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手工脱模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0368417 阅读:164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8-28 11:45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手工脱模装置,包括手持部、顶杆,手持部由首尾依次连接形成环状结构的第一支撑杆、第一连接杆、第二支撑杆以及第二连接杆组成,第一支撑杆上开设第一螺孔,第二支撑杆上开设第二螺孔,第一螺孔和第二螺孔沿第一连接杆中点和第二连接杆中点的连线成镜像对称,顶杆由顶出端、连接端组成,连接端配合安装第一螺孔或第二螺孔,所述顶出端包含一个圆滑端部。本发明专利技术使操作者利用本发明专利技术可以快速顶出一排工字型产品,加快了整个生产流程,节省了人力。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手工脱模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注塑成型
,尤其涉及一种手工脱模装置。
技术介绍
生产流水线上通过上模、中模、下模合起来,向上模、中模、下模上的型腔中注入弹性材料,形成工字型产品,然后撤去上模和下模,由于工字型产品上下两端轴向截面面积大于中部轴向截面面积,使产品卡在中模的模腔内无法脱落,现有技术中往往利用人工一个个取下,费事费力。
技术实现思路
基本
技术介绍
存在的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出了一种手工脱模装置,使一线工人利用本专利技术可以快速顶出一排工字型产品,加快了整个生产流程,节省了人力。本专利技术提出的一种手工脱模装置,包括手持部、顶杆,手持部由首尾依次连接形成环状结构的第一支撑杆、第一连接杆、第二支撑杆以及第二连接杆组成,在第一支撑杆上,远离第二支撑杆的侧面为第一外周面,在第二支撑杆上,远离第一支撑杆的侧面为第二外周面,第一支撑杆的第一外周面上开设第一螺孔,第二支撑杆的第二外周面上开设第二螺孔,第一螺孔和第二螺孔沿第一连接杆中点和第二连接杆中点的连线成镜像对称,第一螺孔的轴线垂直于第一支撑杆的轴线,第二螺孔的轴线垂直于第二支撑杆的轴线,第一螺孔的数量和第二螺孔的数量相等;顶杆包括顶出端和连接端,当所述连接端配合安装第一螺孔时,所述连接端指向所述顶出端的方向与第一支撑杆远离第二支撑杆的方向相同,当所述连接端配合安装第二螺孔时,所述连接端指向所述顶出端的方向与第一支撑杆远离第二支撑杆的方向相反,所述顶出端包含一个圆滑端部,在从所述连接端指向所述顶出端的方向上,所述圆滑端部的径向截面面积逐渐减小。优选的,手持部上还设有保护套,保护套由弹性体材料制得,保护套包覆部分手持部,保护套与手持部滑动连接。优选的,保护套表面设有符合人体工学设计的凹槽。优选的,顶杆的连接端轴向长度等于或大于第一螺孔的轴向长度,顶杆的连接端轴向长度等于或大于第二螺孔的轴向长度。优选的,在顶杆的轴向截面所在平面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所述顶杆的轴向截面的轮廓线的曲线部分的公式为f(a)=(4-a)2P0+2a(4-a)P1+a2P2+lntana×sina,其中a为1到4之间取值,P1和P2为所述纵截面的轮廓线曲线部分的两个端点的横坐标,P0为所述轮廓线的最高点的横坐标。本专利技术中,第一支撑杆的第一外周面上开设第一螺孔,第二支撑杆的第二外周面上开设第二螺孔,第一螺孔和第二螺孔沿第一连接杆中点和第二连接杆中点的连线成镜像对称,顶杆由顶出端、连接端组成,所述连接端配合安装第一螺孔或第二螺孔,让操作者握着手持部,将顶杆顶入中模的模腔中,从而将工字型产品挤出;第一螺孔的轴线垂直于第一支撑杆的轴线,第二螺孔的轴线垂直于第二支撑杆的轴线,使操作者施较少的力即可将工字型产品挤出;本专利技术使操作者可以快速顶出一排工字型产品,加快了整个生产流程,节省了人力。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提出的一种手工脱模装置的工作状态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所示,图1为本专利技术提出的一种手工脱模装置的工作状态示意图。参照图1,A为现有技术中的工字型产品,B为配合生产出工字型产品A的模具中的中模,本专利技术提出的一种手工脱模装置,包括手持部1、顶杆2。手持部1由首尾依次连接形成环状结构的第一支撑杆11、第一连接杆12、第二支撑杆13以及第二连接杆14组成,在第一支撑杆11上,远离第二支撑杆13的侧面为第一外周面,在第二支撑杆13上,远离第一支撑杆11的侧面为第二外周面,第一支撑杆11的第一外周面上开设第一螺孔15,第二支撑杆13的第二外周面上开设第二螺孔16,第一螺孔15和第二螺孔16沿第一连接杆12中点和第二连接杆14中点的连线成镜像对称,第一螺孔15的轴线垂直于第一支撑杆11的轴线,第二螺孔16的轴线垂直于第二支撑杆13的轴线,第一螺孔15的数量和第二螺孔16的数量相等。