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气构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0489377 阅读:65 留言:0更新日期:2014-10-03 17:34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透气构件。本发明专利技术的透气构件具备:支撑体,安装到开口部且具有作为壳体的内部空间与外部空间之间的透气路径的一部分的贯通孔;透气膜,以在外部空间侧堵住贯通孔的方式配置在支撑体上;以及覆盖构件,从配置有透气膜的一侧以在该覆盖构件与支撑体之间确保作为透气路径的一部分的透气空间的方式覆盖支撑体的表面,支撑体具有以包围透气膜的周围的方式形成且表面进行了拒油处理的第一拒油部分。根据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适合防止侵入到覆盖构件的内部的油附着到透气膜上的透气构件。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透气构件
本专利技术涉及透气构件。
技术介绍
以往,在例如汽车用灯、EQJ(Electrical Control Unit,电控单元)等汽车电装部件、OA(办公自动化)设备、家电产品、医疗器械等中,进行如下设置:在收纳电子部件、控制基板等的壳体上,为了缓和温度变化所致的壳体内的压力变动或对壳体内进行换气而设置开口,并在该开口上安装透气构件。该透气构件是用于确保壳体内外的透气并且防止灰尘、水等异物侵入壳体内的构件。这样的透气构件的一例公开于专利文献I。将专利文献I中公开的透气构件示于图8。 透气构件110具备:支撑体104、配置在支撑体104上的透气膜102、覆盖透气膜102的覆盖构件106以及安装在支撑体104与壳体120之间的密封构件108。透气构件110隔着密封构件108固定于壳体120的开口部121。为了不使透气构件110从壳体120上脱落,支撑体104的腿部(脚部)112卡合到开口部121。另外,在覆盖构件106的侧部形成有多个开口 106A。从透气膜102透过的气体穿过覆盖构件106的开口 106A,由此能够确保壳体120内外的透气。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4-47425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问题 对于例如汽车电装部件而言,在更换油时,有时油会飞散,在汽车电装部件上附着油。对于现有的透气构件而言,在覆盖构件的侧部形成有开口,因此,油从覆盖构件的开口侵入覆盖构件的内部,侵入的油有时会附着于透气膜。 鉴于这样的情况,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适合防止侵入到覆盖构件的内部的油附着到透气膜上的透气构件。 用于解决问题的手段 S卩,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透气构件,其为能够安装到壳体的开口部的透气构件,所述透气构件具备:支撑体,安装到所述开口部且具有作为所述壳体的内部空间与外部空间之间的透气路径的一部分的贯通孔;透气膜,以在所述外部空间侧堵住所述贯通孔的方式配置在所述支撑体上;以及覆盖构件,从配置有所述透气膜的一侧以在该覆盖构件与所述支撑体之间确保作为所述透气路径的一部分的透气空间的方式覆盖所述支撑体的表面,所述支撑体具有以包围所述透气膜的周围的方式形成且表面进行了拒油处理的第一拒油部分。 专利技术效果 根据本专利技术,通过以包围透气膜的周围的方式设置表面进行了拒油处理的第一拒油部分,即使在油侵入到覆盖构件与支撑体之间的透气空间内时,也能够利用第一拒油部分来防止油附着到透气膜上。 【附图说明】 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的透气构件的分解立体图。 图2是图1所示的透气构件的剖面图。 图3是图1所示的透气膜的剖面图。 图4是图1所示的覆盖构件及支撑体的一部分的立体图。 图5是图1所示的支撑体的前视图。 图6是图1所示的支撑体的后视图。 图7是本专利技术的变形例的支撑体的后视图。 图8是现有的透气构件的剖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考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以下的说明涉及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本专利技术不受这些实施方式的限定。 如图1及图2所示,本实施方式的透气构件10安装到壳体20的开口部21。开口部21如图2所示是将壳体20的内部空间22与外部空间24连通的贯通孔。透气构件10具备透气膜2、支撑体4、覆盖构件6及密封构件8。透气膜2、支撑体4及覆盖构件6各自具有在俯视时外周为圆形的形状。透气膜2、支撑体4及覆盖构件6具有共同的中心轴O。透气膜2的厚度方向与中心轴O平行。