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深水油气水混输管道循环输送系统。所述循环输送系统包括一双回路深水油气水混输管道;深水水下管汇与所述双回路深水油气水混输管道相连通;所述双回路深水油气水混输管道的2个入口分别与浅水平台上的接收/分离系统,且所述2个入口还分别通过一条干气引线与一条支线相连通,所述支线与设置于浅水平台上的干气压缩机后的后冷却器的出口相连通;所述双回路深水油气水混输管道上设有隔断阀。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深水油气水混输管道循环输送系统,可有效确保深水气田开发中油气水混输管道的稳定输送,避免建设深水浮式平台或水下分离增压系统,大幅度降低深水投资,提高气田采收率及经济效益。(*该技术在2024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深水油气水混输管道循环输送系统
本技术涉及一种深水油气水混输管道循环输送系统。
技术介绍
在深海油气资源开发中,由于深水浮式平台投资大或不能直接回接上岸,常采用水下生产系统+深水双回路油气水混输海底管道+大型浅水集输处理平台+浅水海底管道+陆上终端的工程模式,将浅水平台初步处理后的油气水通过长距离海底油气混输管道输送至陆上终端做进一步处理,而这种工程模式的关键技术之一是通过特殊的工艺流程设计保障整个生产期内深水油气水混输海底管道的正常输送。因位于深水的水下生产系统和位于浅水的集输平台高差常常达到1000米以上,当开发初期产量较低或开发后期天然气产量大幅度降低而无法维持深水海管较高的气体流速及携液能力时,深水水下生产系统所产的油气水就不能依靠井口压力输送到浅水集输平台,从而无法维持深水气田的正常生产。因此,利用浅水集输平台上的工艺设施,设计一种降低深水油气水混输海底管道滞液量、维持海管正常输送的工艺流程是非常必要的。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深水油气水混输管道循环输送系统,本技术可解决水深在1000?1500米、回接距离达75km的深水油气水混输管道所存在的滞液量大、清管段塞大等问题,本技术建立在气田生产及工程系统设计的基础上,成本低廉、技术可行、便于深水大型油气资源开发项目应用。本技术所提供的深水油气水混输管道循环输送系统,它包括一条双回路深水油气水混输管道;深水水下管汇与所述双回路深水油气水混输管道相连通;所述双回路深水油气水混输管道的2个入口分别与浅水平台上的接收/分离系统,且所述2个入口还分别通过一条干气引线与一条支线相连通,所述支线与设置于浅水平台上的干气压缩机后的后冷却器的出口相连通;所述双回路深水油气水混输管道上设有隔断阀。上述的深水油气水混输管道循环输送系统中,所述双回路深水油气水混输管道为一 U形管道,所述U形管道适用于气田开发初期市场所需天然气量较低或开发后期天然气产量大幅度降低的输送工况,根据气田产量或按清管计划进行海底管道气液平衡动态模拟,根据模拟结果提出保障管道输送的最小需要循环输气量或降低管道清管段塞的循环输气量,以增大管内气体流速、增强气体携液能力、降低管内滞液量及清管段塞量。上述的深水油气水混输管道循环输送系统中,所述支线上设有隔断阀,根据操作需要控制所述隔断阀的开/关状态。上述的深水油气水混输管道循环输送系统中,所述后冷却器与所述支线的连接管线上设有压力控制阀和流量计,以控制干气回输至所述双回路深水油气水混输管道中的气量。上述的深水油气水混输管道循环输送系统中,所述后冷却器的出口通过一干气引线与干气陆上处理终端相连通,该相连通的管路上设有隔断阀。本技术深水油气水混输管道循环输送系统减小深水海管滞液量的运行程序如下:深水海管登浅水平台的压力为7500kPaA时,若单条深水海管的输气量低于852X 104Sm3/d,停输其中一深水条海管,由干气压缩机出口来的142X 104?568X IO4Sm3/d循环干气(压力为9400?10300kPaA)由反向进入停输的深水海管,到达水下管汇后和生产井液一起通过另一条在生产的深水海管输送回浅水集输平台;当深水海管登浅水平台压力降至2500kPaA时,若单条深水海管的输气量低于284X IO4SmVd时,循环干气量为142X IO4?284X IO4Sm3M (压力为6900?7400kPaA),按同样的流程进入深水海管运行。