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电装置、送电装置以及电力传输系统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0089912 阅读:116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5-28 12:54
受电装置具备:受电部(27),其包括第一电容器(19),以非接触方式从设置在外部的送电部(28)接受电力;第一收容壳体(50),其将受电部(27)收容在内部;以及第一固定构件(52),其将第一电容器(19)固定;第一收容壳体(50)包括对在受电部(27)的周围形成的放射电磁场的区域进行规制的第一屏蔽部(53),第一电容器(19)通过第一固定构件(52)而固定在从第一屏蔽部(53)隔开间隔的位置。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受电装置、送电装置以及电力传输系统
本专利技术涉及受电装置、送电装置以及电力传输系统。
技术介绍
近年来,出于对环境的考虑,使用电池等的电力使驱动轮驱动的混合动力车辆、电动汽车等受到注目。特别是,近年来,在如上所述的搭载有电池的电动车辆中,能够不使用插头等而以非接触方式对电池进行充电的无线充电受到注目。并且,最近,在非接触的充电方式中也提出了各种充电方式,特别是,利用共振现象以非接触方式传输电力的技术正在崭露头角。例如,在国际公开第2010/041321号小册子中记载了一种利用共振现象的非接触电力传递装置。该非接触电力传递装置包括屏蔽构件、配置在屏蔽构件内的线圈以及与该线圈连接的电容器。在日本特开2010-268660号公报中也记载了一种利用共振现象的非接触电力传递装置。该非接触电力传递装置也包括屏蔽部、配置在该屏蔽部内的线圈以及与该线圈连接的电容器。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1:国际公开第2010/041321号小册子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0-268660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要解决的问题上述专利文献所记载的非接触电力传递装置不具备固定电容器的位置的固定构件。因此,当对非接触电力传递装置施加外力或者非接触电力传递装置发生倾斜时,电容器会移动,电容器与屏蔽部之间的距离可能会变得比绝缘距离短。本专利技术是鉴于如上所述的问题而完成的专利技术,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将电容器固定并且将电容器和屏蔽部彼此隔开间隔配置的送电装置、受电装置以及电力传输系统。用于解决问题的手段本专利技术的送电装置具备:受电部,其包括第一电容器,以非接触方式从设置在外部的送电部接受电力;第一收容壳体,其将受电部收容在内部;以及第一固定构件,其将第一电容器固定。上述第一收容壳体包括对在受电部的周围形成的放射电磁场的区域进行规制的第一屏蔽部。上述第一电容器通过第一固定构件而固定在从第一屏蔽部隔开间隔的位置。优选,上述第一屏蔽部包括顶板部和形成为从顶板部垂下的第一周壁部。在上述第一屏蔽部形成有与顶板部相对的第一开口部。上述第一收容壳体包括将第一开口部堵塞的绝缘性的第一盖部。上述第一电容器固定在第一盖部。优选,上述第一电容器包括第一电极和配置成与第一电极隔开间隔而相对的第二电极。上述第一电容器与第一屏蔽部之间的距离比第一电极与第二电极之间的距离大。优选,上述受电部包括与第一电容器连接的第一配线和通过第一配线与第一电容器连接的第一线圈。上述第一屏蔽部与第一电容器之间的距离比第一线圈与第一电容器之间的距离大。优选,送电装置还具备第一设备,所述第一设备配置在上述第一收容壳体内,且与第一电容器隔开间隔设置。上述第一屏蔽部与第一电容器之间的距离比第一设备与第一电容器之间的距离大。优选,上述第一电容器包括第一电极和配置成与第一电极隔开间隔而相对的第二电极。上述第一固定构件包括与第一电容器接触的第一接触面。