顶杆2包括顶出端和连接端,当所述连接端配合安装第一螺孔15时,所述连接端指向所述顶出端的方向与第一支撑杆11远离第二支撑杆13的方向相同,当所述连接端配合安装第二螺孔16时,所述连接端指向所述顶出端的方向与第一支撑杆11远离第二支撑杆13的方向相反,具体地,所述连接端的轴向长度等于或大于第一螺孔的轴向长度,所述连接端的轴向长度等于或大于第二螺孔的轴向长度,这样保证顶杆2与手持部1螺纹连接的稳定性;所述顶出端包含一个圆滑端部,在从所述连接端指向所述顶出端的方向上,所述圆滑端部的径向截面面积逐渐减小,具体地,在顶杆2的轴向截面所在平面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所述顶杆2的轴向截面的轮廓线的曲线部分的公式为f(a)=(4-a)2P0+2a(4-a)P1+a2P2+lntana×sina,其中a为1到4之间取值,P1和P2为所述纵截面的轮廓线曲线部分的两个端点的横坐标,P0为所述轮廓线的最高点的横坐标,使圆滑端部的曲线更加圆滑,在顶出工字型产品时不会对产品造成损害。具体实施例中,手持部1上还设有保护套3,保护套3由弹性体材料制得,保护套3包覆部分手持部1,保护套3与手持部1滑动连接,保护套3可在手持部1的第一支撑杆11、第一连接杆12、第二支撑杆13以及第二连接杆14上滑动,当顶杆2安装在第一螺孔15中时,保护套3滑动至第二螺孔16的位置,而当顶杆2安装在第二螺孔16中时,保护套3滑动至第一螺孔15的位置,方便操作者握住手持部,避免使用中对操作者产生损害;进一步地,保护套3表面设有符合人体工学设计的凹槽,更方便操作者握住手持部,有利于操作者施力,而不会让操作者产生肌肉疲劳。本专利技术中,第一支撑杆的第一外周面上开设第一螺孔,第二支撑杆的第二外周面上开设第二螺孔,第一螺孔和第二螺孔沿第一连接杆中点和第二连接杆中点的连线成镜像对称,顶杆由顶出端、连接端组成,所述连接端配合安装第一螺孔或第二螺孔,让操作者握着手持部,将顶杆顶入中模的模腔中,从而将工字型产品挤出;第一螺孔的轴线垂直于第一支撑杆的轴线,第二螺孔的轴线垂直于第二支撑杆的轴线,使操作者施较少的力即可将工字型产品挤出;本专利技术使操作者可以快速顶出一排工字型产品,加快了整个生产流程,节省了人力。以上所述,仅为本专利技术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
的技术人员在本专利技术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及其专利技术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一种手工脱模装置

【技术保护点】
一种手工脱模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手持部(1)、顶杆(2),手持部(1)由首尾依次连接形成环状结构的第一支撑杆(11)、第一连接杆(12)、第二支撑杆(13)以及第二连接杆(14)组成,在第一支撑杆(11)上,远离第二支撑杆(13)的侧面为第一外周面,在第二支撑杆(13)上,远离第一支撑杆(11)的侧面为第二外周面;第一支撑杆(11)的第一外周面上开设第一螺孔(15),第二支撑杆(13)的第二外周面上开设第二螺孔(16),第一螺孔(15)和第二螺孔(16)沿第一连接杆(12)中点和第二连接杆(14)中点的连线成镜像对称,第一螺孔(15)的轴线垂直于第一支撑杆(11)的轴线,第二螺孔(16)的轴线垂直于第二支撑杆(13)的轴线,第一螺孔(15)的数量和第二螺孔(16)的数量相等;顶杆(2)包括顶出端和连接端,当所述连接端配合安装第一螺孔(15)时,所述连接端指向所述顶出端的方向与第一支撑杆(11)远离第二支撑杆(13)的方向相同,当所述连接端配合安装第二螺孔(16)时,所述连接端指向所述顶出端的方向与第一支撑杆(11)远离第二支撑杆(13)的方向相反,所述顶出端包含一个圆滑端部,在从所述连接端指向所述顶出端的方向上,所述圆滑端部的径向截面面积逐渐减小。...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手工脱模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手持部、顶杆(2),手持部由首尾依次连接形成环状结构的第一支撑杆(11)、第一连接杆(12)、第二支撑杆(13)以及第二连接杆(14)组成,在第一支撑杆(11)上,远离第二支撑杆(13)的侧面为第一外周面,在第二支撑杆(13)上,远离第一支撑杆(11)的侧面为第二外周面;第一支撑杆(11)的第一外周面上开设第一螺孔(15),第二支撑杆(13)的第二外周面上开设第二螺孔(16),第一螺孔(15)和第二螺孔(16)沿第一连接杆(12)中点和第二连接杆(14)中点的连线成镜像对称,第一螺孔(15)的轴线垂直于第一支撑杆(11)的轴线,第二螺孔(16)的轴线垂直于第二支撑杆(13)的轴线,第一螺孔(15)的数量和第二螺孔(16)的数量相等;顶杆(2)包括顶出端和连接端,当所述连接端配合安装第一螺孔(15)时,所述连接端指向所述顶出端的方向与第一支撑杆(11)远离第二支撑杆(13)的方向相同,当所述连接端配合安装第二螺孔(16)时,所述连接端指向所述顶出端的方向与第一支撑杆(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汪德成陈爱明
申请(专利权)人:宁国中奕橡塑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安徽;3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