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宽带双极化基站天线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0524733 阅读:193 留言:0更新日期:2014-10-08 21:0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宽带双极化基站天线,包括第一、第二振子单元及反射板,所述第一振子单元及第二振子单元相互正交嵌套固定在反射板上。所述第一振子单元及第二振子单元均包括振子单元左臂、振子单元右臂、槽线、馈电微带线和介质板,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采用两个平面结构的振子单元相互正交嵌套实现双极化,结构简单,用微带-缝隙耦合馈电获取宽阻抗带宽,同时该双极化天线的辐射方向图稳定、增益达9dBi,适用于移动通信基站天线。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宽带双极化基站天线
本技术涉及移动通信基站天线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宽带双极化基站天线。
技术介绍
基站天线作为移动通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性能对移动通信系统有决定性作 用。双极化天线采用极化分集技术有利于频率复用、收发同工、抵抗多径衰落和提高通信系 统的容量。双极化天线极化分集利用土 45°二个极化方向正交的天线之间的不相关性, 分集增益约为5dB,比起单极化天线常用的空间分集技术,分集增益要高约2dB。此外,单 极化天线空间分集接收的效果取决于两副接收天线的位置,天线覆盖的正方向为最好,慢 慢向两侧减弱,小区实际覆盖范围会因此而缩小。用双极化天线的极化分集技术代替单极 化天线的空间分集技术,天线位置几乎不影响分集增益,覆盖主方向和边缘处的差别非常 小,能充分改善边缘处的接收效果,保证覆盖范围不变。双极化天线能接收或发射两个极 化正交的电磁波,因此在同一带宽内,双极化天线可以发射两种信号,这提高了收发时工 作或者频率复用的效率。 现已提出的双极化基站天线有直立振子和贴片天线二类。贴片天线缝隙耦合馈 电,要实现双极化需采用多层结构,带宽较窄不易获取高隔离。由中心正交放置的二对直立 振子构成的双极化基站天线,直立振子需用巴伦馈电,巴伦同时兼具支撑的作用,但巴伦与 振子的集成有一定难度。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缺点与不足,本技术提供一种宽带双极化基站天 线。 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种宽带双极化基站天线,包括第一、第二振子单元及反射板,所述第一振子单元 及第二振子单元相互正交嵌套固定在反射板上。 所述第一振子单元及第二振子单元均包括印刷振子、馈电微带线和介质板,所述 印刷振子包括振子单元左臂、振子单元右臂、槽线,所述振子单元左臂、振子单元右臂及槽 线印刷于介质板的正面上,所述馈电微带线印刷于介质板的背面上。 所述振子单元左臂及振子单元右臂关于介质板中线镜像对称,所述槽线位于介质 板中线处。 所述馈电微带线包括第一匹配段、第二耦合段和第三匹配段,所述第一匹配段和 第三匹配段分别垂直于第二耦合段,所述第一匹配段长为0. 1?0. 3 λ ^,其特性阻抗为 50 Ω,第三匹配段长为0. 5?0. 15 λ ^,其特性阻抗为50 Ω,λ ^对应天线中心频率830MHz 在自由空间的波长。 所述振子单元左臂及振子单元右臂在末端处向下弯折,未弯折部分与弯折部分的 比为〇· 3?0· 7。 toon] 第一振子单元第二耦合段在馈电点处向下凹,第二振子单元第二耦合段在馈电点 处向上凹。 第一振子单元介质板中间向下开有第一振子单元槽,第二振子单元介质板中间向 上开有第二振子单元槽。 所述第一、第二振子单元的高度0. 2 λ。?〇. 5 λ。,λ。对应天线中心频率830MHZ 在自由空间的波长。 所述反射板为带侧边的结构。 所述印刷振子下端与地板焊接。 本技术的有益效果: 本技术采用两个平面结构的振子单元相互正交嵌套实现双极化,结构简单; 二个振子之间只需要穿插嵌套在一起,固定在反射板上即可,四个固定点,无需其他辅助固 定。馈电结构为一印刷宽带巴伦,天线带宽可完全覆盖680-980MHZ,可完全覆盖GSM900与 LTE700 频段。 【附图说明】 图1是本技术一种宽带双极化基站天线的结构图; 图2是本技术一种宽带双极化基站天线的第一振子单元; 图3是本技术一种宽带双极化基站天线的第二振子单元; 图4是本技术一种宽带双极化基站天线的带宽图; 图5是本技术一种宽带双极化基站天线在680MHz福射方向图 图6是本技术一种宽带双极化基站天线在830MHz辐射方向图; 图7是本技术一种宽带双极化基站天线在980MHz福射方向图; 图8是图1的俯视图; 图9是图1的前视图。 