壁式中耕装置及具有该装置的中耕施肥机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0248655 阅读:97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7-24 03:0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壁式中耕装置及具有该装置的中耕施肥机,壁式中耕装置设置在中耕施肥机上,其包括:入土铲、起土壁、左铲刀、左翼壁、右铲刀、右翼壁、铲柄,所述入土铲、起土壁、铲柄为依次设置且形成一弧状中轴,所述左铲刀和左翼壁与所述右铲刀和右翼壁分别依次对称设置在所述弧状中轴两侧的前部,并相对所述弧状中轴向上倾斜一角度,所述左翼壁与右翼壁为对称的蝶状双曲面板。采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能够提高除草和培土作业的质量,其关键磨损部件可以更换,更能够提高机具的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技术公开一种壁式中耕装置及具有该装置的中耕施肥机,壁式中耕装置设置在中耕施肥机上,其包括:入土铲、起土壁、左铲刀、左翼壁、右铲刀、右翼壁、铲柄,所述入土铲、起土壁、铲柄为依次设置且形成一弧状中轴,所述左铲刀和左翼壁与所述右铲刀和右翼壁分别依次对称设置在所述弧状中轴两侧的前部,并相对所述弧状中轴向上倾斜一角度,所述左翼壁与右翼壁为对称的蝶状双曲面板。采用本技术能够提高除草和培土作业的质量,其关键磨损部件可以更换,更能够提高机具的使用寿命。【专利说明】壁式中耕装置及具有该装置的中耕施肥机
本技术涉及一种中耕机械,尤其涉及一种壁式中耕装置及具有该装置的中耕施肥机。
技术介绍
机械中耕作业是指在农作物的苗期,在苗株行间进行除草、松土、施肥、培土等作业。目的是及时改善土壤状况、蓄水保墒、消灭杂草、提高地温、促使有机物的分解,增强土壤抗旱能力,提升土壤养分含量,提高作物抗倒伏能力,为农作物的生长发育和高产创造良好的条件。同时克服了因使用化学除草剂除草带来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是一种保护性耕作技术。中耕技术的载体是中耕装置。目前国内一般有卧式旋耕刀、立式旋耕刀、单翼铲、双翼铲、凿形松土铲和旋转锄式等中耕装置,能够实现作物的中耕作业,但存在杂草除尽率低、培土质量不到位等问题,特别是对甘蔗等一些高杆作物的中耕施肥培土作业,由于种植行距较宽,现有传统双翼铲式中耕机达不到中耕作业农艺要求。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能提高除草和培土作业质量的壁式中耕装置及具有该装置的中耕施肥机,其关键磨损部件可以更换以提高机具的使用寿命。为达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一种壁式中耕装置,用于设置在中耕施肥机上,其包括:入土铲、起土壁、左铲刀、左翼壁、右铲刀、右翼壁、铲柄,所述入土铲、起土壁、铲柄为依次设置且形成一弧状中轴,所述左铲刀和左翼壁与所述右铲刀和右翼壁分别依次对称设置在所述弧状中轴两侧的前部,并相对所述弧状中轴向上倾斜一角度,所述左翼壁与右翼壁为对称的蝶状双曲面板。上述的壁式中耕装置,其中,还包括:左前壁、右前壁,所述左前壁设置在所述左铲刀与左翼壁之间,并将所述左翼壁分别连接于所述左铲刀和所述弧状中轴,所述右前壁设置在所述右铲刀与右翼壁之间,并将所述右翼壁分别连接于所述右铲刀和所述弧状中轴,所述左前壁、右前壁分别为曲面板。上述的壁式中耕装置,其中,还包括一铲托,所述铲托又包括:前托板、左托板、右托板、连接板,所述前托板、左托板、右托板分别为弧面板,所述前托板与所述连接板相连,用于设置所述弧状中轴,所述左托板、右托板对称设置在所述前托板的两侧,所述左托板用于设置所述左铲刀、左前壁、左翼壁,所述右托板用于设置所述右铲刀、右前壁、右翼壁。上述的壁式中耕装置,其中,所述前托板、左托板、右托板、连接板上分别设置有多个安装孔,所述入土铲、起土壁通过多个沉头螺栓和所述多个安装孔设置在所述前托板上,所述左铲刀、左前壁、左翼壁分别通过多个沉头螺栓和所述多个安装孔设置在所述左托板上,所述右铲刀、右前壁、右翼壁分别通过多个沉头螺栓和所述多个安装孔设置在所述右托板上,所述连接板上的多个安装孔用于连接所述中耕施肥机。上述的壁式中耕装置,其中,所述左前壁和左翼壁为一体成型,所述右铲刀和右前壁为一体成型。上述的壁式中耕装置,其中,所述蝶状双曲面板包括:具有第一弧面的、蝶状的主板以及具有第二弧面的拢土部,所述拢土部设置在所述主板的上端部。