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气针织布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8773799 阅读:3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9-10 11:1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透气针织布,属于纺织技术领域,包括基层,所述基层通过第一纱线以及第二纱线采用纵向一行一间隔绕线编织且形成若干线圈一以及线圈二,所述线圈一与线圈二之间具有增大第一纱线以及第二纱线摩擦力的支撑件,为了解决紧密时透气性降低,而线圈较大又易脱散的问题,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为透气针织布,通过使用此产品后因支撑纱的称入,使得线圈一以及线圈二同一横列之间的距离较大,而相邻支撑纱之间的第一纱线以及第二纱线更加的紧密,并给第一纱线以及第二纱线交错,由此之间的摩擦力会增大,以此降低其易脱散性,使得脱散性减少,由此避免了透气线圈不紧密时透气效果低,其次也避免紧密后过于紧贴导致透气降低的情况出现。现。现。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透气针织布


[0001]本技术公开一种针织布,尤其是涉及透气针织布。

技术介绍

[0002]针织布就是通过织针将纱线弯曲成圈,并且相互串套而成的织物就是叫针织布,并且针织布形成线圈较多。
[0003]现有针织布因为线圈相互串套,并且成圈以此线圈较多,方便透气,因此现有针织布一般透气效果都较好,但是因为针织布具有逆编织脱散的情况,因此容易脱散,现有技术中会通过将织物编织结构改变如双罗纹组织或者畦编组织,使得织物密度增加,以此降低脱散性。
[0004]但是通过改变织物密度会使得织物透气效果下降,因此无法保证针织布原有需要的透气效果,而现有技术中也会通过复合或者通过改变材质,以此在不易脱散时保证透气性,而本申请根据该技术问题提出另一种新的解决方案。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技术的目的是为了解决上述的问题而提供透气针织布。
[000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透气针织布,包括基层,所述基层通过第一纱线以及第二纱线采用纵向一行一间隔绕线编织且形成若干线圈一以及线圈二,相邻的所述线圈一以及线圈二间隔设置之间形成进气口,且线圈一以及线圈二与相邻线圈一以及线圈二相互串套,所述线圈一以及线圈二分别采用前后交替式设置,所述线圈一与线圈二之间具有增大第一纱线以及第二纱线摩擦力的支撑件。
[0007]作为优选,所述支撑件包括位于线圈一以及线圈二之间横向衬入的支撑纱,所述支撑纱为直径一大一小两种,且支撑纱一大一小采用间隔设置。
[0008]作为优选,所述线圈一上的进气口与线圈二的进气口相互隔开。
[0009]作为优选,所述支撑纱直径大的通过两条纱线加捻。
[0010]作为优选,所述线圈一以及线圈二串套处均粘合有海绵块。
[0011]作为优选,所述第一纱线以及第二纱线采用马海毛纤维。
[0012]作为优选,所述支撑纱采用腈纶纤维。
[0013]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0014]通过使用此产品后因支撑纱的称入,使得线圈一以及线圈二同一横列之间的距离较大,而相邻支撑纱之间的第一纱线以及第二纱线更加的紧密,并给第一纱线以及第二纱线交错,由此之间的摩擦力会增大,以此降低其易脱散性,使得脱散性减少,由此避免了透气线圈不紧密时透气效果低,其次也避免紧密后过于紧贴导致透气降低的情况出现。
附图说明
[0015]图1为本技术的编织结构图;
[0016]图2为支撑纱的加捻状态结构图。
[0017]附图标记:1、第一纱线;2、第二纱线;3、线圈一;4、线圈二;5、进气口;6、支撑纱;7、海绵块。
具体实施方式
[0018]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19]透气针织布,如图1所示,包括基层,基层通过第一纱线1以及第二纱线2采用纵向一行一间隔绕线编织且形成若干线圈一3以及线圈二4,相邻的线圈一3以及线圈二4间隔设置之间形成进气口5,且线圈一3以及线圈二4与相邻线圈一3以及线圈二4相互串套,通过将第一纱线1以及第二纱线2通过横向绕圈采用纬编的方式编织以此形成织物,且在第一纱线1以及第二纱线2绕圈的时候采用一行一间隔的方式设置,且与现有的单色胖花编织走针的方式编织,并且编织的时候以此会使得相邻的两个线圈一3或者相邻两个线圈二4之间距离较大,以此形成进气口5,使得气体更好的进入,由此形成织物其透气性较好。
[0020]如图1所示,线圈一3以及线圈二4分别采用前后交替式设置,其次通过将第一纱线1以及第二纱线2采用前后相互交替,且使得横列为一列第一纱线1在前一列第一纱线1在后,以此周期性不断交替,由此前后交替后会使得第一纱线1以及第二纱线2之间叫我贴合,并给增大摩擦力以及贴合度,使得降低其容易移动与脱散性,由此解决了其透气后就易脱散,以及紧固紧密就透气性降低,并且交替后使得织物单层就具有一定层次感。
[0021]如图1所示,线圈一3与线圈二4之间具有增大第一纱线1以及第二纱线2摩擦力的支撑件,通过支撑件设置在线圈一3以及线圈二4之间,以此使得线圈一3以及线圈二4之间被撑开,由此第一纱线1以及第二纱线2交替贴合的点位更加紧贴。支撑件包括位于线圈一3以及线圈二4之间横向衬入的支撑纱6,支撑纱6为直径一大一小两种,且支撑纱6一大一小采用间隔设置,支撑件为支撑纱6采用衬垫的方式衬入,以此将线圈一3以及线圈二4撑开,并且支撑纱6为大小两种,以此使得直径较大处的支撑纱6会将线圈一3以及线圈二4撑开较大,支撑纱6直径较小处的线圈一3以及线圈二4就会贴合。
[0022]如图1

