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次电池组件具有:通过在扁平的方型的壳体中封入卷状的电极体形成的二次电池;与二次电池的外表面中的最大面积的侧面局部地接触的接触部件,以下将其称作被压迫面;和约束二次电池及接触部件的约束部件,借助约束部件的约束,接触部件局部地压迫被压迫面,接触部件具有:与被压迫面接触、且离散地设置的多个接触部;和将多个接触部彼此相互连结的连结部,接触部的形状或者配置形成为:从连结部朝被压迫面突出而形成,在与卷状的电极体中的从卷绕轴方向的中央离开的部位对应的双方的端部区域,接触部相对弱地压迫被压迫面,在与卷状的电极体中的卷绕轴方向的中央附近的部位对应的、双方的端部区域之间的中央区域,接触部相对强地压迫被压迫面。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二次电池组件
本专利技术涉及具有通过在扁平方型的壳体中封入卷状的电极体而形成的二次电池的二次电池组件。更详细地说,涉及在局部地压迫各二次电池的外表面中的最大面积的侧面(以下称作被压迫面)的状态下约束二次电池的二次电池组件。
技术介绍
存在通过隔着隔膜卷绕或者层叠正负极的电极板,并与电解液一起封入外装壳体而形成的二次电池。在这种二次电池中,公知存在如下情况:通过反复进行充放电,在内部产生气体,从而引起内压的变化、外装壳体的变形等。如果发生这种情况,则该二次电池的劣化显著加剧,因此是不优选的。因此,尤其是在扁平形状的二次电池中,以与外装壳体的被压迫面接触的方式配置约束板等来进行压迫,从而防止变形。并且,也使用排列多个二次电池,并利用约束板从其外侧对整体加以约束的电池组。例如,在专利文献I中公开了一种层叠扁平型的二次电池,并利用约束板夹持其整体且利用螺栓进行紧固的电池组。由此,涂布于电极板的活性物质被压住,能够防止其剥离。或者,也公开了一种在所层叠的各二次电池之间也配置约束用的板,并将板彼此连结,对各二次电池施加面压力的电池组(例如参照专利文献2)。在上述任一种电池组中,都通过维持二次电池的侧面的平面性来实现面压力的均匀化。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3 - 323874号公报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5 - 259500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但是,例如在搭载于汽车等的二次电池中,多为反复进行大电流下的充放电(称作高效率)的使用方法。在具有卷状的电极体的二次电池中,已知根据电池的种类和使用方法,存在在卷绕轴方向的两端附近与中央附近相比面压力变高的情况。因此,如果像上述的现有的电池组那样选择维持外装壳体的扁平的形状的约束的做法,则成为在该面的中央部与其两个外侧的部位相比面压力低的状态。也就是说,在该约束方法中,面压力未必均匀化。即,在为以高效率使用的二次电池的情况下,存在通过以维持平面形状的方式进行约束无法保持面压力均匀的问题。本专利技术是为了解决上述现有技术所存在的问题而完成的。即,本专利技术的课题在于,在以高效率使用的二次电池中,提供一种能够保持面压力均匀、且能够抑制二次电池的劣化加剧的二次电池组件。为了解决该课题而完成的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方式的二次电池组件具有:二次电池,上述二次电池通过在扁平的方型的壳体中封入卷状的电极体而形成;接触部件,上述接触部件与二次电池的外表面中的最大面积的侧面局部地接触,以下将该侧面称作被压迫面;以及约束部件,上述约束部件约束二次电池以及接触部件,借助约束部件的约束,接触部件局部地压迫被压迫面,其中,接触部件具有:多个接触部,上述多个接触部与被压迫面接触、并且离散地设置;以及连结部,上述连结部将多个接触部彼此相互连结,接触部的形状或者配置形成为:从连结部朝被压迫面突出而形成,在与卷状的电极体中的从卷绕轴方向的中央离开的部位对应的双方的端部区域,接触部相对弱地压迫被压迫面,在与卷状的电极体中的卷绕轴方向的中央附近的部位对应的、双方的端部区域之间的中央区域,接触部相对强地压迫被压迫面。根据上述一个方式的二次电池组件,二次电池的被压迫面由接触部件局部地压迫。进而,接触部件的离散地设置的多个接触部借助连结部被连结在一起。因而,各接触部与二次电池接触的位置分别是预先确定的位置。此外,通过预先适当地设定各接触部的配置、突出的高度等,能够设定该部位处的相对于被压迫面的压迫强度。此处,接触部的形状或者配置被选择为:相对于被压迫面的压迫力在端部区域与在中央区域相比变弱。因而,能够使二次电池的内压均匀化。由此,即便是以高效率使用的二次电池,也能够保持面压力均匀,能够抑制二次电池的劣化加剧。此外,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方式中,优选形成为:端部区域处的接触部的突出高度比中央区域处的接触部的突出高度低。这样的话,能够使得相对于被压迫面的压迫力在端部区域与在中央区域相比变弱。或者,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方式中,也可以形成为:端部区域处的接触部的面积占有率比中央区域处的接触部的面积占有率小。即便这样,也能够使得相对于被压迫面的压迫力在端部区域与在中央区域相比变弱。此外,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方式中,优选形成为:作为接触部,具有遍及卷状的电极体的在卷绕轴方向上位于两侧的端部区域而连续地形成的部分。如果形成为这样的形状,则适合使冷却风沿卷绕轴方向流通的二次电池组件。此外,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方式中,优选形成为:作为接触部,也具有仅形成于中央附近的中央区域、而在该中央区域的两侧的端部区域并未形成的部分。或者,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方式中,也可以形成为:作为接触部,具有与卷状的电极体的卷绕轴方向交叉的方向上的粗细在端部区域形成得比在中央区域细的部分。或者,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方式中,也可以形成为:作为接触部,具有在与卷状的电极体的卷绕轴方向交叉的方向上形成为长条状的部分。