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材支撑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0368800 阅读:162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8-28 11:5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卷材支撑装置,包含一支撑座,所述支撑座包含一内架体、一延伸体及一外架体。所述延伸体具有至少一环绕肋及数条固定肋,所述环绕肋连接在所述内架体上,所述固定肋连接在所述环绕肋的内侧。通过连接所述内架体的环绕肋呈弧形,使所述内架体的受力能够分散于固定肋的两侧,而不集中在所述固定肋上,不仅能够增加荷重,还能够提升承载的稳定性。(*该技术在2024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卷材支撑装置
本技术涉及一种卷材支撑装置,特别是有关于一种稳定性较佳的卷材支撑装置的卷材支撑装置。
技术介绍
卷材物料,如纸类、塑胶或光学膜片等产品,一般是利用机器卷绕至旋转核心的一套管上,再利用卷材支撑装置的二支撑件套置在所述套管的二端,以利后续的支撑及搬运。请参照图1所示,现有的卷材支撑装置的二支撑件11主要为木质板所制成的矩形板体,每一支撑件11的中心形成有一固定孔10,用以供一套管12插置固定,使所述二支撑件11能利用矩形板体的侧面撑立在一平面,使所述套管12的两侧靠置在所述二支撑件11上,以便于承载或搬运卷绕在所述套管12上的卷材物料13。然而,由于现有的卷材支撑装置是利用木质板制成矩形板体,所述木质板承载的荷重有所限制,且容易受潮腐烂或毁损变形而产生毛屑,因此利用所述木质板进行卷材物料的承载及搬运,不仅无法承载较重的卷材物料,还难以供所述卷材物料长久放置,而且所述卷材物料也会发生被毛屑污染的风险。故,有必要提供一种卷材支撑装置,以解决现有技术所存在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卷材支撑装置,以提高承载的稳定性。本技术的次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卷材支撑装置,以增加承载的荷重。为达成本技术的前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一种卷材支撑装置,包含一支撑座,所述支撑座包含一内架体、一延伸体及一外架体。所述内架体用以供一卷材靠置,所述延伸体具有至少一环绕肋及数条固定肋,所述环绕肋连接在所述内架体上,且所述环绕肋的两端朝远离所述内架体的方向延伸,所述固定肋连接在所述环绕肋的内侧,所述外架体环绕在所述内架体外,且连接所述固定肋及所述环绕肋的两端。为达成本技术的前述目的,本技术另一实施例提供一种卷材支撑装置,其包含一管芯及二支撑座,每一支撑座包含一内架体、一延伸体及一外架体。所述内架体用以供一卷材靠置,所述延伸体具有至少一环绕肋及数条固定肋,所述环绕肋连接在所述内架体上,且所述环绕肋的两端朝远离所述内架体的方向延伸,所述固定肋连接在所述环绕肋的内侧,所述外架体环绕在所述内架体外,且连接所述固定肋及所述环绕肋的两端。在本技术的一实施例中,所述环绕肋呈弧形。在本技术的一实施例中,所述环绕肋呈三角形。在本技术的一实施例中,所述卷材支撑装置还包含一管芯,其一端组合在所述支撑座的内架体,以供所述卷材卷绕。在本技术的一实施例中,所述内架体具有:一内框,供所述管芯伸置;及一强化壁,自所述内框外围延伸且连接所述环绕肋。在本技术的一实施例中,所述卷材支撑装置包含二个所述支撑座,所述支撑座分别组合在所述管芯两端。在本技术的一实施例中,所述固定肋的其中一端相互结合在所述外架体上,所述固定肋的另一端间隔连接在所述环绕肋的内侧。在本技术的一实施例中,所述外架体为多边形,所述延伸体具有数个环绕肋,各所述环绕肋的两端对应连接在所述外架体的各所述侧边。在本技术的一实施例中,所述外架体的相邻两侧边的连接处呈弧形。如上所述,通过连接所述内架体的环绕肋是呈弧形,使所述内架体的受力能够分散于固定肋的两侧,而不集中在所述固定肋上,不仅能够增加荷重,还能够提升承载的稳定性。【附图说明】图1是现有的卷材支撑装置的立体图。图2是本技术第一实施例的卷材支撑装置的立体图。图3是本技术第一实施例的卷材支撑装置的剖视图。图4是本技术第一实施例的卷材支撑装置的负载变形的示意图。图5是本技术第二实施例的卷材支撑装置的剖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为让本技术所述目的、特征及优点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本技术优选实施例,并配合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再者,本技术所提到的方向用语,例如上、下、顶、底、前、后、左、右、内、外、侧面、周围、中央、TK平、横向、垂直、纵向、轴向、径向、最上层或最下层等,仅是参考附加图式的方向。因此,使用的方向用语是用以说明及理解本技术,而非用以限制本技术。请参照图2、3所示,本技术第一实施例的卷材支撑装置主要包含一管芯2及二支撑座3,所述二支撑座3组合于所述管芯2的两端,且其材质可为60 %?70 %的聚丙烯(Polypropylene,PP)及 30%?40% 的玻璃纤维(Glass Fiber,GF),或 60%?70% 的聚碳酸酯(Polycarbonate, PC)及 30%?40% 的碳纤维(Carbon Fiber, CF),每一支撑座 3 包含一内架体31、一延伸体32及一外架体33。