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接触充电模块、电子设备和非接触充电设备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0017563 阅读:132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5-08 15:21
公开了无论是否使用另一方非接触充电模块所具备的磁铁,都能够良好地抑制设置于非接触充电模块的线圈的L值的变化而适合使用,并实现小型化的非接触充电模块。该模块具备将导线缠卷成大致长方形而成的1次侧线圈(21a),以及具备用于载置1次侧线圈(21a)的面的磁性薄片(51),1次侧线圈(21a)的大致长方形的中空部的短边比圆形的磁铁(30a)的直径短,长边比圆形的磁铁(30a)的直径长。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专利摘要】公开了无论是否使用另一方非接触充电模块所具备的磁铁,都能够良好地抑制设置于非接触充电模块的线圈的L值的变化而适合使用,并实现小型化的非接触充电模块。该模块具备将导线缠卷成大致长方形而成的1次侧线圈(21a),以及具备用于载置1次侧线圈(21a)的面的磁性薄片(51),1次侧线圈(21a)的大致长方形的中空部的短边比圆形的磁铁(30a)的直径短,长边比圆形的磁铁(30a)的直径长。【专利说明】非接触充电模块、电子设备和非接触充电设备
本专利技术涉及包括平面线圈部和磁性薄片的非接触充电模块、电子设备和非接触充电设备。
技术介绍
近年来,较多地利用了能够用充电器对主体设备进行非接触充电的技术。在该技术中,在充电器侧配置非接触充电模块,在主体设备侧配置非接触充电模块,并通过使两模块间产生电磁感应而从充电器侧向主体设备侧传输电力。而且,也提出了适用移动终端设备等作为上述主体设备的方案。该移动终端设备等主体设备和充电器被要求薄型化和小型化。为了响应该要求,可以考虑:如专利文献I那样,具备作为发送侧非接触充电模块或接收侧非接触充电模块的平面线圈部、以及磁性薄片。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日本特开2006-42519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要解决的问题对于这种非接触充电模块,需要准确地将I次侧非接触充电模块(发送侧非接触充电模块)的位置和2次侧非接触充电模块(接收侧非接触充电模块)的位置对准。这是为了高效率地进行用于电力传输的电磁感应。作为准确地将I次侧非接触充电模块(发送侧非接触充电模块)和2次侧非接触充电模块(接收侧非接触充电模块)的位置对准的方法之一,有利用磁铁的方法。作为该方法的一例,有图11所示的方法。图11是表示在利用另一方非接触充电模块(例如I次侧非接触充电模块)所具备的磁铁,对非接触充电模块(例如2次侧非接触充电模块)进行位置对准的情况的图。这是,通过将磁铁搭载于I次侧非接触充电模块和2次侧非接触充电模块中至少一方,从而使彼此的磁铁相互吸引或一方的磁铁与另一方的磁性薄片相互吸引而进行位置对准的方法。另外,作为准确地将I次侧非接触充电模块与2次侧非接触充电模块位置对准的另外的方法,有不利用磁铁进行位置对准的方法。例如是如下的方法:在搭载了 I次侧非接触充电模块的充电器的充电面上形成凸部,在搭载了 2次侧非接触充电模块的电子设备上形成凹部,并将它们嵌合的、物理上(形状上)进行强制性的位置对准的方法。另外,是如下的方法:1次侧非接触充电模块检测2次侧非接触充电模块的线圈的位置,从而使I次侧非接触充电模块的线圈自动地移动到2次侧非接触充电模块的线圈的位置的方法。另外是如下的方法:通过在充电器中具备多个线圈,从而使移动设备在充电器的充电面的任何位置都能够进行充电的方法。但是,对于将磁铁用于I次侧非接触充电模块与2次侧非接触充电模块的位置对准的情况和不使用磁铁的情况,各自的设置于非接触充电模块的线圈的L值变化较大。利用设置于各自的非接触充电模块的线圈的L值,来决定用于电力传输的电磁感应的谐振频率。因此,在将磁铁用于I次侧非接触充电模块与2次侧非接触充电模块的位置对准的情况下和不使用的情况下,存在难以共用非接触充电模块的问题。因此,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如下的非接触充电模块、电子设备和非接触充电设备,即,在进行I次侧非接触充电模块与2次侧非接触充电模块的位置对准时,即使在使用作为电力传输的对象的另一方的非接触充电模块所具备的磁铁的情况或不使用的情况的任一情况下,也能够抑制设置于非接触充电模块的线圈的L值的变化,在使用磁铁和不使用磁铁的任一情况下都能够适于使用并实现小型化的非接触充电模块、电子设备和非接触充电设备。