粘性间隔织物及其制造方法及使用其制成的衣物技术

技术编号:39181287 阅读:7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0-27 08:29
一种粘性间隔织物及其制造方法及使用其制成的衣物,粘性间隔织物包括一第一外层、一中间层和一第二外层,中间层介于第一外层和第二外层之间并与第一外层和第二外层交织在一起。第一外层和第二外层的至少一个具有由包含热可塑性弹性纱以针织法形成的粘性表面,粘性表面全部或部分曝露于第一外层或第二外层的外面。本发明专利技术粘性间隔织物适合用于制作与穿着者皮肤密切接触的衣服,可以用来代替隐形内衣或是使用硅胶材质的内衣,本发明专利技术粘性间隔织物除了具备防滑性和粘性,还提供更好的透气、热气或湿气穿透性、良好的舒适性、优异的拉伸性和回弹性以及环保性。和回弹性以及环保性。和回弹性以及环保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粘性间隔织物及其制造方法及使用其制成的衣物


[0001]本专利技术是有关于一种立体织物结构及其制造方法,特别是一种具备防滑性和粘性可与皮肤更紧密贴合,还能提供更好的透气、热气或湿气穿透性、良好的舒适性、优异的拉伸性和回弹性的粘性间隔织物及其制造方法。

技术介绍

[0002]本专利技术是主张美国专利临时申请案的国际优先权,该美国专利临时申请案的案号为序号第63/326,290号,其申请日期为2022年4月1日,于此合先叙明!
[0003]针对用于制作日常穿戴于人们身上的衣服、裤子的织物结构而言,为了提供穿着者更好的穿著体验和舒适的穿著感受,所述的织物结构需要具备良好的散热能力、透气性、吸汗能力、舒适性和轻盈等特性,为实现上述目标,用于制作衣服、裤子的织物结构已发展出多种编织方法、或者纤维排列结构、或者使用不同的纤维材料。
[0004]对于制作某些贴身穿着的衣物(例如女性内衣)的织物结构而言,除了需要具备上述的多种特性,更期望女性内衣能具有适当的粘性,尤其是在穿戴无肩带的女性内衣时,更期望无肩带的女性内衣能与皮肤具有紧密的贴合效果和适当的粘性以避免滑脱造成尴尬。
[0005]目前市面上所谓的Spacer Fabrics(3D立体织物,又称三明治布)的织物结构难以达到上述要求的特性,故仍有改善的空间存在。

