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用碳质材料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0523309 阅读:140 留言:0更新日期:2014-10-08 20:01
本发明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优异输出特性且显示优异循环特性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用碳质材料、以及使用其的负极电极。所述课题可通过一种非水电解质电池用碳质材料解决,其特征在于,真密度为1.4~1.7g/cm3,元素分析中氢原子和碳原子的原子比(H/C)为0.1以下,平均粒径Dv50为3~35μm,Dv90/Dv10为1.05~3.00,并且圆度为0.50~0.95。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用碳质材料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用碳质材料及其制造方法、以及使用其的非 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用负极电极及二次电池。根据本专利技术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用碳质材 料,能够制造输出特性优异且循环特性优异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根据本专利技术的显示特 定活性物质密度或电极密度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用负极电极,能够制造可维持充放电效 率且输出特性优异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
技术介绍
近年来,人们对环境问题日益关注,因此业内正在研究电动汽车上搭载能量密度 高、输出特性优异的大型锂离子二次电池。用于手机及笔记本电脑等小型便携式设备时,单 位体积的容量变得重要,所以一直以来主要使用密度较大的石墨材料作为负极活性物质。 但是,车载用锂离子二次电池由于大型且价格高,所以难以中途进行更换。因此,其需要与 汽车相同的耐久性,要求实现10年以上的寿命性能(高耐久性)。利用石墨材料或石墨结 构发达的碳质材料时,会因重复实施锂的掺杂、去掺杂而导致结晶膨胀收缩,从而易造成破 坏,充放电的重复性能差,因此不适用于要求高循环耐久性的车载用锂离子二次电池用负 极材料。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非水电解质电池用碳质材料,其特征在于,元素分析中氢原子和碳原子的原子比(H/C)为0.1以下,并且圆度为0.50~0.95。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2.02.06 JP 2012-023429;2012.02.06 JP 2012-023421. 一种非水电解质电池用碳质材料,其特征在于,元素分析中氢原子和碳原子的原子 比(H/C)为0· 1以下,并且圆度为0· 50?0· 95。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非水电解质电池用碳质材料,其特征在于,真密度为1. 4? 1. 7g/cm3。3. 如权利要求1或权利要求2所述的非水电解质电池用碳质材料,其特征在于,平均粒 径 Dv50 为 3 ?35 μ m。4. 如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3中任一项所述的非水电解质电池用碳质材料,其特征在 于,Dv9(i/Dv 1(i 为 1. 05 ?3. 00。5. 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用碳质材料,其特征在于,通过粉碎,将 Dv9(l/Dv1Q 调整为 1. 05 ?3. 00。6. -种非水电解质电池用碳质材料,其真密度为1. 4?1. 7g/cm3,元素分析中氢原子 和碳原子的原子比(H/C)为0. 1以下,平均粒径Dvs。为3?35 μ m,并且DV9Q/DVlQ为1. 05? 3. 00,其特征在于,其通过 (a) 对遇热不熔的碳前驱体进行粉碎,然后在900?1600°C温度下进行正式煅烧,或者 (b) 将遇热不熔的碳前驱体在900?1600°C温度下进行正式煅烧,然后进行粉碎, 由此而获得。7. 如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6中任一项所述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用碳质材料,其特 征在于,所述碳前驱体是从不熔性石油浙青或焦油、不熔性煤浙青或焦油、植物性有机物、 不...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小松真友多田靖浩园部直弘
申请(专利权)人:株式会社吴羽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