即便形成为这样的形状,也能够调整相对于被压迫面的压迫力。尤其适合使冷却风沿与卷绕轴方向交叉的方向流动的二次电池组件。此外,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方式中,优选形成为:配置于端部区域的接触部形成得比配置于中央区域的接触部短。或者,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方式中,也可以形成为:配置于端部区域的接触部彼此的间隔比配置于中央区域的接触部彼此的间隔宽。或者,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方式中,也可以形成为:作为接触部,具有呈柱状地突出的部分。即便形成为这样的形状,也能够调整相对于被压迫面的压迫力。此外,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方式中,优选形成为:各个接触部与被压迫面接触的接触面积在端部区域比在中央区域小。或者,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方式中,也可以形成为:配置于端部区域的接触部彼此的间隔比配置于中央区域的接触部彼此的间隔宽。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上述方式的二次电池组件,在以高效率使用的二次电池中,能够保持面压力均匀、且能够抑制二次电池的劣化加剧。【附图说明】图1是示出本专利技术所涉及的电池组的侧视图。图2是示出本专利技术的单电池的内部的说明图。图3是示出接触部件的立体图。图4是示出接触部件的梳齿的形状的侧视图。图5是示出相对于单电池的压迫压力的分布的说明图。图6是示出耐久使用后的面压力分布的图表。图7是示出耐久使用后的电极体面内的盐浓度分布的图表。图8是示出接触部件的梳齿的形状的其他例子的侧视图。图9是示出接触部件的梳齿的配置的其他例子的主视图。图10是示出接触部件的梳齿的配置的其他例子的主视图。图11是示出接触部件的梳齿的形状的其他例子的主视图和侧视图。图12是示出接触部件的梳齿的配置的其他例子的主视图。图13是示出接触部件的梳齿的配置的其他例子的主视图。图14是示出接触部件的梳齿的配置的其他例子的主视图和侧视图。图15是示出接触部件的梳齿的配置的其他例子的主视图。图16是示出接触部件的梳齿的配置的其他例子的主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参照附图对将本专利技术具体化了的最佳方式进行详细说明。本方式是将本专利技术应用于层叠多个锂离子二次电池并相互连接而成的电池组。如图1所示,本方式的电池组I具有多个单电池11和多个接触部件12、以及两个约束部件13。单电池11与接触部件12交替层叠,并在其整体的两侧配置约束部件13。两侧的约束部件13分别固定有约束带14的两端部,由此,约束部件13相互被约束。由此,约束部件13从两侧压迫位于它们之间的多个单电池11等。在本方式中,该电池组I相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二次电池组件,所述二次电池组件具有:二次电池,所述二次电池通过在扁平的方型的壳体中封入卷状的电极体而形成;接触部件,所述接触部件与所述二次电池的外表面中的最大面积的侧面局部地接触,以下将该侧面称作被压迫面;以及约束部件,所述约束部件约束所述二次电池以及所述接触部件,借助所述约束部件的约束,所述接触部件局部地压迫所述被压迫面,所述二次电池组件的特征在于,所述接触部件具有:多个接触部,所述多个接触部与所述被压迫面接触、并且离散地设置;以及连结部,所述连结部将所述多个接触部彼此相互连结,所述接触部的形状或者配置形成为:从所述连结部朝所述被压迫面突出而形成,在与所述卷状的电极体中的从卷绕轴方向的中央离开的部位对应的双方的端部区域,所述接触部相对弱地压迫所述被压迫面,在与所述卷状的电极体中的卷绕轴方向的中央附近的部位对应的、所述双方的端部区域之间的中央区域,所述接触部相对强地压迫所述被压迫面。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1.一种二次电池组件, 所述二次电池组件具有: 二次电池,所述二次电池通过在扁平的方型的壳体中封入卷状的电极体而形成; 接触部件,所述接触部件与所述二次电池的外表面中的最大面积的侧面局部地接触,以下将该侧面称作被压迫面;以及 约束部件,所述约束部件约束所述二次电池以及所述接触部件, 借助所述约束部件的约束,所述接触部件局部地压迫所述被压迫面, 所述二次电池组件的特征在于, 所述接触部件具有: 多个接触部,所述多个接触部与所述被压迫面接触、并且离散地设置;以及 连结部,所述连结部将所述多个接触部彼此相互连结, 所述接触部的形状或者配置形成为: 从所述连结部朝所述被压迫面突出而形成, 在与所述卷状的电极体中的从卷 绕轴方向的中央离开的部位对应的双方的端部区域,所述接触部相对弱地压迫所述被压迫面, 在与所述卷状的电极体中的卷绕轴方向的中央附近的部位对应的、所述双方的端部区域之间的中央区域,所述接触部相对强地压迫所述被压迫面。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二次电池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端部区域处的所述接触部的突出高度比所述中央区域处的所述接触部的突出高度低。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二次电池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端部区域处的所述接触部的面积占有率比所述中央区域处的所述接触部的面积占有率小。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二次电池组件,其特征在于, 作为所述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小幡裕之,
申请(专利权)人: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