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零应力屋面预留缝密封防水系统,属于屋面防水技术领域。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预留缝屋面嵌置槽机构包括屋面下层,屋面下层中设置有预留缝,屋面下层上表面开有嵌置槽,该嵌置槽位于预留缝两侧;预留缝防水密封机构的材料是低弹模材料,预留缝防水密封机构包括弹性圆环与竖直延伸段,弹性圆环截面为一端开口的圆环,弹性圆环的开口两端分别与竖直延伸段的一端相连,竖直延伸段嵌置进嵌置槽,从而将预留缝防水密封机构紧固在预留缝的上方;防水层上部位于屋面下层和竖直延伸段的上方。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预留缝防水密封机构与屋面材料嵌置紧密,能够随屋面材料进行从动伸缩变形,有效提高屋面预留缝处防水能力。(*该技术在2024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零应力屋面预留缝密封防水系统
本技术属于屋面防水
,具体的说,涉及一种零应力屋面预留缝密封防水系统。
技术介绍
由于温度变化、地基不均匀沉降和地震因素的影响,会使建筑物发生裂缝或破坏,故在设计时事先将房屋划分成若干个独立的部分,使各部分能自由地变化,这种将建筑物垂直分开的预留缝称为变形缝。墙体结构通过变形缝的设置分为各自独立的区段。变形缝包括温度伸缩缝、沉降缝和防震缝三种,具体说明如下:(I)为防止建筑构件因温度变化、热胀冷缩使房屋出现裂缝或破坏,在沿建筑物长度方向相隔一定距离预留垂直缝隙。这种因温度变化而设置的缝叫做温度缝或伸缩缝。伸缩缝间距与墙体的类别有关,特别是与屋顶和楼板的类型有关,伸缩缝的宽度一般为20—30mmo(2)为防止建筑物各部分由于地基不均匀沉降引起房屋破坏所设置的垂直缝称为沉降缝。沉降缝的宽度与地基情况及建筑高度有关,地基越弱的建筑物,沉陷的可能性越高,沉陷后所产生的倾斜距离越大,其沉降缝宽度一般为30—70mm,在软弱地基上的建筑其缝宽应适当增加。(3)在抗震设防烈度为7— 9度的地区内应设置防震缝,一般情况下防震缝仅在基础以上设置,但防震缝应同伸缩缝和沉降缝协调布置,做到一缝多用。防震缝的宽度,在多层砖墙房屋中按设计烈度的不同取50— 70_ ;在多层钢筋混凝土框架建筑中,建筑物高度小于或等于15m时,缝宽为70mm ;当建筑物高度超过15m时,设计烈度7度,建筑每增高4m,缝宽在70mm基础上增加20mm ;设计烈度8度,建筑每增高3m,缝宽在70mm基础上增加20mm ;设计烈度9度,建筑每增高2m,缝宽在70mm基础上增加20mm。此外,刚性防水屋面是指依靠结构构件自身的密实性或采用刚性防水材料与柔性接头材料复合作防水层来达到建筑物防水目的的一类防水屋面,主要适用于防水等级为III级的屋面防水,也可用作1、II级屋面多道防水设防中的一道防水层;不适用于受较大振动或冲击的建筑屋面。刚性防水屋面主要包括普通细石混凝土防水屋面、补偿收缩混凝土防水屋面、钢纤维混凝土防水屋面、预应力混凝土防水屋面以及块体刚性防水屋面等,其中前三者应用最为广泛。《屋面工程技术规范》(GB50345-2012)对这三者均做了详尽的规定:普通细石混凝土屋面:厚40mm,C20混凝土,加钢筋网片,密封材料嵌填;补偿收缩混凝土屋面:在混凝土中加入膨胀剂,在有约束的条件下,使产生的压应力补偿混凝土由于干缩产生的拉应力,以避免板面裂缝;钢纤维混凝土屋面:在屋面细石混凝土中掺入不定向分布的短而不连续的钢纤维,呈三维随机分布,提高混凝土的抗裂性。依靠混凝土自身的密实性或采用补偿收缩混凝土、预应力混凝土,并配合一定的构件措施,刚性防水屋面达到了防水目的。其主要的构件措施为:屋面具有一定的坡度,便于雨水及时排除;增加钢筋;设置隔离层。此外,为避免在外力作用、温湿变化、结构层变形等因素影响下产生裂缝,刚性防水屋面在设计过程中宜考虑:优先选用抗裂性能好的材料和结构形式;通过各种措施加大结构层刚度,减小防水层的温度应力,减小混凝土收缩;设置分格缝进一步保证刚性防水屋面在温度,湿度变化的条件下不致开裂。分格缝是为减小大面积防水层的总收缩值和温度应力,避免因结构层变位及温度、湿度变化引起防水层开裂导致渗漏而预留的缝隙,通常根据平屋面的形状、尺寸和结构进行布置。普通细石混凝土和补偿收缩混凝土防水层,分格缝的宽度宜为5 — 30mm。不同类型的刚性防水层分格缝间距除应满足计算需要(一般情况下不宜大于6m)外,还应在屋面结构变形敏感处、屋脊及屋面排水方向变化处、防水层与突出屋面结构的交接处、防水层与承重或非承重女儿墙或山墙的交接处等部位设置分格缝。此外,分格缝内应嵌填密封材料,以保证其防水性并适应屋面基层变形。大量工程实践经验表明:温湿变化引起的屋面表面裂缝、预留缝设置不合理、灌缝工艺控制不严、灌缝不饱满、嵌缝材料质量较差、灌嵌缝材料与刚性防水屋面材料分离导致的预留缝处防水薄弱是制约屋面防水性能的主要因素。所以,预留缝的防水能力对决定屋面防水的性能的好坏至关重要。为提高屋面预留缝处防水能力,已有相关专利技术方案公开,如申请号200910206901.5,申请日为2009年10月20日,专利技术创造名称为:屋面伸缩缝防水扣板,该申请案是由板底、板底两侧护沿及板底两侧护沿与板底形成的凹槽组成;通过搭接在屋面伸缩缝两侧预留的棱边上实现对屋面伸缩缝的扣封。该申请案一定程度上替代灌嵌缝工艺从而避免灌缝工艺控制不严、灌缝不饱满、嵌缝材料质量较差等因素对伸缩缝防水能力产生不利影响,但是,该申请案仍存在以下问题:屋面材料在受热等因素的作用下发生膨胀或收缩,扣板材料(刚性材料或柔性材料)两侧随之被拉开或被压缩,扣板受到一个应力,因为扣板的板底以及板底两侧护沿截面均为矩形,形变能力较小,在周期性应力作用下亦会产生疲劳破坏;此外,若扣板为刚性材料制成,则扣板与刚性防水屋面材料间仅进行简单扣合,可能使二者在室外环境中的变形不协调,将会导致扣板与屋面材料产生严重分离。
