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移位寄存器单元、移位寄存器、显示面板以及显示器
本专利技术涉及显示器驱动技术,尤其涉及一种移位寄存器单元、移位寄存器、显示面板以及显示器。
技术介绍
阵列基板行驱动(GateDriveonArray,GOA)技术是一种将液晶显示器栅极驱动电路(GateDriverIC)集成在阵列(Array)基板上的技术。相比传统的覆晶薄膜(ChipOnFlex,or,ChipOnFilm,COF)技术和芯片被直接绑定在玻璃上(ChiponGlass,COG)技术,GOA技术有以下优点:(1)将栅极驱动电路集成在阵列基板上,能有效降低生产成本;(2)省去绑定(bonding)良率工艺,能使产品良率和产能得到提升;(3)省去栅极驱动电路绑定(gateICbonding)区域,使显示面板(panel)具有对称结构,能实现显示面板的窄边框化。GOA技术存在诸多优点,但GOA技术也存在栅极高电平驱动范围VghMargin不足、高温横线不良H-line及异常显示(AbnormalDisplay)等问题;而造成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充电阶段中PU(PullUp)节点电压拉升不高、以及消除噪 ...
【技术保护点】
一种移位寄存器单元,包括:依次连接的信号输入端、缓冲模块、复位模块,所述复位模块连接复位端、电源端和下拉模块,所述下拉模块连接复位端、电源端和信号生成模块,所述信号生成模块连接时钟、信号输出端和缓冲模块;其中,所述缓冲模块包括第一薄膜晶体管,所述复位模块包括第二薄膜晶体管,所述信号生成模块包括第三薄膜晶体管、以及与第三薄膜晶体管连接的电容,所述电容的一端与所述第三薄膜晶体管的栅极连接,电容的另一端分别与第三薄膜晶体管的源极、信号输出端连接,所述下拉单元包括第四薄膜晶体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移位寄存器单元还包括保持模块,所述保持模块包括第五薄膜晶体管和第六薄膜晶体管;所述第五薄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移位寄存器单元,包括:依次连接的信号输入端、缓冲模块、复位模块,所述复位模块连接复位端、电源端和下拉模块,所述下拉模块连接复位端、电源端和信号生成模块,所述信号生成模块连接时钟、信号输出端和缓冲模块;其中,所述缓冲模块包括第一薄膜晶体管,所述复位模块包括第二薄膜晶体管,所述信号生成模块包括第三薄膜晶体管、以及与第三薄膜晶体管连接的电容,所述电容的一端与所述第三薄膜晶体管的栅极连接,电容的另一端分别与第三薄膜晶体管的源极、信号输出端连接,所述下拉模块包括第四薄膜晶体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移位寄存器单元还包括保持模块,所述保持模块包括第五薄膜晶体管和第六薄膜晶体管;所述第五薄膜晶体管的栅极与第一薄膜晶体管的源极连接;具体为:所述第五薄膜晶体管的栅极分别与第一薄膜晶体管的源极、第二薄膜晶体管的漏极、第三薄膜晶体管的栅极连接;所述第五薄膜晶体管的源极分别与第二薄膜晶体管的源极、第四薄膜晶体管的源极、电源端连接;所述第五薄膜晶体管的漏极与时钟连接;所述第六薄膜晶体管的栅极与第五薄膜晶体管的栅极连接,所述第六薄膜晶体管的源极分别与第五薄膜晶体管的源极、第二薄膜晶体管的源极、第四薄膜晶体管的源极、电源端连接;所述第六薄膜晶体管的漏极与时钟连接;其中,所述移位寄存器单元还包括第七薄膜晶体管;所述第七薄膜晶体管的栅极与信号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七薄膜晶体管的源极与电源端连接;所述第七薄膜晶体管的漏极与第六薄膜晶体管的漏极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位寄存器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七薄膜晶体管的栅极还与第一薄膜晶体管的栅极;所述第七薄膜晶体管的源极分别与第二薄膜晶体管的源极、第五薄膜晶体管的源极、第六薄膜晶体管的源极、第四薄膜晶体管的源极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位寄存器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六薄膜晶体管采用双栅结构的薄膜晶体管。4.根据权利要求1、2或3所述的移位寄存器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持模块还包括第八薄膜晶体管和第九薄膜晶体管;其中,所述第五薄膜晶体管的漏极与时钟连接为:所述第五薄膜晶体管的漏极分别与第八薄膜晶体管的源极、第九薄膜晶体管的栅极连接,所述第八薄膜晶体管的漏极与时钟连接,所述第九薄膜晶体管的漏极与时钟连接;所述第六薄膜晶体管的漏极与时钟连接为:所述第六薄膜晶体管的漏极与第九薄膜晶体管的源极连...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明,陈希,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京东方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北京;1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