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变循环发动机可调机构中的共同驱动式后涵道引射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0255826 阅读:174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7-25 00:00
一种变循环发动机可调机构中的共同驱动式后涵道引射器,包括:作动筒、双臂连臂、转轴、套筒、轴承、轴承座、弹性挡圈、阀体连杆、内机匣、外机匣、阀体、同步环连杆、同步环连接铰座、同步环、同步环支座、单臂连臂、直线轴承导轨、直线轴承和直线轴承固定架。本发明专利技术采用外置式作动筒和同步环,具有对气流通道阻塞小、运动可靠、同步协调、易于应用实践等优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变循环发动机可调机构中的共同驱动式后涵道引射器,用于实现后涵道引射器状态转换,以调节发动机的工作状态,属于航空航天技术中的高性能燃气涡轮发动机

技术介绍
国外变循环发动机设计起步于20世纪70年代,而国内变循环发动机设计于本世纪才开始进行。变循环发动机的可调机构主要包括三部分:模式转换阀、前涵道引射器、后涵道引射器,其中后涵道引射器位于低压涡轮之后、加力燃烧室之前,与模式转换阀、前涵道引射器配合调节,是可调机构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美国专利US Patent 4069661于1978年提出的后涵道引射器,在涵道内直接布置作动筒,这种早期设计的驱动方式,缺点甚多,如堵塞气流、液压系统布置困难等,在后来的设计中基本已被淘汰。美国专利US Patent 4409788于1983年提出的后涵道引射器,采用外置式作动筒,一个主动转轴通过大圆弧驱动条带动两个转轴,它将作动筒放置于机匣外部,有效地降低了作动机构对于流道气流的不利影响,但其缺点在于连接各转轴的大圆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变循环发动机可调机构中的共同驱动式后涵道引射器

【技术保护点】
一种变循环发动机可调机构中的共同驱动式后涵道引射器,其特征在于包括:作动筒(1)、双臂连臂(2)、转轴(3)、套筒(4)、轴承(5)、轴承座(6)、弹性挡圈(7)、阀体连杆(8)、内机匣(9)、外机匣(10)、阀体(11)、同步环连杆(12)、同步环连接铰座(13)、同步环(14)、同步环支座(15)、单臂连臂(16)、直线轴承导轨(17)、直线轴承(18)和直线轴承固定架(19);两个作动筒(1)对称安装于外机匣(10)外表面;作动筒(1)与双臂连臂(2)连接;双臂连臂(2)与转轴(3)配合;四个周向均布的转轴(3)与阀体(11)通过阀体连杆(8)连接;阀体(11)被直线轴承(18)和直线轴...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变循环发动机可调机构中的共同驱动式后涵道引射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作动筒(1)、双臂连臂(2)、转轴(3)、套筒(4)、轴承(5)、轴承座(6)、弹
性挡圈(7)、阀体连杆(8)、内机匣(9)、外机匣(10)、阀体(11)、同步环连
杆(12)、同步环连接铰座(13)、同步环(14)、同步环支座(15)、单臂连臂(16)、
直线轴承导轨(17)、直线轴承(18)和直线轴承固定架(19);两个作动筒(1)对
称安装于外机匣(10)外表面;作动筒(1)与双臂连臂(2)连接;双臂连臂(2)与
转轴(3)配合;四个周向均布的转轴(3)与阀体(11)通过阀体连杆(8)连接;阀
体(11)被直线轴承(18)和直线轴承固定架(19)限制,只能沿直线轴承导轨(17)
前后轴向移动;双臂连臂(2)的另一条臂与同步环连杆(12)连接;同步环连杆(12)
与同步环(14)通过同步环连接铰座(13)连接;同步环(14)通过同步环支座(15)
安装定位于外机匣(10)外部;同步环(14)分别与双臂连臂(2)和单臂连臂(16)
分别通过同步环连接铰座(13)和同步环连杆(12)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循环发动机可调机构中的共同驱动式后涵道引射器,
其特征在于:所述作动筒(1)为2个,对称布置于外机匣(10)外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循环发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胡殿印毛建兴张龙申秀丽陈宇竹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