技术实现思路
1.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屋面预留缝处防水能力较差的不足,提供了一种零应力屋面预留缝密封防水系统。采用本技术的技术方案,预留缝防水密封机构上端圆环的设计,为屋面材料变形引起的应力提供了足够的容量,延长了预留缝防水密封机构的使用寿命,且预留缝防水密封机构是低弹模材料,能够随屋面材料进行从动伸缩变形,有效提高屋面预留缝处防水能力。2.技术方案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为:本技术的一种零应力屋面预留缝密封防水系统,包括预留缝防水密封机构、预留缝屋面嵌置槽机构和防水层上部,所述的预留缝屋面嵌置槽机构包括屋面下层,屋面下层中设置有预留缝;所述的屋面下层上表面开有嵌置槽,该嵌置槽位于预留缝两侧;所述的预留缝防水密封机构包括弹性圆环与竖直延伸段,上述的弹性圆环截面为一端开口的圆环,所述的弹性圆环的开口两端分别与两个竖直延伸段的一端相连,所述的竖直延伸段嵌置进嵌置槽,从而将预留缝防水密封机构紧固在预留缝的上方;所述的防水层上部位于屋面下层和竖直延伸段的上方。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的预留缝防水密封机构的材料是低弹模材料,该低弹模材料的弹性模量为0.1MPa?lOMPa。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的弹性圆环外直径为40?120mm ;所述的竖直延伸段长度为10?30mm ;所述的弹性圆环与竖直延伸段的厚度一致,为5?15mm ;所述的嵌置槽靠近预留缝的一面距预留缝的侧沿长度为10?30mm。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的弹性圆环的两侧设置有肋条,该肋条距预留缝防水密封机构底部20?100mm,肋条与水平线夹角为0°?90°。3.有益效果采用本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有益效果:(I)本技术的一种零应力屋面预留缝密封防水系统,预留缝防水密封机构的材料是低弹模材料,使得预留缝防水密封机构能够随屋面材料进行从动伸缩变形,实现对预留缝宽度的自适应,解决了传统屋面预留缝灌缝、嵌缝等工艺中灌缝不饱满、嵌缝材料质量较差、刚性防水屋面材料胀缩时与嵌缝材料分离等现存导致预留缝处防水薄弱的问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零应力屋面预留缝密封防水系统,包括预留缝防水密封机构、预留缝屋面嵌置槽机构和防水层上部(7),所述的预留缝屋面嵌置槽机构包括屋面下层(1),屋面下层(1)中设置有预留缝(2);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屋面下层(1)上表面开有嵌置槽(3),该嵌置槽(3)位于预留缝(2)两侧;所述的预留缝防水密封机构包括弹性圆环(4)与竖直延伸段(5),上述的弹性圆环(4)截面为一端开口的圆环,所述的弹性圆环(4)的开口两端分别与两个竖直延伸段(5)的一端相连,所述的竖直延伸段(5)嵌置进嵌置槽(3),从而将预留缝防水密封机构紧固在预留缝(2)的上方;所述的防水层上部(7)位于屋面下层(1)和竖直延伸段(5)的上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零应力屋面预留缝密封防水系统,包括预留缝防水密封机构、预留缝屋面嵌置槽机构和防水层上部(7),所述的预留缝屋面嵌置槽机构包括屋面下层(I),屋面下层(I)中设置有预留缝(2);其特征在于: 所述的屋面下层(I)上表面开有嵌置槽(3),该嵌置槽(3)位于预留缝(2)两侧;所述的预留缝防水密封机构包括弹性圆环(4)与竖直延伸段(5),上述的弹性圆环(4)截面为一端开口的圆环,所述的弹性圆环(4)的开口两端分别与两个竖直延伸段(5)的一端相连,所述的竖直延伸段(5)嵌置进嵌置槽(3),从而将预留缝防水密封机构紧固在预留缝(2)的上方;所述的防水层上部(7)位于屋面下层(I)和竖直延伸段(5)的上方。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零应力...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赵亮,陈德鹏,刘纯林,
申请(专利权)人:马鞍山市智砼建材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安徽;34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