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大球盖菇的大田栽培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10268864 阅读:181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7-30 18:45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高效的大球盖菇的大田栽培方法,包括栽培种的制作,大田的选择及预处理,作垄,接种,稻壳、土壤及稻草的覆盖,发菌管理及出菇管理。本发明专利技术成活率高,出菇率高,出菇均匀,产量稳定,产品品质较好,且生产成本低,实施方便,可以在农村大量推广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高效的大球盖菇的大田栽培方法,包括栽培种的制作,大田的选择及预处理,作垄,接种,稻壳、土壤及稻草的覆盖,发菌管理及出菇管理。本专利技术成活率高,出菇率高,出菇均匀,产量稳定,产品品质较好,且生产成本低,实施方便,可以在农村大量推广使用。【专利说明】一种大球盖薛的大田栽培方法
本专利技术属于真菌栽培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高效的大球盖菇的大田栽培方法。
技术介绍
大球盖燕(StrophariarugosoannulataFarlow ex Murri11)隶属担子菌门(Basidomycota),层菌纲(Hymenomycetes),伞菌目(Agaricales),球盖燕科(Strophariaceae),球盖燕属(Stropharia)。又名皱环球盖燕、皱球盖燕、酒盖球盖燕、花园巨人、勃艮第蘑菇、哥斯拉蘑菇、以及球盖菇王等,是国际菇类交易市场上的十大菇类之一,广泛地分布于欧洲和北美洲,我国西南及东北等地也有分布。其体色艳丽、腿粗盖肥、肉质细腻脆嫩、爽滑可口、营养丰富,是一类深受喜爱的菌类。我国于20世纪90年代开始引种栽培,现福建、广西、河北、四川、浙江等地区有大量栽培。近年的栽培情况表明,大球盖菇抗抗逆性强,有较强的抗杂菌能力,栽培技术要求简单粗放,栽培原料的来源也比较丰富。但正是由于大球盖菇栽培条件要求不高,菇农栽培过程中过于简单和粗放,导致大球盖菇整体出菇不均匀,总产量不高,品质较差。现有的大球盖菇专利技术中涉及的栽培管理并不多见。如:CN101595808A、CN101595809A, CN1875682A。CN101595808A公开了一种大球盖菇栽培种的大田培养方法,在室外环境中直接向大田内置入培养料,最终由菌原种发育生成菌丝得到栽培种;此法虽然操作方便,但只是栽培种的培养,并未涉及栽培种制成后的栽培过程。CN101595809A公开了一种大球盖菇的大田高产栽培方法,但该法要求的栽培料配方复杂且麻烦,制作过程劳动强度也较大,不太适合于“懒庄稼”模式。CN1875682A对于大球盖燕的栽培同样显得较为复杂,操作管理有一定的难度。因此,需要一种能在大田中简便、高效、成本低栽培大球盖菇的方法,并能使成活率高、出菇均匀、产量稳定、产品品质好。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所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高效的大球盖菇的大田栽培方法。本专利技术方法简便、高效、成本低,能使成活率高、出菇均匀、产量稳定、产品品质好。本专利技术大球盖菇的大田栽培方法,包括如下步骤:I)选择土壤肥沃、日照充足、土质疏松的农田作栽培大田,栽培前除草、清理土壤中大的动植物残体以及大块石砾,控制土壤pH值在5.0-6.0 ;2)田间作垄:垄高15-30cm,垄宽50_80cm,垄间距为30_50cm ;中间稍高,两边稍低;进一步优选:垄高20cm,垄宽60cm,垄间距为40cm ;3)将大球盖菇栽培种接种于垄面上,菌种以鸽蛋大小为宜,采用穴播法,每垄接种2-5行(优选3行),接种量600-800g/m2 ;4)覆盖经发酵灭菌的稻壳,厚2-4cm,所述稻壳含水量为35% -40% ;5)覆盖田间土壤,该土壤称为覆土,所述覆土要求土壤肥沃且疏松,无明显动植物残体,厚约2-4cm,所述覆土含水量保持约为35 % -40 %;同时进行插孔,插孔规格为5_12个/m2,优选 10 个 /m2 ;6)在覆土的基础上再进行大球盖菇栽培种的接种,接种方式同步骤3),接种量400-500g/m2 ;7)垄面加盖稻草,厚度为2_4cm(防止种子和覆土被雨水冲刷);所述稻草含水量约为 60-70% ;8)在田间搭建大棚,加盖遮阳网(防止强光照射);所述遮阳网为2-4针规格,优选3针规格;9)发菌:该过程在自然条件进行,保持覆盖层的湿润,控制光照强度为100-200勒克斯,阳光过强(光照强度>250勒克斯)则遮阳网覆盖,不强(光照强度〈100勒克斯)时则取下遮阳网;10)出菇阶段的管理:土壤湿度控制在田间持水量的90% _98%,大棚中湿度空气湿度控制在85% -95%,温度18-26°C ;遵循光照“三分阳七分阴”的原则,控制在100-200勒克斯;出菇期大概发生在接种45天后,此时垄内菌丝大量繁殖,并陆续出现较小的原基,随后子实体开始分化出菇,出菇期间应注意光照和湿度的管理。