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空分离罐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0190019 阅读:166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7-08 21:0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真空分离罐,包括罐体、雾化器和反应架;雾化器包括进油管、分布器和喷头;分布器包括上腔板和下腔板,下腔板上均布设有多个螺纹孔,下腔板上的每个螺纹孔内均设置一喷头;喷头包括顶板、进液管和锥形管;反应架包括支撑板和设置在支撑板上的三层反应环;支撑板上均布数个通孔Ⅱ,反应环由一铁片围成的圆环和铁片的一端向内弯折形成的折臂组成。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因上腔板和下腔板均为球冠面板,使下腔板下方的各个喷头内的压力相同,且喷头采用锥形管,油喷出后,通过雾化器油液先形成雾状,再形成膜状,并附注在反应环和支撑板上,使其在真空中的接触面积扩大为原来的近百倍,汽化效果大大提高,脱水、脱气效率为原来的十倍左右。(*该技术在202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技术公开了一种真空分离罐,包括罐体、雾化器和反应架;雾化器包括进油管、分布器和喷头;分布器包括上腔板和下腔板,下腔板上均布设有多个螺纹孔,下腔板上的每个螺纹孔内均设置一喷头;喷头包括顶板、进液管和锥形管;反应架包括支撑板和设置在支撑板上的三层反应环;支撑板上均布数个通孔Ⅱ,反应环由一铁片围成的圆环和铁片的一端向内弯折形成的折臂组成。本技术因上腔板和下腔板均为球冠面板,使下腔板下方的各个喷头内的压力相同,且喷头采用锥形管,油喷出后,通过雾化器油液先形成雾状,再形成膜状,并附注在反应环和支撑板上,使其在真空中的接触面积扩大为原来的近百倍,汽化效果大大提高,脱水、脱气效率为原来的十倍左右。【专利说明】真空分离罐
本技术涉及一种滤油机,尤其涉及一种滤油机上使用的真空分离罐。
技术介绍
由于现有的火力、水力、核力、燃气、余热发电、化工、造纸、冶金等设备系统时有发生渗漏、密封不严、油液长期处于热负荷、开放式储油等现象,空气中的水分、气体渗入油液中,导致油中含水、气体。因此,常采用滤油机来实现在线过滤净化,使运行中的油品尚未劣化就得到及时净化处理,能快速、高效的脱出油中的水分、气体和杂质。使运行的油品各项指标满足国家标准,保证机组的调节系统、润滑系统正常工作。真空分离罐是滤油机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现有技术中,真空分离罐包括罐体、以及设置在罐体内的雾化器和反应架,反应架位于雾化器的下方。雾化器主要有一矩形箱体,在矩形箱体的底部设置多个喷头,多个喷头分别通过软管与矩形箱体内连通,喷头采用洗澡所用的花洒;而反应架主要是一水平设置在罐体内横截面上的支撑板,支撑板上开有多个竖直设置的通孔II。高温油液进入雾化器内,通过雾化器油液先形成雾状,再形成膜状,因各个喷头内压力不同,且喷头喷出的油一直向下,导致雾化效果较差,雾化后的油液中含水、含气体率较高,油雾在下落的过程中附注在支撑板上,油中所含的水分在高热、高真空度下汽化,并由真空系统排出,因油雾附注面积小,汽化效果差,脱水、脱气效率不高。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不足,本技术提供了一种雾化效果更佳,快速汽化,脱水、脱气效率更高的真空分离罐。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真空分离罐,包括罐体、以及设置在罐体内的雾化器和反应架,反应架位于雾化器的下方;所述雾化器包括进油管、分布器和喷头;所述分布器包括水平设置在罐体内横截面上的上腔板和下腔板,所述上腔板和下腔板均为一半径为0.5?0.6m的球冠面板,上腔板的周边和下腔板的周边密封连接,且上腔板和下腔板之间形成一腔体,所述上腔板和下腔板的中部均为向上凸起;所述进油管的一端连接在上腔板的顶面中部,进油管的另一端穿出罐体,且进油管与腔体内相通;所述下腔板上均布设有多个螺纹孔;所述下腔板上的每个螺纹孔内均设置一喷头;所述喷头包括顶板、进液管和顶部大底部小的锥形管;所述顶板设置在锥形管的顶部并与锥形管形成一壳体,进液管设置在顶板的中部,且进液管与壳体内连通;进液管的外圆上设置外螺纹并旋合在下腔板上的螺纹孔内,下腔板与顶板之间设置密封胶垫;所述锥形管上均布数个通孔I,所述通孔I之间相距8?12mm,每个通孔I的孔径为0.5?0.7mm ;所述反应架包括水平设置在罐体内横截面上的支撑板和设置在支撑板上的三层反应环;下一层上的反应环与上一层上的反应环相互错位设置;所述支撑板上均布数个竖直设置通孔II,所述反应环由一铁片围成的圆环和铁片的一端向内弯折形成的折臂组成;所述反应环竖直设置,下一层上的反应环的内孔与上一层上相邻的反应环的内孔连通。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锥形管上的通孔I的内侧口小,外侧口大。