解决问题的方案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的非接触充电模块在与另一方非接触充电模块进行位置对准时,无论在利用所述另一方非接触充电模块所具备的圆形磁铁进行位置对准的情况和不利用所述圆形磁铁进行位置对准的情况的哪一种情况下,都能够与所述另一方非接触充电模块进行位置对准,所述非接触充电模块包括:将导线缠卷成大致长方形而成的平面线圈部;以及具备用于载置所述平面线圈部的面的磁性薄片,所述平面线圈部的大致长方形的中空部的短边比所述圆形磁铁的直径短,长边比所述圆形磁铁的直径长。专利技术的效果根据本专利技术,能够提供在进行I次侧非接触充电模块与2次侧非接触充电模块的位置对准时,即使在使用作为电力传输的对方侧的另一方非接触充电模块所具备的磁铁的情况或不使用的情况的任一种情况下,都能够抑制设置于非接触充电模块的线圈的L值的变化,在使用磁铁和不使用磁铁的任一种情况下都能够适合使用并实现了小型化的非接触充电模块,以及使用了该模块的非接触充电设备。【专利附图】【附图说明】图1是表示本专利技术实施方式的非接触电力传输设备的方框图。图2是表示本专利技术实施方式的非接触充电器的结构的图。图3是表示本专利技术实施方式的I次侧非接触充电模块的图。图4是表示本专利技术实施方式的I次侧非接触充电模块的详细图。图5是表示本专利技术实施方式的移动终端设备的结构的图。图6是表示本专利技术实施方式的2次侧非接触充电模块的图。图7是表示本专利技术实施方式的2次侧非接触充电模块的详细图。图8是表示具备磁铁的I次侧非接触充电模块与2次侧非接触充电模块的关系的图。图9是表示线圈的内径和线圈的L值之间的关系的图。图10是表示缠卷成长方形的2次侧线圈及缠卷成圆形的2次侧线圈,与I次侧非接触充电模块中具备的磁铁之间的位置关系的图。图11是表示在利用另一方非接触充电模块(例如I次侧非接触充电模块)所具备的磁铁,对非接触充电模块(例如2次侧非接触充电模块)进行位置对准的情况的图。标号说明21a:1次侧线圈21b: 2次侧线圈211、212:内侧部分22a、23a:端子(I 次侧)22b,23b:端子(2 次侧)30a:磁铁(I 次侧)30b:磁铁(2 次侧)31a:平坦部(I次侧)31b:平坦部(2次侧)32a:中心部(I次侧)32b:中心部(2次侧)33a:直线凹部(I次侧)33b:直线凹部(2次侧)34a:狭缝(I 次侧)34b:狭缝(2 次侧)41:1次侧非接触充电模块(发送侧非接触充电模块)42:2次侧非接触充电模块(接收侧非接触充电模块)51:磁性薄片(I次侧)52:磁性薄片(2次侧)71:电力输入部72:整流电路82:电力输出部200:电子设备300:商用电源301:插座400:非接触充电器401:插头402:面501:桌上520:移动终端设备521:液晶面板522:操作按钮523:基板524:电池组(电力保持部)525、526:壳体【具体实施方式】(实施方式)以下,使用附图详细地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图1是表示本专利技术实施方式的非接触电力传输设备的方框图。非接触电力传输设备由I次侧非接触充电模块41 (发送侧非接触充电模块)和2次侧非接触充电模块42 (接收侧非接触充电模块)构成,利用电磁感应作用从I次侧非接触充电模块41向2次侧非接触充电模块42传输电力。该非接触电力传输设备使用于大约5W以下的电力传输中。另外,电力传输的频率约为110?205kHz。I次侧非接触充电模块41例如搭载于充电器,2次侧非接触充电模块42例如搭载于移动电话、数码相机、PC等。I次侧非接触充电模块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非接触充电模块,在与另一方非接触充电模块进行位置对准时,无论在利用所述另一方非接触充电模块所具备的圆形磁铁进行位置对准的情况和不利用所述圆形磁铁进行位置对准的情况的哪一种情况下,都能够与所述另一方非接触充电模块进行位置对准,所述非接触充电模块包括:将导线缠卷成大致长方形而成的平面线圈部;以及具备用于载置所述平面线圈部的面的磁性薄片,所述平面线圈部的大致长方形的中空部的短边比所述圆形磁铁的直径短,长边比所述圆形磁铁的直径长。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田畑健一郎西野德次菊井俊明田畑辰典
申请(专利权)人: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