11)幼菇期阶段的管理:出菇后,土壤湿度控制在田间持水量的85% -90%,大棚中湿度空气湿度控制在75% -80%,光照控制在200-300勒克斯,温度不高于27°C ;出菇期后大概5-10天后进入幼菇期,期间应注意温度、湿度和光照的管理。12)采收期:采收大球盖菇后及时将菌床留下的洞口补平,清除残菇;幼菇期后便进入采收期,当大球盖菇菌盖外一层菌膜刚破裂,菌盖内卷且未开伞时采收。采菇时用手指捏住菌脚轻轻转几下,再用另一手压住基物向上拔起,采收过后菌床留下的洞口及时补平,清除残菇。13)然后按照出菇期、幼菇期的阶段管理至采收后续潮菇,可连续采收2-4潮菇。上述步骤4)中采用的稻壳的发酵灭菌过程为:选择当年无污染的稻壳,在阳光下晒2-3天,起到干燥和初步灭菌的目的。每IOOkg水中加石灰l_3kg搅匀,然后将稻壳放入后浸泡12-24h,捞出浙干备用。之后采用高温常压灭菌,3-5h即可。进一步优选条件为:每IOOkg水中加石灰2kg搅匀,然后将稻壳放入后浸泡12-24h,捞出浙干备用。之后采用高温常压灭菌,3-5h即可。本专利技术所采用的大球盖菇各级菌种的培养条件是温度14_22°C,空气湿度为50-70%,无光照,自然通风;试管种30-40天满管,原种30-40天满瓶,栽培种20-30天满袋;菌种长满后应尽量在15天内使用,否则要进行妥善保藏,保藏条件为:温度2-4°C,湿度空气湿度为40-50%,自然通风,黑暗。本专利技术栽培方法的优点在于:(I)整个种植操作过程都在田间进行,在传统经验种植的基础上明确了更多的人为干预条件,并且明确了更多产量影响因素的具体数值,使得大球盖菇的栽培更多的向可控的人工栽培靠近。(2)整个过程都在田间完成,且通过适度简单的改良,很多农田都具备栽培条件。 (3)辅料选择的是稻壳和稻草,来源广泛,将传统农业生产中的废弃物利用,具有一定的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4)借助稻壳、稻草自身的特点辅助出菇,是一种仿生栽培的思路,能有效消除一些不确定因素的影响,提高出菇成功率。(5)整个种植过程比较简单,且能保持稳定持续的出菇。【具体实施方式】以下通过实施例形式的【具体实施方式】,对本专利技术的上述内容再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说明但不限制本专利技术。在田间接种前一个月进行栽培种的菌种制备:各级菌种的培养条件是温度14-22°C,空气湿度为50-70%,无光照,自然通风;试管种30-40天满管,原种30-40天满瓶,栽培种20-30天满袋;菌种长满后应尽量在15天内使用,否则要进行妥善保藏,保藏条件为:温度2-4°C,湿度空气湿度为40-50%,自然通风,黑暗。田间接种时间随栽培地点的不同而不同,一般四川盆地为每年秋播为8-9月。各地栽培时间可根据符合满足本专利技术大球盖菇的栽培方法田间温度、湿度、光照管理的要求进行选择。下面将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进行详细解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大球盖菇的大田栽培方法,包括如下步骤:1)选择土壤肥沃、日照充足、土质疏松的农田作栽培大田,栽培前除草、清理土壤中大的动植物残体以及大块石砾,控制土壤pH值在5.0‑6.0;2)田间作垄:垄高15‑30cm,垄宽50‑80cm,垄间距为30‑50cm;3)将大球盖菇栽培种接种于垄面上,菌种以鸽蛋大小为宜,采用穴播法,每垄接种2‑5行,接种量600‑800g/m2;4)覆盖经发酵灭菌的稻壳,厚2‑4cm,所述稻壳含水量为35%‑40%;5)覆盖田间土壤,覆土要求土壤肥沃且疏松,无明显动植物残体,厚约2‑4cm,所述覆土含水量为35%‑40%;同时进行插孔;6)在覆土的基础上再进行大球盖菇栽培种的接种,接种方式同步骤3),接种量400‑500g/m2;7)垄面加盖稻草,厚度为2‑4cm;所述稻草含水量约为60‑70%;8)在田间搭建大棚,加盖遮阳网;所述遮阳网为2‑4针规格;9)发菌:该过程在自然条件进行,保持覆盖层的湿润,控制光照强度为100‑200勒克斯;10)出菇阶段的管理:土壤湿度控制在田间持水量的90%‑98%,大棚中湿度空气湿度控制在85%‑95%,温度18‑26℃;光照控制在100‑200勒克斯;11)幼菇期阶段的管理:出菇后,土壤湿度控制在田间持水量的85%‑90%,大棚中湿度空气湿度控制在75%‑80%,光照控制在200‑300勒克斯,温度不高于27℃;12)采收期:采收大球盖菇后及时将菌床留下的洞口补平,清除残菇;13)然后按照出菇期、幼菇期的阶段管理至采收后续潮菇。...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小林郑林用金鑫彭卫红黄忠乾甘炳成
申请(专利权)人: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四川;5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