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梁耀榕专利>正文

发电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0318181 阅读:136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8-13 19:11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发电装置,包括水容器、导流池、第一稳压池和第二稳压池,水容器、导流池和第一稳压池依次连通,第一稳压池与第二稳压池之间设有第一发电区,第二稳压池的下方设有第二发电区,第一稳压池与第一发电区之间、第一发电区与第二稳压池之间、第二稳压池与第二发电区之间都有高度差,使得水容器、导流池、第一稳压池和第二稳压池形成一个连通器,水流经过过第一发电区和第二发电区时将水能转换成电能。本发明专利技术中第一稳压池和第二稳压池之间的高度差形成了第一阶梯次水头和第二阶梯次水头,可以使水不止一次作用发电区并转换成电能输出,解决了现有的发电系统中水能利用率低的问题,极大地节省了水资源。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发电装置
[0001 ] 本专利技术涉及利用水能进行发电的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发电装置。
技术介绍
水能是一种蕴藏量巨大大,分布广泛,对环境无污染的优质可再生能源,有重要的开发应用价值。目前,水能开发有三种基本方式,即坝式、引水式和混合式,这三种传统的水能开发方式的水一般单次作用于水轮机做功并通过发电机转换成电能输出,水能的有效利用率低,这样极大地浪费了水资源。坝式发电中,也有少数发电站将沿着地势建站多级的坝,形成阶梯式水力发电。但是,这种发电方式存在以下缺陷:(I)只适用于地势较高的地方;(2)需要建多级水坝,成本高;(3)在地势平坦的地方使用这种发电方式时,前面的几级水坝承受的水的压强大,尤其是第一级的水坝,因此,建造这种水坝的技术难度高成本大使用寿命短;(4)由于这种发电方式仍然是让水一次性从高处往低处直冲而下,并没有从根本上提高水能转换成电能的利用率。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发电装置,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中的至少一个。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发电装置,包括水容器、导流池、第一稳压池和第二稳压池,其中,水容器、导流池和第一稳压池依次连通,水容器、导流池和第一稳压池位于同一水平高度上,第一稳压池与第二稳压池之间设有第一发电区,第二稳压池的下方设有第二发电区,第一稳压池与第一发电区之间、第一发电区与第二稳压池之间、第二稳压池与第二发电区之间都有高度差,第一稳压池与第一发电区通过第一” Z”字型管道连通,第一发电区与第二稳压池通过第一“Z”字型尾水管连通,第二稳压池与第二发电区之间通过第二“Z”字型管道连通,使得水容器、导流池、第一稳压池和第二稳压池形成一个连通器;第一发电区设有第一水轮机和第一发电机,第一水轮机由流经第一发电区的水推动旋转以驱动第一发电机进行发电;第二发电区设有第二水轮机和第二发电机,第二水轮机由流经第二发电区的水推动旋转以驱动第二发电机进行发电。本专利技术中的水容器、导流池和第一稳压池相互连通,而第一稳压池与第一发电区之间、第一发电区与第二稳压池之间都是通过“Z”字型管道(或尾水管)连通,使得本专利技术的发电装置中从水容器至第二稳压池形成一个大的连通器,而水容器与导流池之间、导流池与第一稳压池之间、第一稳压池与第二稳压池之间又形成了三个小的连通器,对发电装置所需的水的流动起到了较好的缓冲作用,使得大部分水都能作用在水轮机上,充分将水能转换成电能,有效提高了水能转成电能的利用率。第一稳压池与第一发电区之间、第二稳压池与第二发电区之间都存在高度差,因此,形成了第一阶梯次水头(水头:是指上游蓄水的水平面至水轮机入口的垂直高度)和第二阶梯次水头,可以使水第一次作用于第一发电区中的第一水轮机做功并通过第一发电机转换成电能输出,第二次作用于第二发电区中的第二水轮机做功并通过第二发电机转换成电能输出,实现了持续性发电,极大地节省了水资源。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还可以包括第三稳压池,第三稳压池下方设有第三发电区,第二发电区与第三稳压池之间、第三稳压池与第三发电区之间都有高度差,第二发电区与第三稳压池通过第二 “Z”字型尾水管连通,第三稳压池与第三发电区通过第三“Z”字型管道连通,使得水容器、导流池、第一稳压池、第二稳压池和第三稳压池形成一个连通器;第三发电区设有第三水轮机和第三发电机,第三水轮机由流经第三发电区的水推动旋转以驱动第三发电机进行发电。