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止电弧产生的装置及工程机械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0454436 阅读:82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9-18 19:3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防止电弧产生的装置及工程机械,该防止电弧产生的装置包括第一金属部件和第二金属部件,所述第一金属部件和所述第二金属部件之间存在相对旋转运动,并且所述第一金属部件和所述第二金属部件之间非接触且存在间隙,所述防止电弧产生的装置还包括导电机构,配置为在所述第一金属部件和所述第二金属部件之间形成导电通路。根据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由于导电机构在第一金属部件和第二金属部件之间形成了导电通路,能够有效地防止非接触但有间隙的两个金属部件之间产生电弧,避免了各个部件的损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工程机械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防止电弧产生的装置及工程机械。 防止电弧产生的装置及工程机械
技术介绍
中心回转接头是例如挖掘机、起重机等工程机械中的常用部件,其位于工程机械 的上车和下车之间且用于连接液压油路、气路。 图1是现有技术的中心回转接头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在该中心回转接头 中,底座Γ、螺钉8'、弹性垫片9'及芯体10'等组成固定体,该固定体和转动体6'之间为 间隙配合,转动体6'的端面和底座Γ的相邻表面之间设置有挡圈2',转动体6'的内圆周 面和芯体10'的外圆周面之间设置有多个第一密封圈3'、多个导向环4'、多个第二密封圈 5'和多个第三密封圈7'。该中心回转接头具有多个油(气)路通道(凹槽),各通道之间 设置了第一、第二和第三密封圈等密封件,以防止相邻通道的窜通、泄漏。转动体6'上设有 与芯体10'相对应的油口,使得转动体6'与芯体10'相对旋转运动时任意角度下通道均与 相应油口相连通。转动体6'与固定体之间设置了具有耐磨和摩擦阻力小特性的、非导体的 导向环4、挡圈2和密封件,防止两者直接接触,减小相对旋转运动的摩擦阻力,延长密封件 的寿命。 对于前述结构,当该中心回转接头安装在工程机械上后,在其他部件需要电焊才 能完成装配或在工程机械维修过程中需要电焊时,固定体与转动体之间因没有直接接触而 成为电焊时的正负两极,又因两者的间隙较小,极易产生电弧。产生电弧后,固定体或转动 体在电弧处容易产生被烧坏、焊疤等现象,而且两者相对运动时,焊疤将刮坏固定体与转动 体接触的地方甚至密封件,使得油路或气路窜通,中心回转接头的功能失效,最终导致工程 机械不能正常工作。除了中心回转接头之外,实践中还存在很多类似的结构,其中包括两个 非接触但有间隙的两个旋转的金属零件,这些结构也存在相同或类似的问题。因此,有必要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缺陷进行改进。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防止电弧产生的装置及工程机械,该防止电弧 产生的装置的结构简单,可以有效地防止非接触但有间隙的两个金属部件之间产生电弧, 避免了各个部件的损坏。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技术的第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防止电弧产生的 装置,包括第一金属部件和第二金属部件,所述第一金属部件和所述第二金属部件之间存 在相对旋转运动,并且所述第一金属部件和所述第二金属部件之间非接触且存在间隙,所 述防止电弧产生的装置还包括导电机构,配置为在所述第一金属部件和所述第二金属部件 之间形成导电通路。 进一步地,前述第一金属部件为用于工程机械的中心回转接头的固定体,前述第 二金属部件为前述中心回转接头的转动体,前述固定体安装在前述工程机械的上车或下车 中的一个上,前述转动体连接在前述工程机械的上车或下车中的另一个上,前述固定体和 前述转动体之间为间隙配合且设置有密封件和导向件,前述导电机构为设置在前述固定体 和前述转动体之间的导电件。 进一步地,前述固定体包括底座和连接在前述底座上的芯体,前述转动体套设在 前述芯体上,并且前述转动体的端面与前述底座的相邻表面之间存在间隙,前述转动体的 内周表面与前述芯体的外周表面之间为间隙配合。 进一步地,前述导电件设置在前述转动体的端面与前述底座的相邻表面之间。 进一步地,前述导电件包括导电杆和配置为向前述导电杆提供预压力的弹性件。 进一步地,前述转动体的端面上设有安装孔,前述安装孔容纳前述弹性件的全部 和前述导电杆的一部分,前述导电杆的伸出端与前述底座的相邻表面接触。 进一步地,前述底座的相邻表面上设有安装孔,前述安装孔容纳前述弹性件的全 部和前述导电杆的一部分,前述导电杆的伸出端与前述转动体的端面接触。 进一步地,前述导电杆的伸出端为球面形状。 进一步地,前述转动体的端面与前述底座的相邻表面之间设置有挡圈,前述转动 体的内周表面与前述芯体的外周表面之间设置有多个密封圈和多个导向环。 根据本技术的第二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工程机械,包括防止电弧产生的装置, 所述防止电弧产生的装置为前述第一个方面所述的防止电弧产生的装置。 根据本技术的技术方案,由于导电机构在第一金属部件和第二金属部件之间 形成了导电通路,能够有效地防止非接触但有间隙的两个金属部件之间产生电弧,避免了 各个部件的损坏。 