本技术具有以下优点:1、本技术深水油气水混输管道循环输送系统,可有效确保深水气田开发中油气水混输管道的稳定输送,避免建设深水浮式平台或水下分离增压系统,大幅度降低深水投资,提高气田采收率及经济效益;2、本技术适用于水下生产系统+深水双回路油气水混输海底管道+大型浅水集输处理平台+长距离油气混输管道+陆上天然气处理终端的气田开发模式,在减小深水海管滞液量、维持低产气量年份的深水气田正常生产的同时,可有效降低深水海管清管的段塞量、降低浅水集输平台段塞流捕集器的投资,减少清管段塞对浅水集输平台工艺系统操作的冲击,同时确保了深水气井在压力、产量下降情况下有效延长气田的生产年限;3、在不增加设备的情况下,借助浅水集输平台现有设备柄适当进行改造,便可保证深水油气水混输海管在低气量工况下的稳定运行,同时也解决了深水油气水混输管道清管段塞大的问题,成本低廉;4、本技术在根据管道直径、长度及输送气油比、气水比等条件进行工艺动态模拟计算后,可推广应用于水深更深、距离更远的深水油气水混输管道,应用前景广阔。【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深水油气水混输管道循环输送系统的示意图,图中各标记如下:I双回路深水油气水混输管道、2,6,10隔断阀、3支线、4干气压缩机、5后冷却器、7压力控制阀、8流量计、9干气引线。【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做进一步说明,但本技术并不局限于以下实施例。如图1所示,本技术深水油气水混输管道循环输送系统包括一条U形的双回路深水油气水混输管道1,在该双回路深水油气水混输管道I上设有隔断阀2,且深水水下管汇与该双回路深水油气水混输管道I相连通。双回路深水油气水混输管道I的2个入口分别与浅水平台上的接收/分离系统相连通,且双回路深水油气水混输管道I的2个入口还分别通过干气引线9与支线3相连通,该支线3与浅水平台上的设置干气压缩机4后的后冷却器5的出口相连通,从而实现了浅水平台上的干气压缩机、两条深水油气水混输管道和深水水下管汇的可循环连接。本技术深水油气水混输管道循环输送系统中,每条干气引线9上均设有隔断阀6,根据操作需要控制所述隔断阀的开/关状态。同时,在后冷却器5与支线3的连接管线上设有压力控制阀7和流量计8,以控制干气回输至双回路深水油气水混输管道I中的气量。后冷却器5的出口通过一干线与干气陆上处理终端相连通,该相连通的管路上也设有隔断阀10。本技术深水油气水混输管道循环输送系统减小深水海管滞液量的运行程序如下:当深水海管登浅水平台压力为7500kPaA时,若单条深水海管的输气量低于852X 104Sm3/d,停输其中一条深水海管,由干气压缩机出口来的142X 104?568X IO4Sm3/d循环干气进入停输的深水海管反向输送,到达深水管汇后和生产井所产的油气水一起通过另一条正常生产的深水海管输送回浅水集输平台,循环气进入海管的压力为9400?10300kPaA ;当深水海管登浅水平台压力降至2500kPaA时,若单条深水海管的输气量低于284 X IO4SmVd,循环干气量为142 X IO4?284 X IO4SmVd,循环气进入海管的压力为6900?7400kPaA,运行程序与上相同。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深水油气水混输管道循环输送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循环输送系统包括一双回路深水油气水混输管道;深水水下管汇与所述双回路深水油气水混输管道相连通;所述双回路深水油气水混输管道的2个入口分别与浅水平台上的接收/分离系统,且所述2个入口还分别通过一条干气引线与一条支线相连通,所述支线与设置于浅水平台上的干气压缩机后的后冷却器的出口相连通;所述双回路深水油气水混输管道上设有隔断阀。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深水油气水混输管道循环输送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循环输送系统包括一双回路深水油气水混输管道; 深水水下管汇与所述双回路深水油气水混输管道相连通; 所述双回路深水油气水混输管道的2个入口分别与浅水平台上的接收/分离系统,且所述2个入口还分别通过一条干气引线与一条支线相连通,所述支线与设置于浅水平台上的干气压缩机后的后冷却器的出...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周晓红,郝蕴,陈宏举,衣华磊,孙旭,王军,夏志,安维峥,高国强,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中海油研究总院,中海石油深海开发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