在上述第一接触面中位于第一电极与第二电极之间的部分形成有槽部。优选,上述第一屏蔽部包括顶板部和形成为从顶板部垂下的第一周壁部。在上述第一屏蔽部形成有与顶板部相对的第一开口部。上述第一收容壳体包括将第一开口部堵塞的绝缘性的第一盖部和设置在第一盖部且对第一电容器进行支承的第一支承部。上述第一电容器包括第一电极和配置成与第一电极隔开间隔而相对的第二电极。在上述第一支承部的内周面中位于第一电极与第二电极之间的部分形成有槽部。优选,上述第一电容器包括第一电极和配置成与第一电极隔开间隔而相对的第二电极。上述第一固定构件包括形成为将第一电容器的周面覆盖的第一保持部。在上述第一保持部的内周面中位于第一电极与第二电极之间的部分形成有槽部。优选,上述第一电容器包括第一电极和配置成与第一电极隔开间隔而相对的第二电极,第一固定构件包括形成为将第一电容器的周面覆盖的第二保持部。在上述第二保持部的内周面中位于第一电极与第二电极之间的部分形成有孔部。优选,上述送电部的固有频率与受电部的固有频率之差为受电部的固有频率的10%以下。优选,上述受电部与送电部的耦合系数为0.1以下。优选,上述受电部通过形成在受电部与送电部之间且以特定频率进行振动的磁场、和形成在受电部与送电部之间且以特定频率进行振动的电场的至少一方,从送电部接受电力。本专利技术的送电装置包括:送电部,其包括第二电容器,以非接触方式向设置在外部的受电部输送电力;第二收容壳体,其将送电部收容在内部;以及第二固定构件,其将第二电容器固定。上述第二收容壳体包括对在送电部的周围形成的放射电磁场的区域进行规制的第二屏蔽部。上述第二电容器通过第二固定构件而固定在从第二屏蔽部隔开间隔的位置。优选,上述第二屏蔽部包括底板部和形成为从底板部立起的第二周壁部。在上述第二屏蔽部形成有与底板部相对的第二开口部。上述第二收容壳体包括将第二开口部堵塞的绝缘性的第二盖部。上述第二电容器固定在第二盖部。优选,上述第二电容器包括第三电极和配置成与第三电极隔开间隔而相对的第四电极。上述第二电容器与第二屏蔽部之间的距离比第三电极与第四电极之间的距离大。优选,上述送电部包括与第二电容器连接的第二配线和通过第二配线与第二电容器连接的第二线圈。上述第二屏蔽部与第二电容器之间的距离比第二线圈与第二电容器之间的距离大。优选,送电装置还具备第二设备,所述第二设备配置在第二收容壳体内,且与第二电容器隔开间隔设置。上述第二屏蔽部与第二电容器之间的距离比第二设备与第二电容器之间的距离大。优选,上述第二电容器包括第三电极和配置成与第三电极隔开间隔而相对的第四电极。上述第二固定构件包括与第二电容器接触的第二接触面。在上述第二接触面中位于第三电极与第四电极之间的部分形成有槽部。优选,上述第二屏蔽部包括底板部和形成为从底板部立起的第二周壁部。在上述第二屏蔽部形成有与底板部相对的第二开口部。上述第二收容壳体包括将第二开口部堵塞的绝缘性的第二盖部和设置在第二盖部且对第二电容器进行支承的第二支承部。上述第二电容器包括第三电极和配置成与第三电极隔开间隔而相对的第四电极。在上述第二支承部的内周面中位于第三电极与第四电极之间的部分形成有槽部。优选,上述第二电容器包括第三电极和配置成与第三电极隔开间隔而相对的第四电极。上述第二固定构件包括形成为将第二电容器的周面覆盖的第三保持部。在上述第三保持部的内周面中位于第三电极与第四电极之间的部分形成有槽部。优选,上述第二电容器包括第三电极和配置成与第三电极隔开间隔而相对的第四电极。上述第二固定构件包括形成为将第二电容器的周面覆盖的第四保持部。在上述第四保持部的内周面中位于第三电极与第四电极之间的部分形成有孔部。优选,上述送电部的固有频率与受电部的固有频率之差为受电部的固有频率的10%以下。优选,上述送电部与受电部的耦合系数为0.1以下。优选,上述送电部通过形成在受电部与送电部之间且以特定频率进行振动的磁场、和形成在受电部与送电部之间且以特定频率进行振动的电场的至少一方,向受电部输送电力。本专利技术的电力传输系统具备受电装置和包括送电部的送电装置,受电装置包括:受电部,其以非接触方式从送电部接受电力,并且包括第一电容器;第一收容壳体,其将受电部收容在内部;以及第一固定构件,其将第一电容器固定。上述第一收容壳体包括对在受电部的周围形成的放射电磁场的区域进行规制的第一屏蔽部,第一电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受电装置、送电装置以及电力传输系统