上述的壁式中耕装置,其中,所述左前壁、右前壁的曲面板分别具有所述第一弧面。上述的壁式中耕装置,其中,所述左托板、右托板分别具有所述第一弧面。为达上述目的,本技术还提供一种中耕施肥机,其包括上述的壁式中耕装置。本技术的有益功效在于:在中耕除草施肥过程中,前置入土铲先切割土壤、然后左右对称配置的铲刀切割沟底,左右前壁和翼壁分别把切割后的土壤升运到沟的两侧,完成行间除草、中耕培土或开沟作业,有很好的入土能力,沟底和沟型整洁稳定,培土到位,土壤工作部件磨损到一定程度后可以分别独立更换,提高机具寿命,减少机具维修费用。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详细描述,但不作为对本技术的限定。【专利附图】【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壁式中耕装置结构立体图;图2a、图2b、图2c为本技术的壁式中耕装置结构的主视图、俯视图和侧视图;图3为本技术的铲托结构图;图4为本技术的中耕施肥机的结构示意图。其中,附图标记1000中耕施肥机100 中耕施肥机本体101 中耕施肥机机架横梁200 壁式中耕装置201 入土铲202 起土壁203 左铲刀204 左前壁205 左翼壁2051 主板2052 拢土部206 铲托2061 前托板2062 左托板2063 右托板2064 连接板2065安装孔207铲柄208右铲刀209右前壁210右翼壁2101主板2102拢土部【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结构原理和工作原理作具体的描述:在图1所示的具体实施例中,本技术揭示一种壁式中耕装置,用于设置在中耕施肥机上。其包括:入土铲201、起土壁202、左铲刀203、左前壁204、左翼壁205、铲托206、铲柄207、右铲刀208、右前壁209、右翼壁210。所述入土铲、起土壁、铲柄为依次设置且形成一弧状中轴,所述左铲刀和左翼壁与所述右铲刀和右翼壁分别向下并倾斜一角度对称设置在所述弧状中轴两侧的前部,所述左翼壁与右翼壁为对称的蝶状双曲面板。为此,本技术揭示的壁式中耕装置于中耕施肥机作业时,肥料先施在每行作物两侧地表上,通过所述入土铲201进入行中间土壤中,然后所述左铲刀203、右铲刀208分别切割沟底土壤,所述起土壁202把切割后的土壤向左右两边分离,所述左前壁4和左翼壁5、右前壁9和右翼壁10分别把切割左右分离后的土壤升运到沟的两侧,完成行间除草、肥料覆盖、中耕培土或开沟作业。相对于现有技术,可以显著提高杂草除尽率和培土质量。进一步地,参见图1至图4,揭示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参见图1本技术的壁式中耕装置结构立体图;图2a、图2b、图2c本技术的壁式中耕装置结构的主视图、俯视图和侧视图;图3本技术的铲托结构图。本技术揭示一种壁式中耕装置200,用于设置在中耕施肥机1000上,如图1、图2a、图2b、图2c所示,所述壁式中耕装置200包括:入土铲201、起土壁202、左铲刀203、左前壁204、左翼壁205、铲托206、铲柄207、右铲刀208、右前壁209、右翼壁210。本技术是通过设置一铲托206,然后再将其它所述部件,入土铲201、起土壁202、左铲刀203、左前壁204、左翼壁205、铲柄207、右铲刀208、右前壁209、右翼壁210以能够拆卸的方式设置在所述铲托206上或与所述铲托206相连,进而构成本技术壁式中耕装置,这样,工作部件磨损到一定程度后就可以分别独立更换,达到提高机具寿命,减少机具维修费用的目的。进一步地,如图3所示,所述铲托206包括:前托板2061、左托板2062、右托板2063、连接板2064,所述前托板2061与所述连接板2064相连,形成一中轴线,将所述左托板2062、右托板2063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壁式中耕装置,用于设置在中耕施肥机上,其特征在于,包括:入土铲、起土壁、左铲刀、左翼壁、右铲刀、右翼壁、铲柄,所述入土铲、起土壁、铲柄为依次设置且形成一弧状中轴,所述左铲刀和左翼壁与所述右铲刀和右翼壁分别依次对称设置在所述弧状中轴两侧的前部,并相对所述弧状中轴向上倾斜一角度,所述左翼壁与右翼壁为对称的蝶状双曲面板。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赟东狄明利米义廖娜刘芳健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现代农装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