以除去池底污物,以微流水形式补充新水并保持微增氧,并添加适量小球藻以保持水体透明度;仔鱼培育投喂管理:仔鱼孵化后取出孵化槽,收集未孵化的死卵;仔鱼3~7日龄投喂牡蛎担轮幼体,水中担轮幼体密度为20~40个/mL;5~10日龄投喂经150目筛绢网筛过的SS型轮虫 ...
【技术特征摘要】
1. 一种斑石鲷的人工育苗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育苗池水质条件控制:水温控制在22?25°C,盐度保持在28?32%。,pH控制在7. 8? 8. 2,受精卵放入前添加池水10?15%培育好的小球藻,使水体透明度保持在40?60cm ; 受精卵入池:将斑石鲷的受精卵置于育苗池的孵化槽中孵化,受精卵入池两天内不换 水,第二天开始吸污以除去池底污物,以微流水形式补充新水并保持微增氧,并添加适量小 球藻以保持水体透明度; 仔鱼培育投喂管理:仔鱼孵化后取出孵化槽,收集未孵化的死卵;仔鱼3?7日龄投喂 牡蛎担轮幼体,水中担轮幼体密度为20?40个/mL ;5?10日龄投喂经150目筛絹网筛 过的SS型轮虫,10?20日龄轮虫不经筛絹网过滤直接投喂,水中轮虫密度为10?20个/ mL; 15?30日龄投喂经营养强化后的卤虫无节幼体,水中保持5?10个/mL;25日龄开始 投喂适口配合饲料进行诱食,并逐渐加大配合饲料投喂次数和投喂量;30日龄后完全替代 生物饵料,每日投喂5?8次,投饵量占鱼体重6?10% ; 仔鱼培育投饵期间水质管理:仔鱼投饵期间以微流水形式注入新水,以中间微排水结 合吸污方式及时排出水底污物,并适当添加小球藻以保持水体透明度,20日龄后不再添加 小球藻;加入新水速度逐渐加大,最终达到每日换水200%,同时水中充气也逐渐加大,最终 达到40L/m 3,使池中水体流速最终达到0. 05m/s ; 苗种分池:当仔鱼大小差异悬殊时,应进行大小分苗,利用改进的蚊帐...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韩坤煌,郑炜强,黄伟卿,陈佳,戴燕彬,张艺,
申请(专利权)人:宁德市富发水产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福建;35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