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织物改良结构,包括彼此依序迭设的一上织物层、一中间织物层及一下织物层,其中,中间织物层呈波纹状,且中间织物层的其中一部份具有一织造密度,中间织物层的一另一部份具有一另一织造密度,织造密度不同于另一织造密度。藉此,可达到提高支撑性并保有柔软度、并可提高透气性的目的。上述的上织物层可为一机器织造织物层并具有至少两个缇花,藉此可达到提高质感并可减少工序的目的。(*该技术在2024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织物改良结构
本技术涉及一种织物改良结构,为全新的开发概念,尤其涉及一种可提高支撑性、柔软度、且可提高透气性及质感、并可减少工序的织物改良结构。
技术介绍
对于织物结构而言,例如日常穿戴于人们身上的衣服、裤子等织物结构,在人们要求愈来愈多的情况下,例如要求散热效果、透气性、吸汗、舒适性、轻盈等,对该衣服、裤子等织物结构也发展出多种编织方法、或者纤维排列结构、或者使用不同的纤维材料。例如以女性的内衣而言,女性在穿戴内衣时,除了会要求内衣对胸部具有良好的支撑性外,亦会要求内衣具有良好的透气性以避免穿戴时的不舒适感,甚者,有些女性亦会要求内衣在看起来上具有良好的质感。然而,目前市面上所贩卖的女性内衣,例如常见的三层布料(Spacer Fabrics)的内衣,其在支撑性与舒适感上并不是那么符合期待,且其图样都是印刷的,而印刷的染料在洗涤过程中容易掉色,印刷的图样看起来亦无质感,故现有的内衣仍有改善的空间存在。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织物改良结构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种织物改良结构包括彼此依序迭设的一上织物层、一中间织物层及一下织物层,其中,该中间织物层呈波纹状,且该中间织物层的其中一部份具有一织造密度,该中间织物层的一另一部份具有一另一织造密度,该织造密度不同于该另一织造密度。通过上述结构设计,可达到提高支撑性并保有柔软度、并可提高透气性的目的。上述中间织物层的一再一部份具有一再一织造密度,且该再一织造密度不同于该织造密度与该另一织造密度。上述上织物层为一机器织造织物层并具有至少两个缇花。通过前述的设计,可达到提闻质感并可减少工序(例如减少一道图样印刷的工序)的目的。[0011 ] 上述下织物层为一弹性织物层(例如弹性纤维层)。【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较佳具体实施例的立体图。图2为本技术较佳具体实施例的使用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较佳具体实施例的机器织造织物层示意图之一。图4为本技术较佳具体实施例的机器织造织物层示意图之二。图5为本技术另一较佳具体实施例的立体图。【符号说明】I 织物改良结构 11 上织物层111缇花12中间织物层121部份122另一部份13下织物层2内衣21上部分22下部分31中间织物层311部份312另一部份313再一部份【具体实施方式】请同时参阅图1,其为本技术较佳具体实施例的立体图。于图式中显示有一织物改良结构1,且此织物改良结构I包括彼此依序迭设的一上织物层11、一中间织物层12以及一下织物层13。换言之,上述的织物改良结构I包括三层织物层,亦即3D立体织法,所谓的SpacerFabrics,俗称三明治布。由图式可知,中间织物层12呈波纹状,且中间织物层12的其中一部份121具有一织造密度,中间织物层12之一另一部份122具有一另一织造密度。于本实施例中, 中间织物层12的其中一部份121的织造密度不同于中间织物层12的另一部份122的另一织造密度。当然,中间织物层12亦可视实际需要而会有第三、第四等织造密度(例如,中间织物层的一再一部份具有一再一织造密度,且再一织造密度不同于织造密度与另一织造密度)。换言之,中间织物层12可在多个不同部分分别具有不同的织造密度,且所述具有不同织造密度的中间织物层12的不同部分可位于中间织物层12的任何位置。