由此,第三稳压池与第三发电区之间存在的高度差,形成第三阶梯次水头,第三次作用于第三发电区中的第三水轮机做功并通过第三发电机转换成电能输出,提高了水能的利用率。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还可以包括第四稳压池,第四稳压池下方设有第四发电区,第三发电区与第四稳压池之间、第四稳压池与第四发电区之间都有高度差,第三发电区与第四稳压池通过第二 “Z”字型尾水管连通,第四稳压池与第四发电区通过第四“Z”字型管道连通,使得水容器、导流池、第一稳压池、第二稳压池、第三稳压池和第四稳压池形成一个连通器;第四发电区设有第四水轮机和第四发电机,第四水轮机由流经第四发电区的水推动旋转以驱动第四发电机进行发电。由此,第四稳压池与第四发电区之间存在的高度差,形成第四阶梯次水头,第四次作用于第四发电区中的第四水轮机做功并通过第四发电机转换成电能输出,更能提高了水能的利用率。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还可以包括第五稳压池,第五稳压池下方设有第五发电区,第四发电区与第五稳压池之间、第五稳压池与第五发电区之间都有高度差,第四发电区与第五稳压池通过第四“Z”字型尾水管连通,第五稳压池与第五发电区第五通过“Z”字型管道连通,使得水容器、导流池、第一稳压池、第二稳压池、第三稳压池、第四稳压池和第五稳压池形成一个连通器;第五发电区设有第五水轮机和第五发电机,第五水轮机由流经第四发电区的水推动旋转以驱动第五发电机进行发电。由此,第五稳压池与第五发电区之间存在的高度差,形成第五阶梯次水头,第五次作用于第五发电区中的第五水轮机做功并通过第五发电机转换成电能输出。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还可以包括导流管,水容器通过导流管与导流池连通。由此,水通过导流管从水容器进入导流池中。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Z”字型管道可以设有第一阀门和第一流量表,第二“Z”字型管道可以设有第二阀门和第二流量表,第三“Z”字型管道可以设有第三阀门和第三流量表,所述第四“Z”字型管道可以设有第四阀门和第四流量表,所述第五“Z”字型管道可以设有第五阀门和第五流量表,导流管设有第六流量表。由此,可以根据流量表的读数来调节阀门的开启度,进而可以控制水流经“Z”字型管道的截面流量。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阀门、第二阀门、第三阀门、第四阀门和第五阀门可以是自动阀门。第一阀门中设有控制阀门开启度的第一控制器,第一控制器与第一流量表、第六流量表相连接并接收第一流量表、第六流量表测得的流量数,并将第一流量表的测得的流量数与第六流量表的测得的流量数进行比较,第一控制器根据比较的结果来调节第一阀门的开启度。第二阀门中设有控制阀门开启度的第二控制器,第二控制器与第二流量表、第六流量表相连接并接收第二流量表、第六流量表测得的流量数,并将第二流量表的测得的流量数与第六流量表的测得的流量数进行比较,第二控制器根据比较的结果来调节第二阀门的开启度。第三阀门中设有控制阀门开启度的第三控制器,第三控制器与第三流量表、第六流量表相连接并接收第三流量表、第六流量表测得的流量数,并将第三流量表的测得的流量数与第六流量表的测得的流量数进行比较,第三控制器根据比较的结果来调节第三阀门的开启度。第四阀门中设有控制阀门开启度的第四控制器,第四控制器与第四流量表、第六流量表相连接并接收第四流量表、第六流量表测得的流量数,并将第四流量表的测得的流量数与第六流量表的测得的流量数进行比较,第四控制器根据比较的结果来调节第四阀门的开启度。第五阀门中设有控制阀门开启度的第五控制器,第五控制器与第五流量表、第六流量表相连接并接收第五流量表、第六流量表测得的流量数,并将第五流量表的测得的流量数与第六流量表的测得的流量数进行比较,第五控制器根据比较的结果来调节第五阀门的开启度。由此,控制器主要是调节阀门的开启度使第六流量表和其他流量表显示流量值相等,控制稳压池的水进入流量和水输出流量相互平衡,可以使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发电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水容器(1)、导流池(2)、第一稳压池(3)和第二稳压池(4),其中,所述水容器(1)、导流池(2)和第一稳压池(3)依次连通,所述水容器(1)、导流池(2)和第一稳压池(3)位于同一水平高度上,所述第一稳压池(3)与第二稳压池(4)之间设有第一发电区,所述第二稳压池(4)的下方设有第二发电区,所述第一稳压池(3)与第一发电区之间、第一发电区与第二稳压池(4)之间、第二稳压池(4)与第二发电区之间都有高度差,所述第一稳压池(3)与第一发电区通过第一“Z”字型管道连通,第一发电区与第二稳压池(4)之间通过第一“Z”字型尾水管连通,第二稳压池(4)与第二发电区通过第二“Z”字型管道连通,使得水容器(1)、导流池(2)、第一稳压池(3)和第二稳压池(4)形成一个连通器;所述第一发电区设有第一水轮机(31)和第一发电机(32),所述第一水轮机(31)由流经第一发电区的水推动旋转以驱动第一发电机(32)进行发电,所述第二发电区设有第二水轮机(41)和第二发电机(42),所述第二水轮机(41)由流经第二发电区的水推动旋转以驱动第二发电机(42)进行发电。