【附图说明】 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技术的一部分,本 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不当限 定。在附图中: 图1是现有技术的中心回转接头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一的防止电弧产生的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2的局部放大图; 图4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二的防止电弧产生的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4的局部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没有明确限定或不冲突的情况下,本技术的各个实施例中 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技术。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陷,本技术提供了一种防止电弧产生的装置, 包括第一金属部件和第二金属部件,所述第一金属部件和所述第二金属部件之间存在相对 旋转运动,并且所述第一金属部件和所述第二金属部件之间非接触且存在间隙,所述防止 电弧产生的装置还包括导电机构,配置为在所述第一金属部件和所述第二金属部件之间形 成导电通路。 根据本技术的技术方案,由于导电机构在第一金属部件和第二金属部件之间 形成了导电通路,能够有效地防止非接触但有间隙的两个金属部件之间产生电弧,避免了 各个部件的损坏。 图2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一的防止电弧产生的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图 2的局部放大图。 如图2所示,在实施例一中,该防止电弧产生的装置包括作为第一金属部件的中 心回转接头的固定体和作为第二金属部件的中心回转接头的转动体,该固定体安装在工程 机械的上车或下车中的一个上,该转动体连接在该工程机械的上车或下车中的另一个上, 例如,该转动体可以通过拨叉拨板等结构与下车或上车相连,当上车发生转动时,该转动体 可以随着拨叉转动。 参见图2,固定体包括底座1、螺钉8、弹性垫片9及芯体10,其中,芯体10通过螺 钉8和弹性垫片9连接在底座1上。转动体6为筒状结构,其套设在芯体10上。转动体6 的端面与底座1的相邻表面之间存在间隙,挡圈2设置在其中。 结合图2和图3,转动体6的内周表面与芯体10的外周表面之间为间隙配合,两者 之间设置有密封件和导向件。具体地,密封件包括多个第一密封圈3、多个第二密封圈5和 多个第三密封圈7。导向件包括多个导向环4。 该中心回转接头具有多个油(气)路通道(凹槽),各通道之间设置了密封件,以 防止相邻通道的窜通、泄漏。转动体6上设有与芯体10相对应的油口,使得转动体6与芯 体10相对旋转运动时任意角度下通道均与相应油口相连通。 转动体6与底座1之间设置了具有耐磨和摩擦阻力小的特性的挡圈2,且转动体6 与芯体10之间设置了具有耐磨和摩擦阻力小的特性的导向环4,芯体10与转动体6存在一 定的间隙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防止电弧产生的装置,包括第一金属部件和第二金属部件,所述第一金属部件和所述第二金属部件之间存在相对旋转运动,并且所述第一金属部件和所述第二金属部件之间非接触且存在间隙,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止电弧产生的装置还包括导电机构,配置为在所述第一金属部件和所述第二金属部件之间形成导电通路。

【技术特征摘要】
1. 一种防止电弧产生的装置,包括第一金属部件和第二金属部件,所述第一金属部件 和所述第二金属部件之间存在相对旋转运动,并且所述第一金属部件和所述第二金属部件 之间非接触且存在间隙,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止电弧产生的装置还包括导电机构,配置为在 所述第一金属部件和所述第二金属部件之间形成导电通路。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止电弧产生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金属部件为用 于工程机械的中心回转接头的固定体,所述第二金属部件为所述中心回转接头的转动体, 所述固定体安装在所述工程机械的上车或下车中的一个上,所述转动体连接在所述工程机 械的上车或下车中的另一个上,所述固定体和所述转动体之间为间隙配合且设置有密封件 和导向件,所述导电机构为设置在所述固定体和所述转动体之间的导电件。3.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防止电弧产生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体包括底座和 连接在所述底座上的芯体,所述转动体套设在所述芯体上,并且所述转动体的端面与所述 底座的相邻表面之间存在间隙,所述转动体的内周表面与所述芯体的外周表面之间为间隙 配合。4.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防止电弧产生的装置,其特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艾志浩杨红潘文华
申请(专利权)人:常德中联重科液压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湖南;4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