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分布器中的上腔板和下腔板之间形成一腔体,下腔板的底板均布喷头,因上腔板和下腔板均为一半径为0.5?0.6m的球冠面板,使下腔板下方的各个喷头内的压力相同,且喷头采用锥形管在其上开数个通孔I,高温油液进入雾化器内喷出,在相同的压力,相同的油温下,通过雾化器油液先形成雾状,再形成膜状,油雾在下落的过程中附注在反应环和支撑板上,使其在真空中的接触面积扩大为原来的近百倍;油中所含的水分在高热、高真空度、大表面、高抽速的条件下得到快速汽化并由真空系统排出,汽化效果大大提高,脱水、脱气效率为原来的十倍左右。【专利附图】【附图说明】图1为真空分离罐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喷头和密封胶垫配合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反应环的结构示意图。附图中:1 一进油管;2—喷头;21—锥形管;22—顶板;23—进液管;24—通孔I ; 3—上腔板;4一下腔板;5—腔体;6—密封胶垫;7—罐体;8—支撑板;9一反应环;91—圆环;92—折臂;10—通孔II。【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地描述。如图1所示,真空分离罐包括罐体7、以及设置在罐体7内的雾化器和反应架,反应架位于雾化器的下方。雾化器包括进油管1、分布器和喷头2。分布器包括上腔板3和下腔板4,上腔板3和下腔板4均为一半径为0.5?0.6m的球冠面板,上腔板3的周边和下腔板4的周边密封连接,且上腔板3和下腔板4之间形成一腔体5,上腔板3和下腔板4的中部均为向上凸起。进油管I的一端连接在上腔板3的顶面中部,进油管I的另一端穿出罐体7,且进油管I与腔体5内相通,下腔板4上均布设有多个螺纹孔;下腔板4上的每个螺纹孔内均设置一喷头2。喷头的结构如图2所示,喷头2包括顶板22、进液管23和顶部大底部小的锥形管21。顶板22设置在锥形管21的顶部并与锥形管21形成一壳体,进液管23设置在顶板22的中部,且进液管23与壳体内连通。进液管23的外圆上设置外螺纹并旋合在下腔板4上的螺纹孔内,下腔板4与顶板22之间设置密封胶垫6,该密封胶垫6使下腔板4与顶板22密封连接。锥形管21上均布数个通孔I 24,相邻两个通孔I 24之间相距8?12mm,每个通孔I 24的孔径为0.5?0.7mm。锥形管21上的通孔I 24的内侧口小、外侧口大,可有效的避免该通孔I 24在喷油时被杂质堵塞。反应架包括水平设置在罐体7内横截面上的支撑板8和设置在支撑板8上的三层反应环9。下一层上的反应环与上一层上的反应环相互错位设置。其中,反应环的结构如图3所示,反应环9由一铁片围成的圆环91和铁片的一端向内弯折形成的折臂92组成。反应环9竖直设置,下一层上的反应环的内孔与上一层上相邻的反应环的内孔连通,支撑板8上均布数个竖直设置通孔II 10。使用该真空分离罐时,预处理的高温油通过进油管I进入分布器,通过连接在下腔板4上的喷头喷出,下腔板4的底板均布喷头,因上腔板3和下腔板4均为一半径为0.5?0.6m的球冠面板,使下腔板4下方的各个喷头2内的压力相同,且喷头2采用锥形管,通过雾化器油液先形成雾状,再形成膜状,油雾在下落的过程中附注在反应环9和支撑板8上,使其在真空中的接触面积扩大为原来的近百倍;油中所含的水分在高热、高真空度、大表面、高抽速的条件下得到快速汽化并由真空系统排出,汽化效果大大提高,脱水、脱气效率为原来的十倍左右。经脱水、脱气后的油液再经排油泵泵入二级过滤器内滤除油液中的细微颗粒杂质。最后说明的是,以上实施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真空分离罐,包括罐体(7)、以及设置在罐体(7)内的雾化器和反应架,反应架位于雾化器的下方;其特征在于:所述雾化器包括进油管(1)、分布器和喷头(2);所述分布器包括水平设置在罐体(7)内横截面上的上腔板(3)和下腔板(4),所述上腔板(3)和下腔板(4)均为一半径为0.5~0.6m的球冠面板,上腔板(3)的周边和下腔板(4)的周边密封连接,且上腔板(3)和下腔板(4)之间形成一腔体(5),所述上腔板(3)和下腔板(4)的中部均为向上凸起;所述进油管(1)的一端连接在上腔板(3)的顶面中部,进油管(1)的另一端穿出罐体(7),且进油管(1)与腔体(5)内相通;所述下腔板(4)上均布设有多个螺纹孔;所述下腔板(4)上的每个螺纹孔内均设置一喷头(2);所述喷头(2)包括顶板(22)、进液管(23)和顶部大底部小的锥形管(21);所述顶板(22)设置在锥形管(21)的顶部并与锥形管(21)形成一壳体,进液管(23)设置在顶板(22)的中部,且进液管(23)与壳体内连通;进液管(23)的外圆上设置外螺纹并旋合在下腔板(4)上的螺纹孔内,下腔板(4)与顶板(22)之间设置密封胶垫(6);所述锥形管(21)上均布数个通孔Ⅰ(24),所述通孔Ⅰ(24)之间相距8~12mm,每个通孔Ⅰ(24)的孔径为0.5~0.7mm;所述反应架包括水平设置在罐体(7)内横截面上的支撑板(8)和设置在支撑板(8)上的三层反应环(9);下一层上的反应环与上一层上的反应环相互错位设置;所述支撑板(8)上均布数个竖直设置通孔Ⅱ(10),所述反应环(9)由一铁片围成的圆环(91)和铁片的一端向内弯折形成的折臂(92)组成;所述反应环(9)竖直设置,下一层上的反应环的内孔与上一层上相邻的反应环的内孔连通。...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庭华
申请(专利权)人:重庆骏然机电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重庆;8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