技术实现思路

[0006]为解决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粘性间隔织物及其制造方法,本专利技术的粘性间隔织物除了具备防滑性和粘性,还提供更好的透气、热气或湿气穿透性、良好的舒适性、优异的拉伸性和回弹性以及环保性。
[0007]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粘性间隔织物的一实施例,包括:一第一外层、一中间层和一第二外层,中间层介于第一外层和第二外层之间并与第一外层和第二外层交织在一起。第一外层和第二外层通过编织而形成,其中第一外层和第二外层的至少一个具有由包含热可塑性弹性纱以针织法形成的粘性表面,粘性表面全部或部分曝露于第一外层或第二外层的外面。
[0008]本专利技术粘性间隔织物的一实施例,其中第一外层和第二外层为平针组织、添纱组织、提花组织或其组合,第一外层和第二外层通过不同的针织法形成平针组织、添纱组织、提花组织或其组合。借此,第一外层及/或第二外层包含的热塑性弹性纱可以全部或部分曝露于第一外层或第二外层的外面以形成粘性表面,中间层可提供较好的湿气穿透效果。
[0009]本专利技术粘性间隔织物的一实施例,所述的中间层的纱线的长度随其在横列方向的位置改变,进而形成厚度具有变化的粘性间隔织物。
[0010]本专利技术的另一方面包括一种粘性间隔织物的制造方法,包括:编织包含一第一外层、一第二外层和一中间层的一粘性间隔织物;缩练粘性间隔织物;预热定型粘性间隔织物;染色该粘性间隔织物;以及最终热定型该粘性间隔织物,使该热塑性弹性纱线熔化并与
该第二纱线粘合。所述的第一外层和第二外层的其中一个是由包含一第一纱线和一第二纱线的两种纱线通过编织而形成,第一纱线是热塑性弹性纱用以形成一粘性表面,粘性表面的全部或部分曝露于第一外层或第二外层的外面,中间层介于第一外层和第二外层之间并与第一外层和第二外层交织在一起。通过最终热定型步骤,使热塑性弹性纱线熔化并与第二纱线粘合,制造完成的粘性间隔织物可以防止织物环脱落,避免裂纱。
[0011]本专利技术的再一方面包括由粘性间隔织物制成的衣物,所述的粘性间隔织物包括:一第一外层、一中间层和一第二外层,中间层介于第一外层和第二外层之间并与第一外层和第二外层交织在一起。第一外层和第二外层通过编织而形成,其中第一外层和第二外层的至少一个具有由包含热可塑性弹性纱以针织法形成的粘性表面,粘性表面全部或部分曝露于第一外层或第二外层的外面。使用本专利技术粘性间隔织物制造贴身穿着的衣物,粘性表面能与皮肤具有紧密的贴合效果和适当的粘性,可以避免衣物滑动,还能提供更好的透气、热气或湿气穿透性、良好的舒适性、优异的拉伸性和回弹性以及环保性。
附图说明
[0012]图1为本专利技术粘性间隔织物的一实施例的织物结构的侧视图;
[0013]图2为本专利技术粘性间隔织物的第一外层的一实施例的织物结构示意图;
[0014]图3为本专利技术粘性间隔织物的第二外层的一实施例的织物结构示意图;
[0015]图4为本专利技术粘性间隔织物的中间层的一实施例的织物结构示意图;
[0016]图5为本专利技术粘性间隔织物的第一外层的第二实施例的织物结构示意图;
[0017]图6为本专利技术粘性间隔织物的第二外层的第二实施例的织物结构示意图;
[0018]图7为本专利技术粘性间隔织物的中间层的第二实施例的织物结构示意图;
[0019]图8示例性地绘示使用本专利技术的粘性间隔织物制作的内衣;
[0020]图9为本专利技术粘性间隔织物的第一外层的第三实施例的织物结构示意图;
[0021]图10和图11为本专利技术粘性间隔织物的第二外层的第三实施例的织物结构示意图;
[0022]图12示例性地绘示一种预定提花图案;
[0023]图13为本专利技术粘性间隔织物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0024]【符号说明】
[0025]10:第一外层
[0026]20:第二外层
[0027]30:中间层
[0028]41:第一纱线
[0029]42:第二纱线
[0030]51:第一组织针
[0031]52:第二组织针
具体实施方式
[0032]首先请参阅图1,示例性地绘示本专利技术粘性间隔织物的一实施例的织物结构的侧视图。
[0033]本专利技术粘性间隔织物包括:一第一外层10、一中间层30和一第二外层20,中间层30
介于第一外层10和第二外层20之间并与第一外层10和第二外层20交织在一起,较佳而言,中间层30由单丝纱线(monofilament yarns)织成。第一外层10和第二外层20通过编织形成,例如采用经编针织法或纬编针织法编织形成,进一步言,可以采用纬编针织法中一类的圆形纬编针织法制作本专利技术粘性间隔织物。作为本专利技术粘性间隔织物的较佳实施例,即如图2所示,其中第一外层10和第二外层20中的一个是通过针织包括一第一纱线41和一第二纱线42的两种纱线而形成的,第一纱线41是热塑性弹性纱用以形成具有粘性的一粘性表面,粘性表面的全部或部分曝露于第一外层10或第二外层20的外面。较佳而言,热塑性弹性纱为氨纶(Spandex)纱或热塑性聚氨酯(TPU)纱,第二纱线42的纱线材料是选自由聚酯(polyester)纤维、耐纶(nylon)纤维、棉(cotton)、氨纶(spandex)和热塑性聚氨酯(TPU)所组成的群组。
[0034]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第一外层10和第二外层20通过不同的针织法形成平针组织(plain stitch)、添纱组织(plating stitch)、提花组织(jacquard stitch)或其组合。借此,第一外层10及/或第二外层20包含的热塑性弹性纱可以全部或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粘性间隔织物,其特征在于,包括:一第一外层、一第二外层,该第一外层和该第二外层的其中一个是由包含一第一纱线和一第二纱线的两种纱线通过编织而形成的,该第一纱线是热塑性弹性纱用以形成一粘性表面,该粘性表面的全部或部分曝露于该第一外层或该第二外层的外面;以及一中间层,该中间层介于该第一外层和该第二外层之间并与该第一外层和该第二外层交织在一起,该中间层由单丝纱线织成。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粘性间隔织物,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外层和该第二外层采用经编针织法或纬编针织法编织形成,该热塑性弹性纱为氨纶纱或热塑性聚氨酯纱,制作该第二纱线的纱线材料是选自由聚酯纤维、耐纶纤维、棉、氨纶和热塑性聚氨酯所组成的群组。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粘性间隔织物,其特征在于,该热塑性弹性纱线经热处理后熔化并与该第二纱线粘合。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粘性间隔织物,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外层和该第二外层是为平针组织、添纱组织、提花组织或其组合。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粘性间隔织物,其特征在于,该第一纱线和该第二纱线以10

