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多角度吹扫的除油辊组及其除油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0181143 阅读:96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7-02 20:5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冶金板带轧机设备,特别涉及一种动态多角度吹扫的除油辊组及其除油装置,该除油辊组包括上挤干辊和下挤干辊,其特征在于,还至少包括两组上支撑辊和下支撑辊,所述上支撑辊和下支撑辊分别对称设置在上挤干辊和下挤干辊水平两侧,并两两相切;所述上支撑辊和下支撑辊为空心辊,其辊面上沿周向均匀分布有吹扫孔,所述吹扫孔与中空部分连通,并由上支撑辊和下支撑辊的传动侧向中空部分通入压缩空气。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除油辊组和除油装置辊系刚度大、吹扫范围广、残油清除彻底,且结构简单、便于操作和检修。(*该技术在202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冶金板带轧机设备,特别涉及一种动态多角度吹扫的除油辊组及其除油装置
技术介绍
板带轧制过程中必须喷射大量的轧制油以保证轧辊的热膨胀维持在合理的范围内并有效防止带材表面的热划伤。带卷在该过程中残留的轧制油会在后续的退火工序中导致波痕、色斑等缺陷,并可能在脱脂环节造成环境污染。目前广泛采用的除油方法为挤干辊和通以压缩空气的吹扫装置配合使用,该方法可有效去除带材表面大量的轧制油,不过仍有部分残存无法彻底清除,主要原因包括以下四点:一、 结构不紧凑。传统吹扫装置需要较大的安装空间,致使喷嘴与带材表面的距离受到限制,吹扫力度小,能耗大;二、 挤干辊的辊径过大。现场经验表明,大辊径所致的小弯曲曲率对于油膜的挤破是不利的;三、 残油清除不及时。油膜挤破的瞬间无法得到压缩空气的及时吹扫,而且吹扫装置无法对辊面的残油进行及时清除;四、 吹扫范围有限。即使采用角度可调的吹扫装置,吹扫的角度和面积仍十分有限,而且瞬间吹扫角度是固定的。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上述现有结构不紧凑、挤干辊的辊径过大、残油清除不及时和吹扫范围有限等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动态多角度吹扫的除油辊组,以及具有该辊组的除油装置,除油辊组利用通以压缩空气的空心支承辊的吹扫并辅以小辊径挤干辊的展平和挤压进行除油,具有辊系刚度大、结构紧凑、吹扫范围广和残油清除及时的特点。且除油装置结构简单、便于操作和检修。本技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一种动态多角度吹扫的除油辊组,包括上挤干辊和下挤干辊,还至少包括两组上支撑辊和下支撑辊,上支撑辊和下支撑辊分别对称设置在上挤干辊和下挤干辊的水平两侧,并两两相切;上支撑辊和下支撑辊为空心辊,其辊面上沿周向均匀分布有吹扫孔,吹扫孔与中空部分连通,并由上支撑辊和下支撑辊的传动侧向中空部分通入压缩空气。 进一步的,上挤干辊和下挤干辊的轴线在垂直方向上不在同一平面内。进一步的,上挤干辊和下挤干辊为等径的实心辊,辊径为10-40mm。进一步的,吹扫孔以辊面长度方向的中线为对称轴,分别沿径向向两侧倾斜。进一步的,上支撑辊和下支撑辊工作状态时不与带材表面接触。进一步的,上支撑辊和下支撑辊中空部分通入的压缩空气压力为2-5Mpa。一种具有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动态多角度吹扫的除油辊组的除油装置,其中,上挤干辊和上支撑辊构成的上辊系安装在上轴座中,下挤干辊和下支撑辊构成的下辊系安装在下轴座中;上轴座通过两端的导向块与下轴座下方的连接梁相连;两油缸的底座通过螺栓与下轴座的下底面固定连接,油缸的油缸杆与连接梁通过螺母相连;下轴座两端分别固定有两个支座,支座通过螺栓与下轴座把和为一体,并共同固定在轧机的机架上,两个支座形成垂直的导向槽,导向块可沿导向槽垂直滑动。本技术采用小辊径的挤干辊对带材表面的油膜进行展平和挤压,采用中空的支撑辊配合吹扫孔,利用通入的压缩空气实现对带材表面油污多次吹扫,同时对辊面残油及时吹扫。本技术的除油辊组和除油装置辊系刚度大、吹扫范围广、残油清除彻底,且结构简单、便于操作和检修。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动态多角度吹扫的除油辊组的原理示意图;图2是图1中上支撑辊或下支撑辊的轴向剖面图;图3是本技术除油装置的三维结构示意图。其中,1:上挤干辊;2:上支撑辊;3:下支撑辊;4:下挤干辊;5:带材;6:上轴座;7:导向块;8:支座;9:下轴座;10:连接梁;11:油缸;12:吹扫孔;A:传动侧;B:操作侧;P:压缩空气;M:带材前进方向。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结构原理和工作原理作详细叙述。