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香港牡蛎薄壳新品系的制种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10175599 阅读:169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7-02 15:49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香港牡蛎薄壳新品系的制种方法。本发明专利技术结合香港牡蛎不同产地贝壳厚度存在差异,同一产地仍存在贝壳厚度多态性的生物学特征,根据贝壳厚度与出肉率负相关原则;通过不同产地贝壳厚度初次筛选、二次优选、优群自繁、定向纯化等技术手段,实现了数量性状与经济性状的协同选择,获得出高产、优质可稳定遗传的香港牡蛎薄壳新品系。本发明专利技术获得香港牡蛎薄壳新品系将传统养殖牡蛎13-17%的出肉率提高至22-25%,使其出肉率提高了30-90%,这为香港牡蛎养殖业产量提高奠定了坚实的实践基础。本发明专利技术具有操作简便、实用性强、易于推广等优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专利技术公开了。本专利技术结合香港牡蛎不同产地贝壳厚度存在差异,同一产地仍存在贝壳厚度多态性的生物学特征,根据贝壳厚度与出肉率负相关原则;通过不同产地贝壳厚度初次筛选、二次优选、优群自繁、定向纯化等技术手段,实现了数量性状与经济性状的协同选择,获得出高产、优质可稳定遗传的香港牡蛎薄壳新品系。本专利技术获得香港牡蛎薄壳新品系将传统养殖牡蛎13-17%的出肉率提高至22-25%,使其出肉率提高了30-90%,这为香港牡蛎养殖业产量提高奠定了坚实的实践基础。本专利技术具有操作简便、实用性强、易于推广等优点。【专利说明】
:本专利技术属于现代海洋农业中贝类遗传育种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香港牡蛎薄壳新品系的制方法。
技术介绍
:香港牡贩Crassostrea hongkongensis是我国华南沿海养殖的主要经济种,喜欢生活在近河口或附近有淡水注入的地方,主要分布在广东、广西等地,年产量在130多万吨,产值在80-100亿元(中国渔业年鉴,2013)。香港牡蛎与其它牡蛎种类相比较,其价值主要体现在体大肉肥、味道鲜美,另外其市场价值远高于其它种类牡蛎,深受广东、广西、港澳、东南亚一些国家消费者青睐(张跃环等,2014)。香港牡蛎在我国广东、广西、福建、港澳等地区有近千年的养殖历史。遗憾的是,目前为止学者们尚未培育出香港牡蛎优良新品种。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针对当前香港牡蛎养殖产业中没有高产、优质新品种的现状,提供。通过该方法可以获得高产、优质可稳定遗传的香港牡贩薄壳新品系。对于商品蚝而言,贝壳薄厚与出肉率作为数量性状是研究贝类遗传育种的主要内容之一。通过贝壳薄厚与出肉率指标的相互关系,筛选出与经济性状紧密相关的薄壳新品系,在牡蛎遗传育种中具有重要意义。通常情况下,对于相同重量的同一种类牡蛎的不同个体,贝壳越厚,其出肉率就相对越低;贝壳越薄,其出肉率会得到相应的提高,为此培育出壳薄、出肉率高的新品系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申请人:发现,香港牡蛎贝壳较长牡蛎、葡萄牙牡蛎、熊本牡蛎等更厚,而且华南沿海不同产区的香港牡蛎贝壳薄厚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度。那么,是否可以通过连续的定向优选、纯化出稳定遗传的薄壳新品系,从而有效提高香港牡蛎的出肉率(提高产量),增加香港牡蛎养殖净产量为本专利技术的主要创新点。本专利技术的香港牡蛎薄壳新品系的制种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a、初次筛选:比较不同地理群体间香港牡蛎贝壳厚度,初步筛选出贝壳最薄,出肉率较高的类群作为薄壳核心类群;b、二次优选:以a步骤中薄壳核心类群作为基础群体,通过解剖、测量比较等手段优选出群体内部5-10%贝壳最薄,出肉率较高的薄壳类群作为优选类群;C、优群自繁:以b步骤中优选类群作为繁殖群体,按照常规方法进行子代培育,获得薄壳新品系Fl ;d、定向纯化:以c步骤的薄壳新品系Fl作为亲本,重复b-c步骤若干次,通过若干代连续纯化,即可以获得可以稳定遗传、出肉率高的香港牡蛎薄壳新品系。所述的若干次优选为2-3次,所述的若干代优选为3-4代。所述的a步骤中不同地理群体间香港牡蛎,一般需要> 3个群体,产地主要是指香港牡蛎主产区,包括福建、广东、广西等地。所述的a步骤中初次筛选的比较原则为同龄牡蛎、相同总重条件下贝壳与总重的[jEf t匕。所述的a步骤中初次筛选的出肉率是指鲜肉重与总重的占比。所述的b步骤中二次优选的时间为该类群牡蛎性成熟阶段进行,确保测量数据后能够通过解剖手段成功繁育子代。所述的b步骤中二次优选的原则为壳重占比较小,鲜肉重占较大的个体作为繁殖亲本。