图中示出: 1-第一振子单元;2-第二振子单元;3-反射板;4A-第一振子单元左臂;4B-第 一振子单元右臂;5-第一振子单元槽线;6-第一振子单元开槽;7-第一振子单元介质板; 8A-第一振子单元第一匹配段;8B-第一振子单元第二耦合段;8C-第一振子单元第三匹配 段;9A-第二振子单元左臂;9B-第二振子单元右臂;10-第二振子单元槽线;11-第二振子 单元开槽;12-第二振子单元介质板;13A-第二振子单元第一匹配段;13B-第二振子单元 第二耦合段;13C-第二振子单元第三匹配段。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及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地详细说明,但本技术的实 施方式不限于此。 实施例 如图1、图8、图9所示,一种宽带双极化基站天线,包括第一振子单元1、第二振子 单元2和反射板3,所述第一振子单元1和第二振子单元2相互正交嵌套,并固定在反射板 中心。所述第一、第二振子单元的高度为〇. 3 λ ^?〇. 5 λ ^ λ ^为361. 4mm。 如图2所示,所述第一振子单元1包括第一振子单元左臂4A、第一振子单元右臂 4B、第一振子单元槽线5、第一振子单元介质板7和第一振子单元馈电微带线,所述第一振 子单元左臂4A、第一振子单元右臂4B和第一振子单元槽线5印刷于第一振子单元介质板7 的正面上,所述第一振子单元馈电微带线印刷于第一振子单元介质板7的背面上。 如图3所示,所述第二振子单元2包括第二振子单元左臂9A、第二振子单元右臂 9B、第二振子单元槽线10、第二振子单元介质板12和第二振子单元馈电微带线,所述第二 振子单元左臂9A、第二振子单元右臂9B和第二振子单元槽线10印刷于第二振子单元介质 板12的正面上,所述第二振子单元馈电微带线印刷于第二振子单元介质板12的背面上。 所述第一振子单元馈电微带线包括第一振子单元第一匹配段8A、第一振子单元第 二耦合段8B及第一振子单元第三匹配段8C构成。所述第一振子单元第一匹配段和第一 振子单元第三匹配段分别垂直于第一振子单元第二耦合段,所述第一匹配段8A长为0. 1? 〇· 3 λ 0,其特性阻抗为50 Ω,第三匹配段8C长为0· 5?0· 15 λ 0,其特性阻抗为50 Ω。 所述第二振子单元馈电微带线由第二振子单元第一匹配段13Α、第二振子单元第 二耦合段13Β、第二振子单元第三匹配段13C构成。所述第二振子单元第一匹配段13Α和第 二振子单元第三匹配段13C分别垂直于第二耦合段,所述第二振子单元第一匹配段13Α长 为0. 1?0. 3 λ。,其特性阻抗为50 Ω,第二振子单元第三匹配段13C长为0. 5?0. 15 λ。, 其特性阻抗为50 Ω。 为了留出空间实现两个振子单元的相互嵌套,分别在所述第一振子单元介质板7 中间向下开有等于介质板厚度的第一振子单元开槽6。如图3所示,所述第二振子单元介质 板上开有等于介质板厚度的第二振子单元开槽11,第一振子单元开槽及第二振子单元开槽 均位于所在介质板的中线处,相对应的第一振子单元第二耦合段8Β于耦合点处向下凹,第 二振子单元第二耦合段13Β于耦合点处向上凹。 所述第一振子单元及第二振子单元的振子单元左臂、振子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宽带双极化基站天线,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第二振子单元及反射板,所述第一振子单元及第二振子单元相互正交嵌套固定在反射板上; 所述第一振子单元及第二振子单元均包括印刷振子、馈电微带线和介质板,所述印刷振子包括振子单元左臂、振子单元右臂、槽线,所述振子单元左臂、振子单元右臂及槽线印刷于介质板的正面上,所述馈电微带线印刷于介质板的背面上。

【技术特征摘要】
1. 一种宽带双极化基站天线,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第二振子单元及反射板,所述第 一振子单元及第二振子单元相互正交嵌套固定在反射板上; 所述第一振子单元及第二振子单元均包括印刷振子、馈电微带线和介质板,所述印刷 振子包括振子单元左臂、振子单元右臂、槽线,所述振子单元左臂、振子单元右臂及槽线印 刷于介质板的正面上,所述馈电微带线印刷于介质板的背面上。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宽带双极化基站天线,其特征在于,所述振子单元左臂 及振子单元右臂关于介质板中线镜像对称,所述槽线位于介质板中线处。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宽带双极化基站天线,其特征在于,所述馈电微带线包 括第一匹配段、第二耦合段和第三匹配段,所述第一匹配段和第三匹配段分别垂直于第二 耦合段,所述第一匹配段长为〇. 1?〇. 3 λ ^,其特性阻抗为50 Ω,第三匹配段长为0. 5? 〇. 15 λ。,其特性阻抗为50 Ω,λ。对应天线中心频率830MH...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融林莫小龙崔悦慧
申请(专利权)人:华南理工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