本技术将于下文利用图2至4逐一详细说明第一实施例的上述各元件的细部构造、组装关系及其运作原理。所述内架体31用以供一卷材4靠置,而所述卷材4卷绕在所述管芯2上,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卷材4为光学膜片,但也可以是纸类或塑胶,并不为此限。所述内架体31具有一内框311及一强化壁312,所述内框311供所述管芯2伸置,所述强化壁312自所述内框311外围延伸。所述延伸体32具有四个(或一个以上)环绕肋321及数条固定肋322,在本实施例中,每一环绕肋321概呈弧形(半圆形)且连接有三条固定肋322,所述环绕肋321连接在所述内架体31的强化壁312上,且每一环绕肋321的两端朝远离所述内架体31的方向延伸;所述固定肋322的其中一端相互结合在所述外架体33上,所述固定肋322的另一端间隔连接在对应的环绕肋321的内侧,或进一步延伸到所述强化壁312上并连接所述内框311。所述外架体33为四边形(矩形)且环绕在所述内架体31外,所述外架体33的相邻两侧边的连接处(角隅处)呈弧形,所述延伸体32的四个环绕肋321对应连接在所述外架体33的四个侧边(未标示),即每一环绕肋321的两端及所述固定肋322连接在所述外架体33的每个侧边上。依据上述的结构,配合参阅如图4所示,以模流分析结果为支撑架负载变形的示意图,当所述内架体31的内框311承载受力而下沉(暂时性变形)时,所述强化壁312会将受力由所述环绕肋321及固定肋322分散至所述外架体33,使所述内架体31的受力能够平均于所述支撑座3的外架体33朝下侧边的每个部位,另外,通过所述内架体31下方的环绕肋321是呈弧形,使其向下的受力能够分散于固定肋322的两侧,而不集中在所述内架体31下方的所述固定肋322,故不仅能够增加荷重,还能够提升承载的稳定性,另外,本技术应用在更大负载使用时,也可选用铝合金压铸。请参照图5所示,本技术第二实施例的卷材支撑装置相似于本技术第一实施例,并大致沿用相同元件名称及图号,但两者间差异的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实施例的环绕肋321呈三角形。本实施例同样可通过所述内架体31下方的环绕肋321是呈三角形,使其向下的受力能够分散于支撑座3的两侧,而不集中在所述内架体31下方的所述固定肋322,不仅能够增加荷重,还能够提升承载的稳定性。以提供使用者另一实施态样。本技术已由所述相关实施例加以描述,然而所述实施例仅为实施本技术的范例。必需指出的是,已公开的实施例并未限制本技术的范围。相反地,包含于权利要求书的精神及范围的修改及均等设置均包括于本技术的范围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卷材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卷材支撑装置包含:一支撑座,所述支撑座包含:一内架体,用以供一卷材靠置;一延伸体,具有至少一环绕肋及数条固定肋,所述环绕肋连接在所述内架体上,且所述环绕肋的两端朝远离所述内架体的方向延伸,所述固定肋连接在所述环绕肋的内侧;及一外架体,环绕在所述内架体外,且连接所述固定肋及所述环绕肋的两端。

【技术特征摘要】
2013.05.06 TW 1022083691.一种卷材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卷材支撑装置包含:一支撑座,所述支撑座包含: 一内架体,用以供一卷材靠置; 一延伸体,具有至少一环绕肋及数条固定肋,所述环绕肋连接在所述内架体上,且所述环绕肋的两端朝远离所述内架体的方向延伸,所述固定肋连接在所述环绕肋的内侧;及一外架体,环绕在所述内架体外,且连接所述固定肋及所述环绕肋的两端。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卷材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环绕肋呈弧形。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卷材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环绕肋呈三角形。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卷材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卷材支撑装置还包含一管芯,其一端组合在所述支撑座的内架体,以供所述卷材卷绕。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卷材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内架体具有:一内框,供所述管芯伸置;及一强化壁,自所述内框外围延伸且连接所述环绕肋。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孙金钟黄川和
申请(专利权)人:奇菱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中国台湾;7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