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属于钻头领域,为了克服现有技术无法同时钻多个间距较小孔的不足,本发明专利技术提出一种钻削装置,该钻削装置可以同时以小间距钻孔。本发明专利技术为了实现发明专利技术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这样的:钻削装置,包括壳体,其特征是:有进流孔、出流孔,在壳体内部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两个以上的定轴盖,定轴盖下方还对应设置有定轴座,且定轴座固定连接在壳体内部的下表面,还包括两个以上的钻头,钻头的上方嵌入定轴盖,且钻头旋转轴线与定轴盖、定轴座这两者所确定的轴线是同一条轴线,钻头的切削部穿过定轴座且位于壳体的外部,钻头还固定连接有叶片,叶片的位置在壳体内部,且叶片的位置在定轴盖和定轴座之间。本发明专利技术具有结构简单的优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钻削装置
本专利技术属于钻头领域,尤其是可以多个钻头同时工作的钻头领域。
技术介绍
现有技术中难免会遇到这样的钻孔加工要求:需要往待加工材料钻多个孔,并且这些孔间距比较小。这样的加工要求,倘若用一个电钻来加工,就要一个一个孔的钻,非常麻烦。为什么不可以把很多电钻简单的捆绑到一起然后同时钻呢?因为这些孔的间距比较小,而电钻的夹持部位体积较大,即使把多个电钻简单捆绑到一起,钻孔的间距仍然太大,无法满足间距较小的钻孔加工要求。钻多个间距较小的孔,其应用广泛,可以用于食品加工、零件加工、汽车加工、塑料加工,电路板加工,本专利技术的专利技术名称也可以变更为:用于加工食品的钻削装置,或:用于加工机械部件的钻削装置,或:用于汽车制造的钻削装置,或:用于加工塑料的钻削装置,或:用于加工电路板的钻削装置等。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无法同时钻多个间距较小孔的不足,本专利技术提出一种钻削装置,该钻削装置可以同时钻多个孔,并且可以以小间距钻孔。本专利技术为了实现专利技术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这样的: 1,钻削装置,包括壳体1,其特征是:壳体I有进流孔41和出流孔42,在壳体I内部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两个以上的定轴盖21,定轴盖21下方还对应设置有定轴座22,且定轴座22固定连接在壳体I内部的下表面, 还包括两个以上的钻头31,钻头31的上方嵌入定轴盖21,且钻头31旋转轴线与定轴盖21、定轴座22这两者所确定的轴线是同一条轴线,钻头31的切削部穿过定轴座22且位于壳体I的外部,钻头31还固定连接有叶片3,叶片3的位置在壳体I内部,且叶片3的位置在定轴盖21和定轴座22之间。2,所述定轴盖21、定轴座22、钻头31的数量是三个以上。3,所述壳体I由上壳体11和下壳体12连接而成,且上壳体11和下壳体12的连接方式是可拆卸连接。4,所述叶片3由多个矩形平板固定连接在钻头31而成,且矩形平板所在平面和钻头31圆柱体表面相切。5,本专利技术还包括用于遮挡叶片3的遮挡片23,遮挡片23的横截面呈圆弧形,遮挡片23位于叶片3外围,且遮挡片23连接在壳体I内部的下表面。6,本专利技术还包括堵塞定轴座22、用于阻止壳体I漏气的塞子13。7,本专利技术所述的钻头31还设有环形凹槽41,还包括套设于凹槽41的传动带4,且凹槽41位于定轴盖21和叶片3之间。8,本专利技术还包括顶杆42,顶杆位于定轴盖21和定轴座22之间,且顶杆42设置有环形凹槽41。9,本专利技术还包括设置在壳体I上方的辅助壳5,辅助壳5和壳体I固定连接,且辅助壳5设置有第二进流孔52和第二出流孔53,还包括:在辅助壳5内部设置有可转动的转动增力杆51,转动增力杆51设置有叶片和环形凹槽,且叶片位于辅助壳5内部,转动增力杆51穿过壳体I且延伸至壳体I内部,直至转动增力杆51的环形凹槽和壳体I内的传动带4接触。10,所述的转动增力杆51数量是两个以上。11,本专利技术还可以是这样的:还包括:电动机61、用于固定电动机的支架6,电动机61位于壳体I上方,且电动机61和支架6固定连接,支架6在壳体I上方,且支架6和壳体I固定连接,且电动机61的轴设有环形凹槽,电动机61的轴延伸至壳体I内部,直至电动机61的环形凹槽和传动带4接触。12,进一步:电动机61的数量是两个以上。13,还包括用于控制电动机61转速的的控制器7。14,遮挡片23和壳体I为可拆卸连接,且遮挡片23设置有多个突起231,壳体I内表面设置有多个用于配合突起231、并且可让突起嵌入的夹持体232,夹持体232以圆形分布在叶片3外围。15,遮挡片23还设置有多个孔233。孔的面积为0.5平方毫米------0.8平方毫米。16,孔233的形状为矩形,且孔233的长为1mm——1.2mm,宽为0.5mm——0.6mm。[0021 ] 17,孔233在水平方向的间距为2mm----4mm。本专利技术可以在合理范围内组合使用上述
技术实现思路
