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设置有耳板的结构,包括本体和耳片,其特征在于,所述耳片通过增强纤维线、增强纤维带、复合材料线或复合材料带固定在所述本体上。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中的设置有耳板的结构,提供了一种更为可靠的耳板连接方法,该方法和传统连接方法相比,具有更高的安全系数,对复合材料的耳板的连接更为如此,同时该连接方法可根据需要在圆形金属杆或金属筒任何位置布置耳板,在机加难度大的位置采用该方法来布置耳板更具有优势。相对于使用紧固件的连接方式,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中的耳板与本体的连接强度可增加50%,延长了设置耳板的结构的使用寿命。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中,耳板可以任意角度地设置在本体上,其安装角度不会受机加工的限制。(*该技术在2024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设置有耳板的结构
本技术涉及一种设置有耳板的结构。
技术介绍
传统结构的连接方法主要有胶结和螺栓机械接头连接,当任何两个构件进行装配时,装配接头便是主要的应力集中源。对于胶结连接方法,应力集中是在胶结面边缘产生的;对于机械连接方法,应力集中是由于孔的存在使结构截面积减少和孔自身受载造成的。其实接头是产品结构中最常见的破坏源,对复合材料而言尤其如此,由于复合材料纤维沿轴向有很高的强度比,脆性也较大,无论是胶结还是机械接头连接,其存在的问题都比金属严重的多。耳板是常用的机械结构连接部件。耳板通常具有接触面积小,因此无论是胶接还是机械连接,均存在连接强度低的缺点,限制了其使用范围,降低了其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连接强度高的设置有耳板的结构。为实现以上目的,本技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设置有耳板的结构,包括本体和耳片,其特征在于,所述耳片通过增强纤维线、增强纤维带、复合材料线或复合材料带固定在所述本体上。优选地是,所述本体的外表面为圆周面;所述耳片包括底板和耳板;所述底板具有与所述本体的外表面相适应的接触面;所述接触面与所述本体的外表面相贴合;所述增强纤维线、增强纤维带、复合材料线或复合材料带将所述底板固定在所述本体上。优选地是,所述增强纤维线、增强纤维带、复合材料线或复合材料带沿所述本体的轴向分布多道;所述多道增强纤维线、增强纤维带、复合材料线或复合材料带沿所述本体的轴向间隔分布或依次接触地分布。优选地是,所述本体外表面设置有第一容置槽;所述第一容置槽沿所述本体的圆周方向设置,并沿所述本体轴向螺旋设置;所述底板设置有第二容置槽;所述第一容置槽与所述第二容置槽沿圆周方向成连续地设置;所述增强纤维线、增强纤维带、复合材料线或复合材料带缠绕于所述第一容置槽及所述第二容置槽内。优选地是,所述多道增强纤维带、纤维增强塑料带沿所述本体的轴向分布、依次部分覆盖层叠地设置。优选地是,所述增强纤维线、增强纤维带、复合材料线或复合材料带沿所述本体轴向覆盖所述底板全部地设置。优选地是,所述本体的外表面设置第一波形段;所述底板的接触面设置有第二波形段;所述第一波形段与所述第二波形段相契合。优选地是,所述增强纤维线、增强纤维带、复合材料线或复合材料带先缠绕后、再经加热固化成型地设置于所述本体上。优选地是,所述本体为圆柱、圆杆或圆筒。优选地是,所述耳片设置有通孔,所述通孔内设置有衬套。优选地是,所述复合材料线为纤维增强塑料线、纤维增强树脂线;所述复合材料带为纤维增强树脂带或纤维增强塑料带。优选地是,所述增强纤维线、增强纤维带、复合材料线或复合材料带通过粘性树脂粘附于所述本体外表面。本技术所述的纤维增强树脂,是在树脂中添加增强纤维而得。所用的树脂包括但不限于热塑性环氧树脂和热固性环氧树脂。既可以使用环氧树脂,也可以使用不饱和聚酯树脂,及其他可用的树脂。本专利技术所述的纤维增强塑料,为在纤维增强树脂添加相应的添加剂而成。其增强纤维包括但不限于玻璃纤维、碳纤维、硼纤维、晶须、石棉纤维、金属纤维、芳纶纤维、奥纶纤维、聚酯纤维、尼龙纤维、维尼纶纤维、聚丙烯纤维、聚酰亚胺纤维、棉纤维、剑麻等。本技术中的设置有耳板的结构,提供了一种更为可靠的耳板连接方法,该方法和传统连接方法相比,具有更高的安全系数,对复合材料的耳板的连接更为如此,同时该连接方法可根据需要在圆形金属杆或金属筒任何位置布置耳板,在机加难度大的位置采用该方法来布置耳板更具有优势。相对于使用紧固件的连接方式,本技术中的耳板与本体的连接强度可增加50%,延长了设置耳板的结构的使用寿命。本技术中,耳板可以任意角度地设置在本体上,其安装角度不会受机加工的限制。【附图说明】图1为实施例1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的A-A剖视图。[0021 ] 图3为图1的B-B剖视图。图4为实施例2的A-A剖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进行详细的描述:实施例1如图1至图3所示,设置有耳板的圆杆,包括圆杆本体I和耳板2。圆杆本体I外表面为圆周面。圆杆本体I的外表面11安装有耳板2。耳板2的数目既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多个。在如图所示的示例中,耳板2仅设置一个。圆杆本体I的外表面11为圆周面。耳板2包括底板21和耳片23。