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学标准具及其组装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10072875 阅读:162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5-23 19:22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光学标准具,其包括:中空基座,其包括第一壁,以及与所述第一壁相向的第二壁,所述第一壁上设有第一开口,所述第二壁上设有第二开口,其中,所述第二壁的一面设置为弧形面;第一反射镜,设置于所述中空基座内,所述第一反射镜与所述第一开口的位置相对应;第二反射镜,与所述第一反射镜相对设置,设置于所述中空基座内,所述第二反射镜与所述第二开口的位置相对应;以及调整件,所述调整件可带动所述第二反射镜相对第一反射镜移动。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专利技术的光学标准具及其组装方法对第一反射镜与所述第二反射镜的平行度调节,操作简单且效率较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光学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光学标准具及其组装方法
技术介绍
随着现代通信及测量技术的不断进步,对波长输出及光通道锁定技术的要求越来越高,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对光学标准具性能和稳定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光学标准具包括实心光学标准具和空心光学标准具,实心光学标准具只能实现简单的条纹干涉,无法获得高精度的光学干涉谱线和标准具效应。然而,空心光学标准具需要将两片反射镜调整平行,操作难度较大,效率较低。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光学标准具及其组装方法,该光学标准具及其组装方法可减小调节两片反射镜的平行度的操作难度,提升操作效率。为实现上述专利技术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光学标准具,其包括:中空基座,其包括第一壁,以及与所述第一壁相向的第二壁,所述第一壁上设有第一开口,所述第二壁上设有第二开口,其中,所述第二壁的一面设置为弧形面;第一反射镜,设置于所述中空基座内,所述第一反射镜与所述第一开口的位置相对应;第二反射镜,与所述第一反射镜相对的设置于所述中空基座内,所述第二反射镜与所述第二开口的位置相对应;以及调整件,所述调整件可带动所述第二反射镜相对第一反射镜移动。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二开口和所述弧形面共同定义了所述调整件的移动路径,所述调整件可沿所述移动路径移动,改变第二反射镜与所述第一反射镜的相对表面的夹角。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弧形面为所述第二壁的外表面,所述调整件配合所述弧形面设置于所述中空基座上。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弧形面设置为球面。 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调整件与所述弧形面相对的端面的形状设置为与所述弧形面相匹配,且在所述调整件安装于所述中空基座上后,所述端面与所述弧形面相贴靠。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光学标准具还包括驱动杆,所述第二反射镜与所述驱动杆相对静止设置。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调整件设为一具有通孔的调整环,所述驱动杆的一端穿过所述调整件并与所述第二反射镜固定连接,所述驱动杆的另一端突出所述调整件设置。 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光学标准具还包括第一反射镜支架,所述第一反射镜设置于所述第一反射镜支架上,所述第一反射镜支架与所述中空基座相对静止设置。相应地,一种光学标准具的组装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将第一反射镜和第二反射镜置于中空基座内,其中,所述第一反射镜与所述第一开口的位置相对应,所述第二反射镜与所述第二开口的位置相对应,且与所述第一反射镜相对设置;沿弧形面移动调整件将所述第二反射镜和所述第一反射镜的相对表面调整至平行。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沿弧形面移动调整件将所述第二反射镜和所述第一反射镜的相对表面调整至平行”步骤具体为:所述第二开口和所述弧形面共同定义了所述调整件的移动路径,所述调整件可沿所述移动路径移动,将第二反射镜与第一反射镜的相对 表面调整至平行。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沿弧形面移动调整件将所述第二反射镜和所述第一反射镜的相对表面调整至平行”步骤前,还包括:驱动与所述第二反射镜固定连接的驱动杆,在所述驱动杆的轴向上靠近第一反射镜移动,使所述第二反射镜和第一反射镜的相对表面抵靠;驱动所述驱动杆在所述驱动杆的轴向上远离所述第一反射镜移动,使所述第二反射镜与第一反射镜分离。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沿弧形面移动调整件将所述第二反射镜和所述第一反射镜的相对表面调整至平行”步骤后,还包括:将所述调整件与所述中空基座相对固定。本专利技术相对现有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专利技术的光学标准具及其组装方法对第一反射镜与所述第二反射镜的平行度调节,操作简单且效率较高。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例中光学标准具的立体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例中光学标准具的剖视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第二实施例中光学标准具的立体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第二实施例中光学标准具的剖视图。图5是本专利技术第三实施例中光学标准具的立体图。图6是本专利技术第三实施例中光学标准具的剖视图。