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录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0473164 阅读:79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9-25 11:22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记录装置,其课题在于,在向被记录介质喷出油墨并具备以与被记录介质非接触方式而使被记录在该被记录介质上的油墨干燥的加热器的记录装置中,抑制因加热器而从该油墨中蒸发出的蒸气在介质支承部上结露的情况。所述记录装置具备:记录头(4),其向被记录介质(P)喷出油墨;加热器(7),其以与所述被记录介质(P)非接触的方式,而使通过所述记录头(4)而被喷出至所述被记录介质(P)上的所述油墨干燥;介质支承部(6),其上设置有使因所述加热器(7)而从所述油墨中蒸发出的蒸气通过的开口部(19);结露引导部(8),其使通过了所述开口部(19)的所述蒸气结露。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记录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记录装置,其具备使被记录在被记录介质上的油墨干燥的加热 器。
技术介绍
-直以来,使用了一种如下的记录装置,所述记录装置具备使被记录在被记录介 质上的油墨干燥的加热器。其中,在向被记录介质喷出油墨来进行记录的喷墨式记录装置 中,为了使被记录在被记录介质上的油墨干燥,通常情况下使用具有加热器的记录装置,所 述加热器以与记录有该油墨的部分非接触方式使该油墨干燥。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 了一种如下的记录装置,其从作为介质支承部的压印板侧通过加热器进行加热而使被记录 介质升温,从而能够使被实施了记录的被记录介质的油墨干燥。 此外,作为向被记录介质喷出油墨来进行记录以外的方式的记录装置,例如使用 转印式记录装置,例如专利文献2中公开了一种如下的装置,其具有除湿单元,所述除湿装 置使被转印在转印材料上的调色剂图像与相当于加热器的加热辊接触时的水蒸气冷凝。 但是,在如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这种现有的、具备以与被记录有油墨的部分非接 触的方式使该油墨干燥的加热器的记录装置中,存在因加热器而从该油墨中蒸发出的蒸气 在介质支承部上结露,从而润湿被记录介质的情况。特别是,在具备从与介质支承部对置的 一侧使被记录在被记录介质上的油墨干燥的加热器的记录装置中,蒸气在介质支承部上结 露从而润湿被记录介质的情况较多。另外,在向被记录介质喷出油墨来进行记录的喷墨记 录装置中,无法采用专利文献2的技术。这是由于,当使用与记录有油墨的部分接触而使该 油墨干燥的加热器时,因该被实施了记录的部分与加热器之间的接触,而导致该被实施了 记录的部分的画质下降。 专利文献1 :日本特开2010-280828号公报 专利文献2 :日本特开2000-75773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因此,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在向被记录介质喷出油墨并具备以与被记录介质非接 触方式而使被记录在该被记录介质上的油墨干燥的加热器的记录介质中,抑制因加热器而 从该油墨中蒸发出的蒸气在介质支承部上结露的情况。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的本专利技术第一方式的记录装置的特征在于,具备:记录头,其向 被记录介质喷出油墨;加热器,其以与所述被记录介质非接触的方式,而使通过所述记录头 而被喷出至所述被记录介质上的所述油墨干燥;介质支承部,其上设置有因所述加热器而 从所述油墨中蒸发出的蒸气通过的开口部;结露引导部,其使通过了所述开口部的所述蒸 气结露。 根据本方式,在介质支承部上设置有使从所述油墨中蒸发出的蒸气通过的开口 部,并具备使通过了所述开口部的所述蒸气结露的结露引导部。因此,能够在从所述油墨中 蒸发出的蒸气在介质支承部上结露之前,将该蒸气引导至结露引导部,从而使该蒸气在结 露引导部上结露。S卩,在向被记录介质喷出油墨并具备以与被记录有该油墨的部分非接触 方式使被记录在该被记录介质上的该油墨干燥的加热器的记录装置中,能够抑制因加热器 而从该油墨中蒸发出的蒸气在介质支承部上结露的情况。 本专利技术的第二方式的记录装置的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方式中,所述结露引导部 的温度传导率高于所述介质支承部的温度传导率。 根据本方式,所述结露引导部的温度传导率高于所述介质支承部的温度传导率。 因此,与介质支承部相比,结露引导部更容易使蒸气结露,从而能够以较高的精度,在从所 述油墨中蒸发出的蒸气于介质支承部上结露之前,使该蒸气在结露引导部上结露,由此能 够抑制所述蒸气在介质支承部上结露的情况。 本专利技术的第三方式的记录装置的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或第二方式中,所述结露 引导部的热传导率高于所述介质支承部的热传导率。 根据本方式,所述结露引导部的热传导率高于所述介质支承部的热传导率。因此, 容易使所述结露引导部的温度传导率高于所述介质支承部的温度传导率,从而容易制造出 预期的结露引导结构。 