请参阅图2,其为本技术较佳具体实施例的使用示意图,并请同时一并参照图1o于图2中显示有一女性的内衣2,且此内衣2由图1及图2所示的织物改良结构I所形成。当图2的内衣2在被穿戴时,可通过呈波纹状的中间织物层12的结构而形成良好的渗透效果,例如透湿、透气(散热)等,如图1中的箭号所示。此外,于图2中,在内衣2的上部分21,中间织物层12具有较疏的密度,在内衣2的下部分22,中间织物层12具有较密的密度。其中,具有较疏密度的内衣2的上部分21可具有较好的柔软度,具有较密密度的内衣2的下部分22可具有较好的支撑性。换言之,在同一中间织物层12上,可依实际需要而在不同部分具有较疏或较密的织造密度,就图2所示的内衣2而言,在内衣2的下部分22具有较密的密度,使得内衣2在被穿戴时,可对胸部具有良好的支撑性,且可达到托高及/或集中胸部的效果。至于在内衣2的上部分21具有较疏的密度,使得内衣2在被穿戴时,可具有较好的柔软度而可提高穿戴时的舒适感。此外,于本实施例中,上织物层11为一机器织造织物层并具有至少两个缇花111。通过上织物层11为一机器织造织物层并具有至少两个缇花111的特点,使得由织物改良结构I所形成的内衣2在被穿戴时可具有良好的透气性,且缇花111亦可呈现质感,甚者,由于上织物层11为一机器织造织物层,故可省去如传统般的图样印刷的工序(相对可避免印刷的染料在洗涤过程中容易掉色的问题),亦即通过上述的结构设计,可达到提高透气性及质感、并可减少工序的目的。另于本实施例中,在穿戴内衣2时,下织物层13贴合于肌肤,而下织物层13在设计上可为一般纤维层也可以是弹性纤维层(弹性织物层),若为弹性纤维层,例如由100%弹性纤维所构成的弹性纤维层,则可通过弹性纤维的特性,例如良好的伸缩弹性、弹性回复率佳、较佳的柔适感、有点黏性等特点,可达到提高(胸部)支撑性并可与肌肤更紧密贴合的目的。请参阅图3,其为本技术较佳具体实施例的机器织造织物层示意图之一。如图3所示,在机器织造时,若所使用的纤维较粗或针数多的话,成品呈现出来的是不透明的。请参阅图4,其为本新型较佳具体实施例的机器织造织物层示意图之二。如图4所示,在机器织造时,若所使用的纤维较细或针数少的话,成品呈现出来的是半透明的。因此,由图3及图4可知,通过变化织造所使用的纤维的粗细或织造针数多寡,可使机器织造织物层具有不透明、半透明的质感。请参阅图5,其为本技术另一较佳具体实施例的立体图。于图5所示的较佳具体实施例中,中间织物层31具有三个部分,且每个部分都具有一织造密度,每个部分的织造密度皆不相同。详言之,中间织物层31的其中一部份311具有一织造密度,中间织物层31的另一部份312具有另一织造密度,中间织物层31的一再一部份313具有一再一织造密度,且再一织造密度不同于织造密度与另一织造密度。因此,如上所述,可依实际需要使中间织物层在多个不同部分分别具有不同的织造密度,例如要使中间织物层的某部分具有较好的柔软度或具有较好的支撑性等。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
的技术人员在本技术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织物改良结构,包括彼此依序迭设的一上织物层、一中间织物层及一下织物层,其中,中间织物层呈波纹状,且中间织物层的其中一部份具有一织造密度,中间织物层另一部份具有一另一织造密度,该织造密度不同于该另一织造密度。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织物改良结构,包括彼此依序迭设的一上织物层、一中间织物层及一下织物层,其中,中间织物层呈波纹状,且中间织物层的其中一部份具有一织造密度,中间织物层另一部份具有一另一织造密度,该织造密度不同于该另一织造密度。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织物改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萧黛莉,
申请(专利权)人:黛莉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中国台湾;7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