本专利技术结合香港牡蛎不同产地贝壳厚度存在差异,同一产地仍存在贝壳厚度多态性的生物学特征,根据贝壳厚度与出肉率负相关原则;通过不同产地贝壳厚度初次筛选、二次优选、优群自繁、定向纯化等技术手段,实现了数量性状与经济性状的协同选择,获得出高产、优质可稳定遗传的香港牡蛎薄壳新品系。本专利技术获得香港牡蛎薄壳新品系将传统养殖牡蛎13-17%的出肉率提高至22-25%,使其出肉率提高了 30_90%,这为香港牡蛎养殖业产量提高奠定了坚实的实践基础。本专利技术具有操作简便、实用性强、易于推广等优点。【专利附图】【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技术路线图。【具体实施方式】以香港牡蛎薄壳新品系的制种方法为实施例进一步说明本专利技术,但不构成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实施例1本实施例的香港牡蛎薄壳新品系的制种方法如图1所示。a、初次筛选:2012年6月10日,在香港牡蛎繁殖季节,对来自于广东横琴、镇海湾、深圳后海湾、广西北海、钦州5个群体进行了贝壳厚度比较,每个群体各选500个个体;测定了各群体的每个个体的壳重、总重、鲜肉重,计算了壳重占比、鲜肉重占比(表1)。发现镇海湾群体贝壳相对最薄、壳重占比平均为73.6%,出肉率相对较高平均为18.3%。b、二次优选:以镇海湾群体作为薄壳核心群体,以步骤a中500个个体中的10%个体壳最薄的,出肉率最高的作为优选类群。经过计算,其筛选到10%个体的壳重占比在71.2%,出肉率在20.6%οC、优群自繁:以步骤b中优选类群50个个体为繁殖群体,经过性别鉴定发现雄性18个,雌性32个;通过剖精取卵,人工受精等牡蛎常规培育方法进行子代培育,经过一周年养成,获得了薄壳新品系子一代F1。经过测定,发现该品系壳重占比在69.1%,出肉率在21.7%。d、定向纯化:2013年6月初,在香港牡蛎繁殖季节,以薄壳新品系Fl作为基础群体,解剖500个个体,按照10%留种率,参照步骤b进行二次优选,测定该品系Fl 二次优选类群壳重占比在68.5%,出肉率在23.2%,将其作为亲本,参照步骤c进行优群自繁,继续纯化获得薄壳新品系F2。如此重复b-c步骤2次,通过3代连续纯化,即可以获得可以高产、优质稳定遗传的香港牡蛎薄壳新品系,本实施例获得的香港牡蛎薄壳新品系,其壳重占比为67.9%,出肉率在24.5%,能够稳定遗传,具有高产、优质可稳定遗传的优点。表1:不同地理群体香港牡蛎平均的总重、壳重、鲜肉重及其壳重、鲜肉占比【权利要求】1.,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a、初次筛选:比较不同地理群体间香港牡蛎贝壳厚度,初步筛选出贝壳最薄,出肉率较高的类群作为薄壳核心类群; b、二次优选:以a步骤中薄壳核心类群作为基础群体,优选出群体内部5-10%贝壳最薄,出肉率较高的薄壳类群作为优选类群; C、优群自繁:以b步骤中优选类群作为繁殖群体,按照常规方法进行子代培育,获得薄壳新品系Fl ; d、定向纯化:以c步骤的薄壳新品系Fl作为亲本,重复b-c步骤若干次,通过若干代连续纯化,即可以获得香港牡蛎薄壳新品系。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种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步骤d的若干次为2-3次,所述的若干代为3-4代。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种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b步骤中二次优选的时间为该类群牡蛎性成熟阶段。【文档编号】A01K61/00GK103891650SQ201410118023【公开日】2014年7月2日 申请日期:2014年3月26日 优先权日:2014年3月26日 【专利技术者】张跃环, 肖述, 李琼珍, 张扬, 李军, 喻子牛 申请人: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香港牡蛎薄壳新品系的制种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a、初次筛选:比较不同地理群体间香港牡蛎贝壳厚度,初步筛选出贝壳最薄,出肉率较高的类群作为薄壳核心类群;b、二次优选:以a步骤中薄壳核心类群作为基础群体,优选出群体内部5‑10%贝壳最薄,出肉率较高的薄壳类群作为优选类群;c、优群自繁:以b步骤中优选类群作为繁殖群体,按照常规方法进行子代培育,获得薄壳新品系F1;d、定向纯化:以c步骤的薄壳新品系F1作为亲本,重复b‑c步骤若干次,通过若干代连续纯化,即可以获得香港牡蛎薄壳新品系。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跃环肖述李琼珍张扬李军喻子牛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