本专利技术的第四方式的记录装置的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至第三方式中的任一个方 式中,所述介质支承部的与所述蒸气结露而产生的液滴之间的接触角大于所述结露引导部 的与所述液滴之间的接触角。 根据本方式,所述介质支承部的与所述蒸气结露而产生的液滴之间的接触角大于 所述结露引导部的与所述液滴之间的接触角。与所述液滴之间的接触角较大是指,容易排 斥所述液滴,从而不易使所述液滴结露。即,与介质支承部相比结露引导部容易使蒸气结 露,从而能够以较高的精度,在从所述油墨中蒸发出的蒸气于介质支承部上结露之前使该 蒸气在结露引导部上结露,由此能够抑制所述蒸气在介质支承部上结露的情况。另外,例 如,即使在所述介质支承部上所述蒸气结露而产生液滴,由于所述介质支承部的接触角较 大,因此也能够将该液滴引导至所述结露引导部。 本专利技术的第五方式的记录装置的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至第四方式中的任一种方 式中,所述结露引导部被配置为,与所述介质支承部之间的间隔在2mm以上且20mm以下。 根据本方式,所述结露引导部被配置为,与所述介质支承部之间的间隔在2mm以 上且20mm以下。通过使结露引导部与介质支承部之间的间隔在2mm以上,从而能够抑制在 结露引导部上结露的液滴附着在介质支承部上的情况。此外,通过使结露引导部与介质支 承部之间的间隔在20mm以下,从而能够以较高的精度抑制蒸气在介质支承部上结露的情 况。 本专利技术的第六方式的记录装置的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至第五方式中的任一种方 式中,所述介质支承部的至少一部分由直径〇. 3mm以下的线状部件构成。 根据本方式,由于所述介质支承部的至少一部分由直径0. 3mm以下的线状部件构 成,因此蒸气不易在与被记录介质之间的接触部分上结露,从而能够以较高的精度抑制蒸 气在介质支承部上结露的情况。 本专利技术的第七方式的记录装置的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至第六方式中的任一种方 式中,相对于所述介质支承部的所述开口部的开口率在40%以上。 根据本方式,由于相对于所述介质支承部的所述开口部的开口率在40%以上而较 高,因此易于使蒸气通过而到达结露引导部,从而能够以较高的精度抑制蒸气在介质支承 部上结露的情况。 本专利技术的第八方式的记录装置的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至第七方式中的任一种方 式中,具备多个所述结露引导部。 根据本方式,能够以各种结构配置所述结露引导部。例如,通过设置温度传导率不 同的多个结露引导部,并且以越被设置在远离介质支承部的位置上的结露引导部,其温度 传导率越高的方式而构成,从而能够以较高的精度抑制所述蒸气在介质支承部上结露的情 况。 本专利技术的第九方式的记录装置的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至第八方式中的任一种方 式中,所述介质支承部的至少一部分由不锈钢构成。 根据本方式,由于所述介质支承部的至少一部分由不锈钢构成,因此能够形成所 述蒸气不易结露的介质支承部。 本专利技术的第十方式的记录装置的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至第九方式中的任一种方 式中,所述结露引导部的至少一部分由铝构成。 根据本方式,由于所述结露引导部的至少一部分由铝构成,因此容易使所述蒸气 结露,从而能够以较高的精度抑制所述蒸气在介质支承部上结露的情况。 【附图说明】 图1为表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1所涉及的记录装置的概要侧视图。 图2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记录装置

【技术保护点】
一种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记录头,其向被记录介质喷出油墨;加热器,其以与所述被记录介质非接触的方式,而使通过所述记录头而被喷出至所述被记录介质上的所述油墨干燥;介质支承部,其上设置有使因所述加热器而从所述油墨中蒸发出的蒸气通过的开口部;结露引导部,其使通过了所述开口部的所述蒸气结露。

【技术特征摘要】
2013.03.19 JP 2013-0561841. 一种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记录头,其向被记录介质喷出油墨; 加热器,其以与所述被记录介质非接触的方式,而使通过所述记录头而被喷出至所述 被记录介质上的所述油墨干燥; 介质支承部,其上设置有使因所述加热器而从所述油墨中蒸发出的蒸气通过的开口 部; 结露引导部,其使通过了所述开口部的所述蒸气结露。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结露引导部的温度传导率高于所述介质支承部的温度传导率。3. 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结露引导部的热传导率高于所述介质支承部的热传导率。4. 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介质支承部的与所述蒸气结露而产...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佐佐木恒之熊井英司双松保雄赤峰雅博
申请(专利权)人: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