【技术保护点】
一种受电装置,具备:受电部(27),其包括第一电容器(19),以非接触方式从设置在外部的送电部(28)接受电力;第一收容壳体(50),其将所述受电部(27)收容在内部;以及第一固定构件(52),其将所述第一电容器(19)固定,所述第一收容壳体(50)包括对在所述受电部(27)的周围形成的放射电磁场的区域进行规制的第一屏蔽部(53),所述第一电容器(19)通过所述第一固定构件(52)而固定在从所述第一屏蔽部(53)隔开间隔的位置。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1.一种受电装置,具备:受电部(27),其包括第一电容器(19),以非接触方式从设置在外部的送电部(28)接受电力;第一收容壳体(50),其将所述受电部(27)收容在内部;以及第一固定构件(52),其将所述第一电容器(19)固定,所述第一收容壳体(50)包括对在所述受电部(27)的周围形成的放射电磁场的区域进行规制的第一屏蔽部(53),所述第一电容器(19)通过所述第一固定构件(52)而固定在从所述第一屏蔽部(53)隔开间隔的位置,所述第一电容器(19)包括配置于一方的端部的第一电极(61)和配置于与所述第一电极(61)隔开间隔而相对的另一方的端部的第二电极(62),所述第一固定构件(52)包括与所述第一电容器(19)接触的第一接触面,在所述第一接触面中位于所述第一电极(61)与所述第二电极(62)之间的部分形成有槽部,所述第一屏蔽部与所述第一电容器之间的绝缘距离比所述第一电极与所述第二电极之间的距离长。2.一种受电装置,具备:受电部(27),其包括第一电容器(19),以非接触方式从设置在外部的送电部(28)接受电力;第一收容壳体(50),其将所述受电部(27)收容在内部;以及第一固定构件(52),其将所述第一电容器(19)固定,所述第一收容壳体(50)包括对在所述受电部(27)的周围形成的放射电磁场的区域进行规制的第一屏蔽部(53),所述第一电容器(19)通过所述第一固定构件(52)而固定在从所述第一屏蔽部(53)隔开间隔的位置,所述第一屏蔽部(53)包括顶板部和形成为从所述顶板部垂下的第一周壁部(56),在所述第一屏蔽部(53)形成有与所述顶板部相对的第一开口部,所述第一收容壳体(50)包括将所述第一开口部堵塞的绝缘性的第一盖部(54)和设置在所述第一盖部(54)且对所述第一电容器(19)进行支承的第一支承部,所述第一电容器(19)包括配置于一方的端部的第一电极(61)和配置于与所述第一电极(61)隔开间隔而相对的另一方的端部的第二电极(62),在所述第一支承部的内周面中位于所述第一电极(61)与所述第二电极(62)之间的部分形成有槽部,所述第一屏蔽部与所述第一电容器之间的绝缘距离比所述第一电极与所述第二电极之间的距离长。3.一种受电装置,具备:受电部(27),其包括第一电容器(19),以非接触方式从设置在外部的送电部(28)接受电力;第一收容壳体(50),其将所述受电部(27)收容在内部;以及第一固定构件(52),其将所述第一电容器(19)固定,所述第一收容壳体(50)包括对在所述受电部(27)的周围形成的放射电磁场的区域进行规制的第一屏蔽部(53),所述第一电容器(19)通过所述第一固定构件(52)而固定在从所述第一屏蔽部(53)隔开间隔的位置,所述第一电容器(19)包括配置于一方的端部的第一电极(61)和配置于与所述第一电极(61)隔开间隔而相对的另一方的端部的第二电极(62),所述第一固定构件(52)包括形成为将所述第一电容器(19)的周面覆盖的第一保持部(85),在所述第一保持部(85)的内周面中位于所述第一电极(61)与所述第二电极(62)之间的部分形成有槽部,所述第一屏蔽部与所述第一电容器之间的绝缘距离比所述第一电极与所述第二电极之间的距离长。4.