图2所示,并且位于相邻两个直径较大支撑纱6之间的第一纱线1以及第二纱线2因为还是交错,所以会被直径较大的支撑纱6撑的更加贴合,以此使得相邻直径较大支撑纱6之间的第一纱线1以及第二纱线2之间摩擦力更加的大,以就会更加的紧贴且不易一端,以此避免容易出现松脱的情况。
[0023]如图1所示,线圈一3上的进气口5与线圈二4的进气口5相互隔开,同时在线圈一3之间的进气口5与线圈二4之间的进气口5会相互错位,以此不是直接导通,且相互错位则可使得一个线圈一3的进气口5可以同时接受到线圈二4上的两个进气口5进气,以此避免在织
物成型使用在身体,与身体接触,被身体阻挡导致无法透气,而通过错位式可以使得气体交替,不会因为一侧紧贴封闭就无法进气的情况出现。
[0024]如图2所示,支撑纱6直径大的通过两条纱线加捻,同时支撑纱6直径较大的加捻成型以此在其强度也较高,并且强度较大较为耐磨,且支撑纱6采用腈纶纤维,其弹性恢复性好,伸长20%时回弹率仍可保持65%,具有较高的回弹性,蓬松且柔软,以此避免支撑纱6在拉伸后,产生形变且不易复位的情况出现。
[0025]如图1所示,线圈一3以及线圈二4串套处均粘合有海绵块7,以此在织物成型后通过将海绵块7与外界接触,以此使得织物与身体之间产生空间可以更好地透气,并且降低磨损减少接触面积,以此降低损耗,而第一纱线1以及第二纱线2采用马海毛纤维,马海毛纤维的弹性恢复性好,并且抗皱同时强度高,并且耐磨性也较好,因此不易损坏,不易过度形变较为稳定,使得织物寿命较长。
[0026]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技术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技术的精神或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透气针织布,包括基层,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层通过第一纱线以及第二纱线采用纵向一行一间隔绕线编织且形成若干线圈一以及线圈二,相邻的所述线圈一以及线圈二间隔设置之间形成进气口,且线圈一以及线圈二与相邻线圈一以及线圈二相互串套,所述线圈一以及线圈二分别采用前后交替式设置,所述线圈一与线圈二之间具有增大第一纱线以及第二纱线摩擦力的支撑件。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透气针织布,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件包括位于线圈一以及线圈二之间横向衬入的支撑纱,所述支撑纱为直径一大一小两种,且...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童章桂张高峰
申请(专利权)人:泉州市昊昱纺织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