如图1所示,一种动态多角度吹扫的除油辊组,包括上挤干辊1和下挤干辊4,还至少包括两组上支撑辊2和下支撑辊3,上支撑辊2和下支撑辊3分别对称设置在上挤干辊1和下挤干辊4水平两侧,并两两相切;上支撑辊2和下支撑辊3为空心辊,其辊面上沿周向均匀分布有吹扫孔12,吹扫孔12与中空部分连通,并由上支撑辊2和下支撑辊3的传动侧A向中空部分通入压缩空气P。其中,B处为操作侧。上支撑辊2分别对称设置在上挤干辊1水平两侧,并两两相切,保证上辊系各辊同向旋转。下辊系各辊结构与上辊系相同,并与上辊系各辊相向旋转。当带材5通过上辊系和下辊系之间的辊缝时,油缸11伸出,上辊系下移,上挤干辊1与下挤干辊4相向旋转,挤压带材5,进行除油。上支撑辊2和下支撑辊3始终不与带材5表面接触,防止在带材5表面留下印痕。上挤干辊1和下挤干辊4的轴线在垂直方向上不在同一平面内,当带材5经过上挤干辊1和下挤干辊4之间的S形辊缝时,两辊对带材5的挤压使得带材5形成适当的包角。上挤干辊1和下挤干辊4为等径的实心辊,辊径为10-40mm的小辊径挤干辊具有较大弯曲曲率,有利于上下挤干辊1、4挤破带材5表面的油膜,提高除油效率。上、下支撑辊2、3辊面上的吹扫孔12以辊面长度方向的中线为对称轴,分别沿径向向两侧倾斜。压缩空气P经上下支撑辊2、3的中空部分由吹扫孔12喷出对带材5表面油污进行吹扫,两侧的吹扫孔12分别向两侧倾斜,使得带材5表面的油污从带材5两边吹走,提高除油效率。上支撑辊2和下支撑辊3中空部分通入的压缩空气P的压力为2-5MPa时,带材单面残油量不大于150mg/㎡。本技术还提供了一种安装有上述除油辊组的除油装置,上挤干辊1和上支撑辊2构成的上辊系通过轴承安装在上轴座6中,下挤干辊4和下支撑辊3构成的下辊系通过轴承安装在下轴座9中;上轴座6通过两端的导向块7与下轴座9下方的连接梁10相连;两油缸11的底座通过螺栓与下轴座9的下底面固定连接,油缸11的油缸杆与连接梁10通过螺母相连;下轴座9两端分别固定有两个支座8,支座8通过螺栓与下轴座9把和为一体,并共同固定在轧机的机架上,两个支座8形成垂直的导向槽,当油缸11伸缩时,导向块7可沿导向槽垂直滑动。下轴座9整体固定不动,上轴座6和导向块7、连接梁10构成活动框架,该框架在油缸11的驱动下,通过导向块7沿下轴座9两端的支座8围成的导向槽垂直移动,上轴座6内的上挤干辊1和上支撑辊2随之升降,当油缸11全部伸出时,上下挤干辊1、4相切,此时上轴座6及上辊系处于最低位置。穿带状态时,油缸11缩回,上挤干辊1抬起并与下挤干辊4形成一定的开口度,便于带材5的顺利通过,下挤干辊4对于带材5具有一定的导向作用。轧制状态时,油缸11伸出,上挤干辊1落下并压住带材5,而且与下挤干辊4形成S形辊缝,上支承辊2和下支承辊3通以压缩空气P。出轧机后的含油带材5在入口上下支承辊2、3的吹扫作用下其表面的大量轧制油从带材5边部排走,此为一次除油。带材5前进,并在上挤干辊1和下挤干辊4形成的S形辊缝处被展平和挤压以起到除油的作用,该过程中上下支承辊2、3同时对带材5上被挤破的油膜和上下挤干辊1、4表面携带的轧制油进行吹扫,该过程中带材5表面的残油进一步被清除,此为二次除油。带材5继续前进,M处为带材前进方向,在出口上下支承辊2、3的吹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动态多角度吹扫的除油辊组,包括上挤干辊和下挤干辊,其特征在于,还至少包括两组上支撑辊和下支撑辊,所述上支撑辊和下支撑辊分别对称设置在上挤干辊和下挤干辊水平两侧,并两两相切;所述上支撑辊和下支撑辊为空心辊,其辊面上沿周向均匀分布有吹扫孔,所述吹扫孔与中空部分连通,并由上支撑辊和下支撑辊的传动侧向中空部分通入压缩空气。

【技术特征摘要】
1.动态多角度吹扫的除油辊组,包括上挤干辊和下挤干辊,其特征在于,还至少包括两组上支撑辊和下支撑辊,所述上支撑辊和下支撑辊分别对称设置在上挤干辊和下挤干辊水平两侧,并两两相切;所述上支撑辊和下支撑辊为空心辊,其辊面上沿周向均匀分布有吹扫孔,所述吹扫孔与中空部分连通,并由上支撑辊和下支撑辊的传动侧向中空部分通入压缩空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态多角度吹扫的除油辊组,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支撑辊和下支撑辊始终不与带材表面接触。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动态多角度吹扫的除油辊组,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挤干辊和下挤干辊的轴线在垂直方向上不在同一平面内。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动态多角度吹扫的除油辊组,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挤干辊和下挤干辊为等径的实心辊,辊径为10-40mm。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松黄煜闫成琨刘银娟陈玺计江徐利璞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重型机械研究院股份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陕西;6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