底板21具有与圆杆本体I的外表面11相适应的接触面23,及与接触面23相对的承载面24。接触面23为弧形面,以与外表面11的圆周面相契合,能够在圆周方向与圆柱本体I的外表面11紧密地贴合。所述耳片22自所述承载面24起延伸,并突出于底板21。底板21与耳片22为一体成型地形成耳板2。耳片22设置有通孔25。通孔23贯穿耳片22。本技术的优选示例中,通孔23的轴线与圆杆本体I的轴线垂直。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中,所述圆柱本体I既可以是金属圆柱,也可以是复合材料制成;所述耳板2既可以是金属耳板,也可以是复合材料,如复合塑料、复合纤维、复合金属材料或纤维与金属复合材料制成。根据本技术的一个优选示例中,圆柱本体I为金属圆柱,耳板2为复合材料制成。纤维增强塑料线5缠绕在圆柱本体I的外表面11上,并缠绕所述底板21,将底板21与圆柱本体I紧密连接。纤维增强塑料线5沿圆柱本体I的轴向缠绕有多道。借助于纤维增强塑料线5,耳板2的底板21被栓在圆柱本体I的外表面11上。多道纤维增强塑料线5沿圆柱本体I的轴向排列,各道纤维增强塑料线之间既可以轴向间隔排列,也可以紧密接触地依次排列。纤维增强塑料线5既可以依次平行地排列,也可以相互交叉地缠绕。在图1至图3所示的示例中,纤维增强塑料线5以相互平行的方式,间隔缠绕在圆柱本体I和底板21上。所述纤维增强塑料线5为在塑料中添加增强纤维而成。所述纤维增强塑料线5先缠绕后,再经加热固化成型。根据本技术的一个优选实例,耳板2的接触面23与圆柱本体I的外表面11之间还设置有胶粘剂。胶粘剂将底板21粘接在圆柱本体I的外表面11上。根据本技术的一个优选实例,通孔25内设置有衬套4。衬套4设置于通孔25的内壁上。实施例2如图4所示,本实施例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在圆柱本体I的外表面11上设置第一波形段12。在底板21的接触面23上设置第二波形段27。第一波形段12与第二波形段27形状相契合。其余结构与实施例1相同。上述实施例使用的纤维增强树脂线5,可以采用增强纤维线代替。为增强固定效果,可将增强纤维线表面涂覆粘性树脂。粘性树脂有助于将增强纤维线粘附在本体表面。前述的增强纤维、纤维增强树脂及纤维增强塑料既可以制成线的形式,也可以制成带的形式用于本专利技术。本专利技术对于外表面为圆柱状的圆杆、圆筒的本体上设置耳板时,作用尤其明显。而且,对于直径较小的金属圆杆、金属圆筒等不易机加工的金属本体,效果尤佳。本技术中的设置有耳板的结构,提供了一种更为可靠的耳板连接方法,该方法和传统连接方法相比,具有更高的安全系数,对复合材料的耳板的连接更为如此,同时该连接方法可根据需要在圆形金属杆或金属筒任何位置布置耳板,在机加难度大的位置采用该方法来布置耳板更具有优势。相对于使用紧固件的连接方式,本技术中的耳板与本体的连接强度可增加50%,延长了设置耳板的结构的使用寿命。本技术中,耳板可以任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设置有耳板的结构,包括本体和耳片,其特征在于,所述耳片通过增强纤维线、增强纤维带、复合材料线或复合材料带固定在所述本体上。
【技术特征摘要】
1.设置有耳板的结构,包括本体和耳片,其特征在于,所述耳片通过增强纤维线、增强纤维带、复合材料线或复合材料带固定在所述本体上。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设置有耳板的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本体的外表面为圆周面;所述耳片包括底板和耳板;所述底板具有与所述本体的外表面相适应的接触面;所述接触面与所述本体的外表面相贴合;所述增强纤维线、增强纤维带、复合材料线或复合材料带将所述底板固定在所述本体上。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设置有耳板的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增强纤维线、增强纤维带、复合材料线或复合材料带沿所述本体的轴向分布多道;所述多道增强纤维线、增强纤维带、复合材料线或复合材料带沿所述本体的轴向间隔分布或依次接触地分布。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设置有耳板的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本体外表面设置有第一容置槽;所述第一容置槽沿所述本体的圆周方向设置,并沿所述本体轴向螺旋设置;所述底板设置有第二容置槽;所述第一容置槽与所述第二容置槽沿圆周方向成连续地设置;所述增强纤维线、增强纤维带、复合材料线或复合材料带缠绕于所述第一容置槽及所述第二容置槽内。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设置有耳板的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多道增强纤维带、纤维增强塑料带沿所述本体的轴向分布、依...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赖毓康,徐磊,俞仁华,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云逸民用航空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上海;3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