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胸腰椎实心椎弓根钉的导向装置,包括由前至后依次连接的锥形管、圆柱形通道管和固定把手,固定把手上开有与圆柱形通道管的后端管口贯通的通孔;锥形管的截面由前至后逐渐增大;锥形管后端的管口与圆柱形通道管前端的管口对接,并形成环形连接线,沿该环形连接线开设有多条相互分隔的弧形槽;沿其中一部分弧形槽的中部向锥形管前端管口方向的锥形管管壁上贯通开设有长直槽,剩余的弧形槽的中部向锥形管前端管口方向的锥形管管壁上贯通开设有短直槽,沿锥形管前端管口向短直槽前端的方向的锥形管管壁上开设有第一直槽,第一直槽的后端与短直槽的前端相间隔并形成第一连接部。本发明专利技术能操作简单地实现实心椎弓根钉的自导向,以准确置钉。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胸腰椎实心椎弓根钉的导向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椎弓根钉的配件,具体涉及胸腰椎实心椎弓根钉的导向装置。
技术介绍
现有的经皮胸腰椎用的椎弓根钉大都是空心椎弓根钉,其需要导针引导下扩孔植入,操作复杂,导致创伤较大,还常常受外力截断或弯曲变形,最终导致置钉位置不准确。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胸腰椎实心椎弓根钉的导向装置,能操作简单地实现实心椎弓根钉的自导向,以准确置钉。本专利技术的目的采用如下技术方案实现:胸腰椎实心椎弓根钉的导向装置,包括由前至后依次连接的锥形管、圆柱形通道管和固定把手,固定把手上开有与圆柱形通道管的后端管口贯通的通孔,该通孔的内径与圆柱形通道管后端管口的内径相等;锥形管的截面由前至后逐渐增大;锥形管后端的管口与圆柱形通道管前端的管口对接,并形成环形连接线,沿该环形连接线开设有多条相互分隔的弧形槽;沿其中一部分弧形槽的中部向锥形管前端管口方向的锥形管管壁上贯通开设有长直槽,剩余的弧形槽的中部向锥形管前端管口方向的锥形管管壁上贯通开设有短直槽,沿锥形管前端管口向短直槽前端的方向的锥形管管壁上开设有第一直槽,第一直槽的后端与短直槽的前端相间隔并形成第一连接部;长直槽、短直槽和第一直槽均以锥形管的中心线轴对称设置。优选地,沿所述环形连接线向锥形管前端管口方向的锥形管管壁上还开有多个第二直槽,各第二直槽与锥形管的前端管口向间隔并形成第二连接部。优选地,所述第二直槽位于长直槽和短直槽之间。优选地,所述固定把手为一横杆,该横杆与圆柱形通道管垂直,所述通孔开设于横杆的中部。优选地,所述横杆还贯穿开设有两个螺纹孔,两螺纹孔对称设于所述通孔的两侧。优选地,所述通孔的直径为1mm~3mm。优选地,所述锥形管的锥度为5°~10°。相比现有技术,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1)本专利技术可供实心椎弓钉依次穿过通孔、圆柱形通道管后进入锥形管,在长直槽、短直槽和第一直槽将锥形管管壁的分断作用下,实心椎弓根钉将撑开锥形管,实心锥弓钉将在锥形管内自导向、准确对位;具体地,长直槽将锥形管完整断开,短直槽和第一直槽将锥形管部分断开,弧形槽用于锥形管的管壁被断开的部分被实心椎弓根钉撑起,同时在防止撕裂的基础上保持锥形管管壁的弹性,利于准确对中导向,第一连接部保持了锥形管管壁的结构强度,利于形成较有力的弹力而利于实心椎弓根钉自动准确对位导向,实现简便、准确置钉;(2)本专利技术的第二直槽位于长直槽和短直槽之间,用于均匀开设长直槽对锥形管产生的断裂撑开作用和开设短直槽、第一直槽对锥形管产生的弹性作用,同时,第二连接部又可维持锥形管管壁的结构强度,使锥形管整体各个角度的弹性强度均匀,进一步利于实心椎弓根钉在锥形管内得到更均匀的受力,利于实心椎弓根钉准确对位导向。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胸腰椎实心椎弓根钉的导向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胸腰椎实心椎弓根钉的导向装置与实心椎弓根钉导向装配的示意图。图中:1、锥形管;2、圆柱形通道管;3、固定把手;31、通孔;32、螺纹孔;4、环形连接线;5、弧形槽;6、长直槽;7、短直槽;8、第一直槽;9、第一连接部;10、实心椎弓根钉;11、第二直槽;12、第二连接部。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2所示的胸腰椎实心椎弓根钉的导向装置,包括由前至后依次连接的锥形管1、圆柱形通道管2和固定把手3,固定把手3上开有与圆柱形通道管2的后端管口贯通的通孔31,该通孔31的内径与圆柱形通道管2后端管口的内径相等;锥形管1的截面由前至后逐渐增大;锥形管1后端的管口与圆柱形通道管2前端的管口对接,并形成环形连接线4,沿该环形连接线4开设有多条相互分隔的弧形槽5;沿其中一部分弧形槽5的中部向锥形管1前端管口方向的锥形管1管壁上贯通开设有长直槽6,剩余的弧形槽5的中部向锥形管1前端管口方向的锥形管1管壁上贯通开设有短直槽7,沿锥形管1前端管口向短直槽7前端的方向的锥形管1管壁上开设有第一直槽8,第一直槽8的后端与短直槽7的前端相间隔并形成第一连接部9;长直槽6、短直槽7和第一直槽8均以锥形管1的中心线轴对称设置。