图7是本专利技术第四实施例中光学标准具的立体图。图8是本专利技术第四实施例中光学标准具的剖视图。图9是本专利技术第五实施例中光学标准具的立体图。图10是本专利技术第五实施例中光学标准具的剖视图。图11是本专利技术第六实施例中光学标准具的立体图。图12是本专利技术第六实施例中光学标准具的剖视图。图13是本专利技术中光学标准具组装方法步骤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将结合附图所示的各实施方式对本专利技术进行详细描述。但这些实施方式并不限制本专利技术,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根据这些实施方式所做出的结构、方法、或功能上的变换均包含在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内。参图1和图2所示,为本专利技术的第一实施例,所述光学标准具,包括,中空基座10、第一反射镜20、第二反射镜30、调整件40。所述第一反射镜20和所述第二反射镜30都设置于所述中空基座10内。其中,第一反射镜20和第二反射镜30相对设置,第一反射镜20和第二反射镜30之间设有间距。具体地,第一反射镜20和第二反射镜30相对的两个表面22和32之间设有间距。所述中空基座包括第一壁11,以及与所述第一壁11相向设置的第二壁12,所述第一壁11上设有第一开口111,所述第二壁12上设有第二开口121。优选地,第一开口111和第二开口121分别设置于所述第一壁11和第二壁12的中心位置。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壁12的一面设置为弧形面。优选地,所述第二壁12的外表面设置为弧形面,所述弧形面122优选地设置为球面。所述第二开口121位于所述弧形面122的顶端。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二壁12的内表面也可设置为弧形面,所述第一壁11的一面或两面也可设置为弧形面。另外,连接中空基座10第一壁11和第二壁12的其中一侧壁上设有开口13,即中空基座10的至少一个侧壁上设有开口,其可方便地将第一反射镜20组装到所述中空基座10内。优选地,所述第一反射镜20为平面镜,其通过第一反射镜支架21安设于所述中空基座10内,且与第一壁11上的第一开口111的位置相对应,以便透光,例如,第一反射镜20位于第一开口111的上方,第一反射镜支架21设置为可透光或不可透光。优选地,所述第二反射镜30为平面镜,与所述第一反射镜20相对设置,安设于所述中空基座10内,其中,第一反射镜20和第二反射镜30相对的表面22和32都设置为平面。所述第二反射镜30与所述第二壁12上的第二开口121的位置对应设置,以便透光,例如,第二反射镜30位于第二开口121的下方。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光学标准具还包括一驱动杆31,所述第二反射镜30与一驱动杆31相对静止设置,优选地,所述第二反射镜30与所述驱动杆31固定连接,驱动杆31可设置为可透光或是中空。优选地,所述光学标准具还包括一第一反射镜支架21。所述第一反射镜支架21设置于所述中空基座10内,且相对所述中空基座10静止。所述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光学标准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标准具包括:中空基座,其包括第一壁,以及与所述第一壁相向的第二壁,所述第一壁上设有第一开口,所述第二壁上设有第二开口,其中,所述第二壁的一面设置为弧形面;第一反射镜,设置于所述中空基座内,所述第一反射镜与所述第一开口的位置相对应;第二反射镜,与所述第一反射镜相对的设置于所述中空基座内,所述第二反射镜与所述第二开口的位置相对应;以及调整件,所述调整件可带动所述第二反射镜相对第一反射镜移动。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光学标准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标准具包括:
中空基座,其包括第一壁,以及与所述第一壁相向的第二壁,所述第一壁上设有第一开口,所述第二壁上设有第二开口,其中,所述第二壁的一面设置为弧形面;
第一反射镜,设置于所述中空基座内,所述第一反射镜与所述第一开口的位置相对应;
第二反射镜,与所述第一反射镜相对的设置于所述中空基座内,所述第二反射镜与所述第二开口的位置相对应;以及
调整件,所述调整件可带动所述第二反射镜相对第一反射镜移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标准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开口和所述弧形面共同定义了所述调整件的移动路径,所述调整件可沿所述移动路径移动,改变第二反射镜与所述第一反射镜的相对表面的夹角。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标准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弧形面为所述第二壁的外表面,所述调整件配合所述弧形面设置于所述中空基座上。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光学标准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弧形面设置为球面。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光学标准具,其特征在于,所述调整件与所述弧形面相对的端面的形状设置为与所述弧形面相匹配,且在所述调整件安装于所述中空基座上后,所述端面与所述弧形面相贴靠。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标准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标准具还包括驱动杆,所述第二反射镜与所述驱动杆相对静止设置。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光学标准具,其特征在于,所述调整件设为一具有通孔的调整环,所述驱动杆的一端穿过所述调整件并与所述第二反射镜固定连接,所述驱动杆的另一端突出所述调整件设置。
8....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伟龙李虹于登群梁巍孙雨舟王祥忠刘圣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旭创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