【技术特征摘要】
1.发电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水容器(I)、导流池(2)、第一稳压池(3)和第二稳压池(4),其中, 所述水容器(I)、导流池(2)和第一稳压池(3)依次连通,所述水容器(I)、导流池(2)和第一稳压池(3)位于同一水平高度上, 所述第一稳压池⑶与第二稳压池⑷之间设有第一发电区,所述第二稳压池⑷的下方设有第二发电区,所述第一稳压池(3)与第一发电区之间、第一发电区与第二稳压池(4)之间、第二稳压池(4)与第二发电区之间都有高度差,所述第一稳压池(3)与第一发电区通过第一 “Z”字型管道连通,第一发电区与第二稳压池(4)之间通过第一 “Z”字型尾水管连通,第二稳压池(4)与第二发电区通过第二“Z”字型管道连通,使得水容器(I)、导流池(2)、第一稳压池(3)和第二稳压池⑷形成一个连通器; 所述第一发电区设有第一水轮机(31)和第一发电机(32),所述第一水轮机(31)由流经第一发电区的水推动旋转以驱动第一发电机(32)进行发电, 所述第二发电区设有第二水轮机(41)和第二发电机(42),所述第二水轮机(41)由流经第二发电区的水推动旋转以驱动第二发电机(42)进行发电。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电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三稳压池(5),所述第三稳压池(5)下方设有第三发电区,所述第二发电区与第三稳压池(5)之间、第三稳压池(5)与第三发电区之间都有高度差,所述第二发电区与第三稳压池(5)通过第二 “Z”字型尾水管连通,第三稳压池(5)与第三发电区通过第三“Z”字型管道连通,使得水容器(I)、导流池(2)、第一稳压池(3)、第 二稳压池(4)和第三稳压池(5)形成一个连通器; 所述第三发电区设有第三水轮机(51)和第三发电机(52),所述第三水轮机(51)由流经第三发电区的水推动旋转以驱动第三发电机(52)进行发电。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发电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四稳压池(6),所述第四稳压池(6)下方设有第四发电区,所述第三发电区与第四稳压池(6)之间、第四稳压池(6)与第四发电区之间都有高度差,所述第三发电区与第四稳压池(6)通过第三“Z”字型尾水管连通,第四稳压池(6)与第四发电区通过第四“Z”字型管道连通,使得水容器(I)、导流池(2)、第一稳压池(3)、第二稳压池(4)、第三稳压池(5)和第四稳压池(6)形成一个连通器; 所述第四发电区设有第四水轮机(61)和第四发电机(62),所述第四水轮机(61)由流经第四发电区的水推动旋转以驱动第四发电机(62)进行发电。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发电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五稳压池(7),所述第五稳压池(7)下方设有第五发电区,所述第四发电区与第五稳压池(7)之间、第五稳压池(7)与第五发电区之间都有高度差,所述第四发电区与第五稳压池(7)通过第四“Z”字型尾水管连通,第五稳压池(7)与第五发电区通过第五“Z”字型管道连通,使得水容器(I)、导流池(2)、第一稳压池(3)、第二稳压池(4)、第三稳压池(5)、第四稳压池(6)和第五稳压池(7)形成一个连通器; 所述第五发电区设有第五水轮机(71)和第五发电机(72),所述第五水轮机(71)由流经第五发电区的水推动旋转以驱动第五发电机(72)进行发电。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发电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导流管(11),所述水容器(I)...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梁耀榕
申请(专利权)人:梁耀榕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