70度的夹角交错地馈送并且编织在一起以形成该平针组织,该第一纱线作为该第一外层或该第二外层的面纱以形成该粘性表面,该第二纱线作为该第一外层或该第二外层的底纱。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粘性间隔织物,其特征在于,该第一纱线和该第二纱线以10

70度的夹角交错地馈送并且编织在一起以形成该添纱组织,该第一纱线和该第二纱线依据预设的针织图案交替地作为该第一外层或该第二外层的面纱或底纱,部分的该第一纱线依据预设的针织图案作为该第一外层或该第二外层的面纱以形成该粘性表面。7.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粘性间隔织物,其特征在于,该第一纱线和该第二纱线依据预定的提花图案以纬编针织法分别形成纬圈以形成该提花组织,且该第一纱线和该第二纱线在同一个横列形成的该纬圈的位置为互补。8.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粘性间隔织物,其特征在于,该第一纱线和该第二纱线依据预定的提花图案以圆形纬编针织法分别形成纬圈以形成该提花组织,且该第一纱线和该第二纱线在同一个横列形成的该纬圈的位置为互补,该圆形纬编针织法是选自由平针、挂针和空针所组成的群组中的两个针法,并且循环地以该两个针法形成该纬圈。9.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粘性间隔织物,其特征在于,该第一纱线和该第二纱线依据预定的提花图案以圆形纬编针织法分别形成纬圈以形成该提花组织,且该第一纱线和该第二纱线在同一个横列形成的该纬圈的位置为互补,该圆形纬编针织法是循环地以平针、挂针和空针三种针法形成该纬圈。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粘性间隔织物,其特征在于,制作该第一外层和该第二外层的纱线的线密度为5

40丹尼,制作该中间层的纱线的线密度为10

50丹尼。1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粘性间隔织物,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外层和该第二外层的CPI(Course Per Inch;每一英吋的纬圈数)为50

80,该第一外层和该第二外层的WPI(Wale PerInch;每一英吋的经圈数)为20

50。1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粘性间隔织物,其特征在于,该中间层的纱线的长度随其在横列方向的位置改变,进而形成厚度具有变化的该粘性间隔织物。13.一种粘性间隔织物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编织包含一第一外层、一第二外层和一中间层的一粘性间隔织物,该第一外层和该第二外层的其中一个是由包含一第一纱线和一第二纱线的两种纱线通过编织而形成的,该第一纱线是热塑性弹性纱用以形成一粘性表面,该粘性表面的全部或部分曝露于该第一外层或该第二外层的外面,该中间层介于该第一外层和该第二外层之间并与该第一外层和该第二外层交织在一起,该中间层由单丝纱线(monofilament yarns)织成;缩练该粘性间隔织物;预热定型该粘性间隔织物,用以稳定纱线和纤维的尺寸,以及织物的形态,以150...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林宜臻王彰祺
申请(专利权)人:黛莉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