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进行雨水回收利用的房屋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0403886 阅读:159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9-10 13:1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可进行雨水回收利用的房屋结构,其包括屋顶、屋檐、设置在屋檐下方的檐沟、以及墙面;所述檐沟中包括有,与墙面连接的檐沟底端部,以及平行于墙面设置的檐沟侧端部;所述檐沟底端部中设置有多个在檐沟底端部长度方向上均匀分布的第一溢水口;所述檐沟下方设置有雨水收集槽,雨水收集槽的宽度与长度分别大于檐沟底端部的宽度与长度;所述墙面内部设置有雨水利用槽;上述可进行雨水回收利用的房屋结构,雨水通过檐沟、第一溢水口与第二溢水口配合工作,使得雨水可泻流入雨水收集槽,从而避免檐沟内部雨水堆积水位过高,导致雨水泻流不畅甚至使得檐沟受损;自檐沟内流出的雨水流入雨水收集槽内,从而实现了雨水的回收再利用。(*该技术在2024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技术涉及一种可进行雨水回收利用的房屋结构,其包括屋顶、屋檐、设置在屋檐下方的檐沟、以及墙面;所述檐沟中包括有,与墙面连接的檐沟底端部,以及平行于墙面设置的檐沟侧端部;所述檐沟底端部中设置有多个在檐沟底端部长度方向上均匀分布的第一溢水口;所述檐沟下方设置有雨水收集槽,雨水收集槽的宽度与长度分别大于檐沟底端部的宽度与长度;所述墙面内部设置有雨水利用槽;上述可进行雨水回收利用的房屋结构,雨水通过檐沟、第一溢水口与第二溢水口配合工作,使得雨水可泻流入雨水收集槽,从而避免檐沟内部雨水堆积水位过高,导致雨水泻流不畅甚至使得檐沟受损;自檐沟内流出的雨水流入雨水收集槽内,从而实现了雨水的回收再利用。【专利说明】—种可进行雨水回收利用的房屋结构
本技术涉及一种建筑结构,尤其是一种可进行雨水回收利用的房屋结构。
技术介绍
檐沟是房屋常用的排水设备之一。现有技术中的檐沟结构,由于其单单通过檐沟本身的斜面设计进行排水,对于部分降雨量大的地区,雨水在完成泻流之前就达到檐沟的最高水位,其不仅会使得檐沟内的雨水堆积过多,对檐沟造成损坏,同时会使得从檐沟顶部倾泻而出的雨水对路人造成影响。此外,现有房屋结构中,其对雨水的处理通常使其直接排入下水管道,从而浪费了大量的雨水资源。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房屋结构,其可在雨水天气对雨水进行收集,将其回收再利用。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涉及一种可进行雨水回收利用的房屋结构,其包括屋顶、屋檐、设置在屋檐下方的檐沟、以及墙面;所述檐沟中包括有,与墙面连接的檐沟底端部,以及平行于墙面设置的檐沟侧端部;所述檐沟底端部中设置有多个在檐沟底端部长度方向上均匀分布的第一溢水口 ;所述檐沟下方设置有雨水收集槽,雨水收集槽的宽度与长度分别大于檐沟底端部的宽度与长度;所述墙面内部设置有雨水利用槽,雨水利用槽与雨水收集槽之间通过连接管道进行连接。连接管道内部设置有溢流阀。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改进,所述檐沟中,第一溢水口的轴线与竖直平面成一定夹角,且该轴线所在直线与墙面所在平面的交点位于檐沟底端部下方;第一溢水口的轴线与竖直平面所成锐角范围为20至40°。采用上述设计,其可使得水流延第一溢水口的斜面流下,避免其延竖直方向流下时的冲击力度过大,而对雨水收集槽造成损坏;第一溢水口的轴线与竖直平面所成锐角角度的设计可减缓水流泄流力度的同时确保水流在保持泄流速率,同时其可确保雨水可以流入雨水收集槽内。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改进,所述第一溢水口中设置有阻隔板,其与檐沟底端部之间通过转轴连接;所述阻隔板下端面设置有弹簧,弹簧另一端固定连接于第一溢水口内壁之上。采用上述设计,其可使得当檐沟内水量过小时通过檐沟自身的斜度进行水流的倾斜,而避免第一溢水口长期受水流浸润造成损坏;当檐沟内水流逐渐增多时,阻隔板在水流重力作用下逐渐下压,使得水流从第一溢水口流出,避免了水流过多时檐沟排水不畅的状况。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改进,所述檐沟底端部中,其长度方向与水平方向存在一定角度;所述雨水收集槽中,檐沟底端部在雨水收集槽上端面的投影面积之外的边缘部位设置有导流板,所述导流板所在平面与其所处的雨水收集槽边部之间相互成钝角,该钝角朝向雨水收集槽外部。采用上述设计,其使得檐沟本身具有一定泄流功能,雨水收集槽边缘的导流板可确保自檐沟流下的雨水尽数进入槽内,从而使得雨水收集效果得以改善。