所表述的技术方案。本专利技术结构简单,便于同时钻多个间距小的孔,对于提高工作效率、提高加工质量是有益的。【附图说明】图1是实施例1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实施例2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实施例3的局部结构示意图。图4是实施例4的结构示意图。图5是实施例5的结构示意图。图6是实施例6的结构示意图。图7是实施例7的结构示意图。图8是实施例7的结构示意图。图9是实施例7的结构示意图。图10是实施例8的结构示意图。图11是实施例8的结构示意图。 图12是实施例8的结构示意图。图13是实施例9的结构示意图。图14是实施例10的结构示意图。图15是实施例11的结构示意图。图16是实施例12的结构示意图。图17是实施例13的结构示意图。图18是实施例14的结构示意图。图19是实施例14的局部结构示意图。图20是实施例14的局部结构示意图。图21是实施例14的局部结构示意图。图22是实施例15的结构示意图。图23是实施例16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壳体,21-定轴盖,22-定轴座,3_叶片,31-钻头,41-进流孔,42-出流孔,4-传动带,42-顶杆,5-辅助壳,51-转动增力杆,52-第二进流孔,53-第二出流孔,6-支架,61-电动机,7-控制器,23-遮挡片,231-突起,232-夹持体,11-上壳体,12-下壳体,233-孔,13-塞子,41-凹槽。【具体实施方式】为方便起见,本专利技术所述的方位(如上、下)均指图中所表述的方位。钻头31的上部分没有钻削刀刃,钻头31的下部分是有钻削刀刃的。实施例1。图1是实施例1的结构示意图。钻削装置,包括壳体1,其特征是:壳体I有进流孔41和出流孔42,在壳体I内部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两个以上的定轴盖21,定轴盖21下方还对应有定轴座22,且定轴座22固定连接在壳体I内部的下表面, 还包括两个以上的钻头31,钻头31的上方嵌入定轴盖21,且钻头31旋转轴线与定轴盖21、定轴座22这两者所确定的轴线是同一条轴线,钻头31的切削部穿过定轴座22且位于壳体I的外部,钻头31还固定连接有叶片3,叶片3的位置在壳体I内部,且叶片3的位置在定轴盖21和定轴座22之间。由进流孔41流入气体或者液体,也可以流入液体和固体的混合物,冲击叶片3,造成叶片3旋转,从而带动钻头31旋转。相关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知晓,流入的物质从出流孔42流出。钻头31的上方:也就是钻头31的上部分,也指钻头31无钻削刀刃的那一端。相关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知晓,为提高工作效率,流入的物质应当具有较大的流速。相关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知晓,钻头31和定轴座22应当具有良好的气密性,叶片3和定轴座22之间应当具有限制钻头沿着轴线滑动的装置,否则,叶片3旋转就会和定轴座22摩擦,导致叶片3损坏。这样的技术属于现有技术。实施例2。图2是实施例2的结构示意图。所述定轴盖21、定轴座22、钻头31的数量是三个以上。这样就可以同时多个钻头工作,并且可以让钻头间距较小。相关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知晓,可以根据加工要求排布钻头31的位置。比如需要构成某个形状,就把钻头31排布成对应的形状。实施例3。图3是实施例3的局部结构示意图。所述壳体I由上壳体11和下壳体12连接而成,且上壳体11和下壳体12的连接方式是可拆卸连接。相关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知晓可以用螺杆连接上壳体11和下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钻削装置,包括壳体1,其特征是:壳体1有进流孔41和出流孔42,在壳体1内部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两个以上的定轴盖21,定轴盖21下方还对应设置有定轴座22,且定轴座22固定连接在壳体1内部的下表面,还包括两个以上的钻头31,钻头31的上方嵌入定轴盖21,且钻头31旋转轴线与定轴盖21、定轴座22这两者所确定的轴线是同一条轴线,钻头31的切削部穿过定轴座22且位于壳体1的外部,钻头31还固定连接有叶片3,叶片3的位置在壳体1内部,且叶片3的位置在定轴盖21和定轴座22之间。
【技术特征摘要】
1.钻削装置,包括壳体1,其特征是:壳体I有进流孔41和出流孔42,在壳体I内部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两个以上的定轴盖21,定轴盖21下方还对应设置有定轴座22,且定轴座22固定连接在壳体I内部的下表面, 还包括两个以上的钻头31,钻头31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喜英,吴浩彦,曾飞,
申请(专利权)人:曾飞,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新疆;65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