本导向装置特别适用于胸腰椎实心椎弓根钉10的置钉操作,其中,锥形管1、圆柱形通道管2和固定把手3可采用医用合金或型号为317-L的医用不锈钢制成。特别地,弧形槽5和长直槽6组成呈“T”形的槽体,通孔31的直径为2mm,也可在1mm~3mm的范围内选择,以利于实心椎弓根钉10进入通孔31、圆柱形通道管2的初级导向作用。优锥形管1的锥度为8°,也可在5°~10°范围内选择,以利于保持锥形管1的夹紧力,同时又可得到良好的自导向作用。一般的为对锥形管1形成弹性的夹紧力,是直接设置贯穿锥形管1前端管口和后端管口的多个直槽,这种方式在实心椎弓根钉10撑开锥形管1后,锥形管1强度不足,难以形成足够的夹紧力来保持实心椎弓根钉10的准确对中导向,而且多次的撑开还易损坏被断裂的锥形管1管壁,而本导向装置的锥形管1区别于现有的这种结构。如图2所示,当实心椎弓根钉10以该导向装置作为导向做置钉操作时,手持或外部机械手夹持住固定把手3,实心椎弓根钉10的钉头依次通过通孔31和圆柱形通道管2进入锥形管1,在长直槽6的作用下,实心椎弓根钉10沿长直槽6撑裂整个锥形管1的管壁,同时,在弧形槽5的作用下,可防止锥形管1管壁沿环形连接线4撕裂,同时保持锥形管1管壁的弹性;短直槽7和第一直槽8此时将起对锥形管1管壁的内部分裂作用,使锥形管1管壁更富弹性,以便夹紧实心椎弓根钉10,同时第一连接部9起到对锥形管1管壁的连接作用,可保持结构强度,保证实心椎弓根钉10得到足够夹紧力。沿环形连接线4向锥形管1前端管口方向的锥形管1管壁上还开有多个第二直槽11,各第二直槽11与锥形管1的前端管口向间隔并形成第二连接部12。第二直槽11用于均匀开设长直槽6对锥形管1产生的断裂撑开作用和开设短直槽7、第一直槽8对锥形管1产生的弹性作用,同时,第二连接部12又可维持锥形管1管壁的结构强度,使锥形管1整体各个角度的弹性强度均匀,进一步利于实心椎弓根钉10在锥形管1内得到更均匀的受力为进一步均匀锥形管1对实心椎弓根钉10的夹紧力,第二直槽11位于长直槽6和短直槽7之间。为便于本导向装置被外部机械手夹持或手持,固定把手3为一横杆,该横杆与圆柱形通道管2垂直,通孔31开设于横杆的中部。而特别为了适应外部机械手夹持本导向装置,使夹持作用稳固,横杆还贯穿开设有两个螺纹孔32,两螺纹孔32对称设于通孔31的两侧,两螺纹孔32可与外部机械手的螺钉螺接,实现可拆卸的稳固连接。上述实施方式仅为本专利技术的优选实施方式,不能以此来限定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专利技术的基础上所做的任何非实质性的变化及替换均属于本专利技术所要求保护的范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胸腰椎实心椎弓根钉的导向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由前至后依次连接的锥形管、圆柱形通道管和固定把手,固定把手上开有与圆柱形通道管的后端管口贯通的通孔,该通孔的内径与圆柱形通道管后端管口的内径相等;锥形管的截面由前至后逐渐增大;锥形管后端的管口与圆柱形通道管前端的管口对接,并形成环形连接线,沿该环形连接线开设有多条相互分隔的弧形槽;沿其中一部分弧形槽的中部向锥形管前端管口方向的锥形管管壁上贯通开设有长直槽,剩余的弧形槽的中部向锥形管前端管口方向的锥形管管壁上贯通开设有短直槽,沿锥形管前端管口向短直槽前端的方向的锥形管管壁上开设有第一直槽,第一直槽的后端与短直槽的前端相间隔并形成第一连接部;长直槽、短直槽和第一直槽均以锥形管的中心线轴对称设置。
【技术特征摘要】
1.胸腰椎实心椎弓根钉的导向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由前至后依次连接的锥形管、圆柱形通道管和固定把手,固定把手上开有与圆柱形通道管的后端管口贯通的通孔,该通孔的内径与圆柱形通道管后端管口的内径相等;锥形管的截面由前至后逐渐增大;锥形管后端的管口与圆柱形通道管前端的管口对接,并形成环形连接线,沿该环形连接线开设有多条相互分隔的弧形槽;沿其中一部分弧形槽的中部向锥形管前端管口方向的锥形管管壁上贯通开设有长直槽,剩余的弧形槽的中部向锥形管前端管口方向的锥形管管壁上贯通开设有短直槽,沿锥形管前端管口向短直槽前端的方向的锥形管管壁上开设有第一直槽,第一直槽的后端与短直槽的前端相间隔并形成第一连接部;长直槽、短直槽和第一直槽均以锥形管的中心线轴对称设置。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胸腰椎实心椎弓根钉的导向装置,其特征在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何二兴,尹知训,崔基浩,
申请(专利权)人: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