一种受电装置,具备:受电部(27),其包括第一电容器(19),以非接触方式从设置在外部的送电部(28)接受电力;第一收容壳体(50),其将所述受电部(27)收容在内部;以及第一固定构件(52),其将所述第一电容器(19)固定,所述第一收容壳体(50)包括对在所述受电部(27)的周围形成的放射电磁场的区域进行规制的第一屏蔽部(53),所述第一电容器(19)通过所述第一固定构件(52)而固定在从所述第一屏蔽部(53)隔开间隔的位置,所述第一电容器(19)包括配置于一方的端部的第一电极(61)和配置于与所述第一电极(61)隔开间隔而相对的另一方的端部的第二电极(62),所述第一固定构件(52)包括形成为将所述第一电容器(19)的周面覆盖的第二保持部(85),在所述第二保持部(85)的内周面中位于所述第一电极(61)与所述第二电极(62)之间的部分形成有孔部,所述第一屏蔽部与所述第一电容器之间的绝缘距离比所述第一电极与所述第二电极之间的距离长。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受电装置,其中,所述第一屏蔽部(53)包括顶板部和形成为从所述顶板部垂下的第一周壁部(56),在所述第一屏蔽部(53)形成有与所述顶板部相对的第一开口部,所述第一收容壳体(50)包括将所述第一开口部堵塞的绝缘性的第一盖部(54),所述第一电容器(19)固定在所述第一盖部(54)。6.根据权利要求1~4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受电装置,其中,所述受电部(27)包括与所述第一电容器(19)连接的第一配线和通过所述第一配线与所述第一电容器(19)连接的第一线圈(11),所述第一屏蔽部(53)与所述第一电容器(19)之间的距离比所述第一线圈(11)与所述第一电容器(19)之间的距离大。7.根据权利要求1~4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受电装置,其中,还具备第一设备,所述第一设备配置在所述第一收容壳体(50)内,且与所述第一电容器(19)隔开间隔设置,所述第一屏蔽部(53)与所述第一电容器(19)之间的距离比所述第一设备与所述第一电容器(19)之间的距离大。8.根据权利要求1~4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受电装置,其中,所述送电部(28)的固有频率与所述受电部(27)的固有频率之差为所述受电部(27)的固有频率的10%以下。9.根据权利要求1~4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受电装置,其中,所述受电部(27)与所述送电部(28)的耦合系数为0.1以下。10.根据权利要求1~4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受电装置,其中,所述受电部(27)通过形成在所述受电部(27)与所述送电部(28)之间且以特定频率进行振动的磁场、和形成在所述受电部(27)与所述送电部(28)之间且以特定频率进行振动的电场的至少一方,从所述送电部(28)接受电力。11.一种送电装置,具备:送电部(28),其包括第二电容器(25),以非接触方式向设置在外部的受电部(27)输送电力,第二收容壳体(150),其将所述送电部(28)收容在内部;以及第二固定构件(152),其将所述第二电容器(25)固定,所述第二收容壳体(150)包括对在所述送电部(28)的周围形成的放射电磁场的区域进行规制的第二屏蔽部(153),所述第二电容器(25)通过所述第二固定构件(152)而固定在从所述第二屏蔽部(153)隔开间隔的位置,所述第二电容器(25)包括配置于一方的端部的第三电极(161)和配置于与所述第三电极(161)隔开间隔而相对的另一方的端部的第四电极(162),所述第二固定构件(152)包括与所述第二电容器(25)接触的第二接触面,在所述第二接触面中位于所述第三电极(161)与所述第四电极(162)之间的部分形成有槽部,所述第二屏蔽部与所述第二电容器之间的绝缘距离比所述第三电极与所述第四电极之间的距离长。12.一种送电装置,具备:送电部(28),其包括第二电容器(25),以非接触方式向...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堀内学
申请(专利权)人: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