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改进,所述雨水收集槽在宽度方向的截面采用直角三角形,且其直角位于雨水收集槽上端面与墙面之间的交汇处;所述雨水收集槽内部中,其底部设置有水泵,雨水收集槽的斜面中,其靠近雨水收集槽底部位置设置有多个延雨水收集槽长度方向均匀分布的喷水口,其与水泵相互连接,喷水口的朝向为墙面方向。采用上述设计,其可使得位于雨水收集槽内的雨水在水泵与喷水口作用下,对墙面进行清洗,从而在回收利用雨水的同时,解决居住者难以清洗墙面的问题。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改进,所述檐沟中,檐沟侧端部设置有多个在檐沟侧端部长度方向均匀分布的第二溢水口 ;所述第二溢水口轴线与水平方向存在一定夹角,且该轴线与檐沟侧端部之间所成夹角中,其正对檐沟低端部的夹角为钝角;第二溢水口轴线与水平方向所成锐角的范围为30至50°。采用上述设计,其可在檐沟内雨水水量过多时,通过第二溢水口配合第一溢水口同时进行雨水的泄流,进一步避免檐沟内部水量过多;第二溢水口的夹角设计,可使得雨水可更容易的从第二溢水口中流出。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改进,所述檐沟中,檐沟侧端部与墙面之间设置有过滤网;所述过滤网一端设置在檐沟侧端部顶端,且过滤网所在平面与第二溢水口轴线平行。采用上述设计,其可通过过滤网避免落叶等杂物落入檐沟内,造成溢水口的堵塞。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改进,所述第一溢水口、第二溢水口、以及连接管道内部均设置有过滤层,其可滤去雨水的尘土,使得雨水可直接供居住者再使用。上述可进行雨水回收利用的房屋结构,雨水在进入檐沟后,可延檐沟的长度方向流入雨水收集槽中;当降雨量过大时,第一溢水口与第二溢水口配合工作,使得雨水可另从其中泻流入雨水收集槽,从而避免檐沟内部雨水堆积水位过高,导致雨水泻流不畅甚至使得檐沟受损;自檐沟内流出的雨水流入雨水收集槽内,居住者可根据其需要进行墙面的清或导入室内进行使用,从而实现了雨水的回收再利用。【专利附图】【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中檐沟局部放大图;图3为本技术中雨水收集槽局部放大图;附图标记说明:I一屋顶、2—屋擔、3—墙面、4一擔沟底端部、5—擔沟侧端部、6—第一溢水口、7—雨水收集槽、8—雨水利用槽、9—溢流阀、10—阻隔板、11—转轴、12—弹簧、13—导流板、14一7_Κ栗、15—喷水口、16—第二溢水口、17—过滤网、18—过滤层。【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阐明本技术,应理解下述【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本技术而不用于限制本技术的范围。如图1所示的一种可进行雨水回收利用的房屋结构,其包括屋顶1、屋檐2、设置在屋檐下方的檐沟、以及墙面3。所述檐沟中包括有,与墙面3连接的檐沟底端部4,以及平行于墙面3设置的檐沟侧端部5 ;所述檐沟底端部4中设置有多个在檐沟底端部4长度方向上均匀分布的第一溢水口 6 ;所述檐沟下方设置有雨水收集槽7,雨水收集槽7的宽度与长度分别大于檐沟底端部4的宽度与长度;所述墙面3内部设置有雨水利用槽8,雨水利用槽8与雨水收集槽7之间通过连接管道8进行连接。连接管道内部设置有溢流阀9。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改进,所述檐沟中,第一溢水口 6的轴线与竖直平面成一定夹角,且该轴线所在直线与墙面3所在平面的交点位于檐沟底端部4下方;第一溢水口 6的轴线与竖直平面所成锐角为30°。采用上述设计,其可使得水流延第一溢水口的斜面流下,避免其延竖直方向流下时的冲击力度过大,而对雨水收集槽造成损坏;第一溢水口的轴线与竖直平面所成锐角角度的设计可减缓水流泄流力度的同时确保水流在保持泄流速率,同时其可确保雨水可以流入雨水收集槽内。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改进,所述第一溢水口 6中设置有阻隔板10,其与檐沟底端部之间通过转轴11连接;所述阻隔板10下端面设置有弹簧12,弹簧12另一端固定连接于第一溢水口 6内壁之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可进行雨水回收利用的房屋结构,其包括屋顶、屋檐、设置在屋檐下方的檐沟、以及墙面,其特征在于,所述檐沟中包括有,与墙面连接的檐沟底端部,以及平行于墙面设置的檐沟侧端部;所述檐沟底端部中设置有多个在檐沟底端部长度方向上均匀分布的第一溢水口;所述檐沟下方设置有雨水收集槽,雨水收集槽的宽度与长度分别大于檐沟底端部的宽度与长度;所述墙面内部设置有雨水利用槽,雨水利用槽与雨水收集槽之间通过连接管道进行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夏天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