支撑体4具有作为内部空间22与外部空间24之间的透气路径的一部分的贯通孔即透气孔3。透气膜2以在外部空间24侧堵住透气孔3的方式配置在支撑体4上,通过透气膜2,能够在内部空间22与外部空间24之间进行透气。作为壳体20,有例如汽车的ECU (Electronic Control Unit)箱,但在图1及图2中仅示出了壳体20的一部分。 如图2所示,支撑体4具有基部11及多个腿部12。基部11是支撑透气膜2的部分。腿部12是用于将透气构件10固定到壳体20的开口部21的部分。腿部12从基部11向壳体20的内部空间22侧延伸。 如图1及图2所示,覆盖构件6以覆盖透气膜2的方式安装在支撑体4上。覆盖构件6具有用于与支撑体4弹性卡合的3个卡定部6A、和设置在卡定部6A之间的3个开口6B。卡定部6A各自以等间隔(等角度间隔)设置,开口 6B各自以等间隔(等角度间隔)设置。如图2所示,在覆盖构件6与透气膜2之间、在覆盖构件6的外周部与支撑体4的外周部之间形成有透气空间23。透气空间23在形成在覆盖构件6的侧部的开口 6B与外部空间24连通。透气空间23作为内部空间22与外部空间24之间的透气路径的一部分发挥作用。 如图4及图5所示,支撑体4在基部11的配置透气膜2的一侧的第一表面IIA上具有表面进行了拒油处理的第一拒油部分31及第二拒油部分32。需要说明的是,在基部11的第一表面IlA上,未形成第一拒油部分31及第二拒油部分32的部分的表面未进行拒油处理。 如图5所示,第一拒油部分31是以包围透气膜2的周围的方式形成且表面进行了拒油处理的部分,具体而言,第一拒油部分31沿着透气膜2的外周形成为环状。如图4所示,第二拒油部分32是形成在面向覆盖构件6的开口 6B的部分且表面进行了拒油处理的部分,具体而言,如图5所示,第二拒油部分32是形成为间隔地形成在第一拒油部分31的周围的3个圆弧状的部分。第二拒油部分32在与相邻的第二拒油部分32之间形成有间隙。相邻的第二拒油部分32之间的距离A为2mm以上且6mm以下,优选为2mm以上且3mm以下。在相邻的第二拒油部分32之间的距离A属于上述范围时,油不易从相邻的第二拒油部分32之间的间隙侵入。第一拒油部分31与第二拒油部分32之间的距离B为2mm以上且6mm以下,优选为3mm以上且6mm以下。在第一拒油部分31与第二拒油部分32之间的距离B属于上述范围时,侵入到第一拒油部分31与第二拒油部分32之间的油容易流动。相邻的第二拒油部分32之间的间隙及第一拒油部分31与第二拒油部分32之间的部分如前所述,表面未进行拒油处理。 如图6所示,支撑体4在基部11的内部空间22侧(未配置透气膜2的一侧)的第二表面IlB上还具有以包围在内周部设有透气孔3的腿部12的周围的方式形成为环状且表面进行了拒油处理的第三拒油部分33以及间隔地形成在第三拒油部分33的周围且表面进行了拒油处理的第四拒油部分34。需要说明的是,在基部11的第二表面IlB上,未形成第三拒油部分33及第四拒油部分34的部分的表面未进行拒油处理。 如图6所示,第四拒油部分34是形成为间隔地形成在第三拒油部分33的周围的3个圆弧状的部分。第四拒油部分34在与相邻的第四拒油部分34之间形成有间隙。相邻的第四拒油部分34之间的距离的优选范围与相邻的第二拒油部分32之间的距离A的优选范围相同。第三拒油部分33与第四拒油部分34之间的距离的优选范围与第一拒油部分31与第二拒油部分32之间的距离B优选范围相同。相邻的第四拒油部分34之间的间隙及第三拒油部分33与第四拒油部分34之间的部分如前所述,表面未进行拒油处理。 在本实施方式中,对于覆盖构件6而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透气构件,其为能够安装到壳体的开口部的透气构件,所述透气构件具备:支撑体,安装到所述开口部且具有作为所述壳体的内部空间与外部空间之间的透气路径的一部分的贯通孔;透气膜,以在所述外部空间侧堵住所述贯通孔的方式配置在所述支撑体上;以及覆盖构件,从配置有所述透气膜的一侧以在该覆盖构件与所述支撑体之间确保作为所述透气路径的一部分的透气空间的方式覆盖所述支撑体的表面,所述支撑体具有以包围所述透气膜的周围的方式形成且表面进行了拒油处理的第一拒油部分。

【技术特征摘要】
2013.03.26 JP 2013-0642111.一种透气构件,其为能够安装到壳体的开口部的透气构件, 所述透气构件具备: 支撑体,安装到所述开口部且具有作为所述壳体的内部空间与外部空间之间的透气路径的一部分的贯通孔; 透气膜,以在所述外部空间侧堵住所述贯通孔的方式配置在所述支撑体上;以及 覆盖构件,从配置有所述透气膜的一侧以在该覆盖构件与所述支撑体之间确保作为所述透气路径的一部分的透气空间的方式覆盖所述支撑体的表面, 所述支撑体具有以包围所述透气膜的周围的方式形成且表面进行了拒油处理的第一拒油部分。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透气构件,其中,所述第一拒油部分沿着所述透气膜的外周形成。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矢野阳三
申请(专利权)人:日东电工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