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建筑用抗震钢板桩的制备工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0071263 阅读:115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5-23 15:58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建筑用抗震钢板桩的制备工艺,该钢板桩的化学成分及重量百分比为:C?0.18-0.22、Si?0.60-0.70、Mn?0.30-0.50、P≤0.015、S≤0.010、Cu?0.25-0.45、Ni?0.60-1.00、V?0.006-0.008、Ti?0.05-0.07、Als?0.030-0.050、Ce?0.03-0.04,其余为Fe及不可避免的杂质,所述制备工艺包括如下步骤:1)冶炼并连铸成板坯;2)加热至1260-1280℃奥氏体化;3)粗轧,开轧温度1160-1200℃;4)精轧:开轧温度990-1030℃;每道次的压下率控制在15-30%;精轧终轧温度840-860℃,累计压下率控制在65-75%。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建筑用抗震钢板桩的制备工艺,该钢板桩的化学成分及重量百分比为:C?0.18-0.22、Si?0.60-0.70、Mn?0.30-0.50、P≤0.015、S≤0.010、Cu?0.25-0.45、Ni?0.60-1.00、V?0.006-0.008、Ti?0.05-0.07、Als?0.030-0.050、Ce?0.03-0.04,其余为Fe及不可避免的杂质,所述制备工艺包括如下步骤:1)冶炼并连铸成板坯;2)加热至1260-1280℃奥氏体化;3)粗轧,开轧温度1160-1200℃;4)精轧:开轧温度990-1030℃;每道次的压下率控制在15-30%;精轧终轧温度840-860℃,累计压下率控制在65-75%。【专利说明】一种建筑用抗震钢板粧的制备工艺
本专利技术涉及钢铁冶金
,尤其涉及一种建筑用抗震钢板桩的制备工艺。
技术介绍
钢板桩于20世纪初在欧洲开始生产,1903年,日本首次通过进口在三井本馆的挡土施工中采用,基于钢板桩特殊的使用性能,1923年,日本在关东大震灾修复工程中大量进口采用。由于钢板桩具有较大的市场潜力和发展前景,1931年,日本于国内开始生产。钢板桩有冷弯薄壁轻型和热轧型,由于前者具有较大的加工、使用局限性,因而,热轧钢板桩成为钢板桩产品发展的主流。钢板桩具有很多的独特功能和优势,因而它的用途非常广泛,比如在永久性结构建筑上,可用于码头、卸货场、堤防护岸、护墙、档土墙、防波堤、导流堤、船坞、闸门等等;在临时性结构物上,可用于封山、临时扩岸、断流、建桥围堰、大型管道铺设临时沟渠开挖的挡土、挡水、挡沙墙等;在抗洪抢险上,可用于防洪、防塌方、防塌陷、防流沙等。钢板桩是用作护岸、岸壁和港口、河流的固定设施。1995年,日本发生了兵库县南部地震。地震中,各种基础设施受到了严重的损坏,包括港口和河流的设备。损害也成为了机遇,此后,有关基础设施在抗震的安全性方面受到了人们的重视,钢板桩作为固定设施在抗震性能方面没有受到重视。因此为了提高固定设施的抗震性,就要求热轧钢板桩具有较低的屈强比。在严酷的变形负荷下,热轧钢板桩的塑性变形一致性是关键,而提高塑性变形性能的有效方法是降低钢的屈强比。屈强比越低,材料从开始塑性变形到最终断裂所需要的形变量越大,因而提高了其塑性变形能力,可有效缓解因过载而产生的应力集中,使建筑构件吸收较多的地震能。反之若屈强比过高则会导致由于局部大变形而造成的超载失稳。从这个角度出发,屈强比越低就越安全,因此开发低屈强比热轧钢板桩已是当务之急。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建筑用抗震钢板桩的制备工艺,该抗震钢板桩具有抗层状撕裂能力,并具有较好的焊接性能。为达此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建筑用抗震钢板桩的制备工艺,该钢板桩的化学成分及重量百分比为:C 0.18-0.22、Si 0.60-0.70、Mn 0.30-0.50、P ≤ 0.015、S ≤ 0.010、Cu 0.25-0.45、Ni0.60-1.00, V 0.006-0.008、Ti 0.05-0.07,Als 0.030-0.050、Ce 0.03-0.04,其余为 Fe 及不可避免的杂质,所述制备工艺包括如下步骤:I)采用铁水脱硫、RH真空脱气处理,并连铸成板坯;2)将板坯加热至1260_1280°C,使板坯充分奥氏体化;3)对板坯进行粗轧,将开轧温度控制在1160_1200°C ;4)对板坯进行精轧:精轧开轧温度控制在990_1030°C ;每道次的压下率控制在15-30% ;精轧终轧温度控制在840-860°C,累计压下率控制在65-75%。本专利技术钢的化学成分的限定理由如下:C是钢中不可缺少的提高钢材强度的元素之一,如果溶入基体中,能够起到固溶强化的作用。随着碳含量的增加,钢中Fe3C量也随之增加,淬硬性也增加,钢的抗拉强度和屈服极限会提高而延伸率、缺口冲击韧性则下降。碳含量每增加0.10%抗拉强度大约提高90MPa,屈服极限大约提高40-50MPa。Si在钢中不形成碳化物而固溶于铁素体中,主要以固溶强化的形式来提高钢的强度,固溶强化作用很强,同时,也是钢中的脱氧元素。但如果钢中Si含量过高,则会引起面缩率下降,特别是冲击韧性下降较为明显,同时对钢的焊接性也不利。Mn是很重要的合金化元素,是奥氏体稳定化元素,在相同C含量和冷却速度下,随着钢中Mn含量的增加,钢中珠光体的相对含量会增加,珠光体片层细化,从而提高钢的强度,在含Mn量不高的情况下,钢的塑性基本上不降低。此外,由于胞使^温度下降,从而使先共析铁素体在更低的温度下析出且细化,同时,抑制了碳化物在过冷奥氏体晶界上析出,使钢保持在较高的塑性,并降低钢的韧性一脆性转变温度。Mn在钢中还是防止热脆性的主要元素,MnS大约在出钢阶段形成,所以消除了 S造成的危害。Mn是与Y_Fe形成连续固溶体的常用元素,是溶入铁素体而引起钢的固溶强化的,并且不恶化钢的变形能力。。P能提高钢的强度,有效改善钢铁材料的抗腐蚀性能,但使韧性降低,特别是使钢的脆性转折温度急剧升高,即提高钢的冷脆性(低温转变)。P—般固溶于钢的固溶体中,显著降低钢的冷加工性,另外P在钢中的偏析倾向比较严重,造成带状组织,使钢的力学性能不均匀,因此,应严格限制钢中P的含量S是通过形成硫化物夹杂而对钢的力学性能发生影响,硫化物夹杂对钢的强度及韧性都产生不利的影响,同时明显降低钢的Z向性能、焊接性能以及耐候性能,因此,钢中S含量必须控制在较低的范围。 Cu在钢中主要起固溶及沉淀强化和耐大气腐蚀作用,当与P共存时,其耐腐蚀效果更为明显,此外还有利于获得良好的低温韧性,增加钢的抗疲劳裂纹扩展能力。Ni在钢中只固溶于基体相铁素体或奥氏体中,是奥氏体稳定化很强的元素,可使奥氏体在更低的温度下分解。Ni对钢的各种性能都有利,加入1%的Ni可提高钢材强度约20MPa,另外,Ni既能显著地改善钢材的韧性、尤其是低温韧性,还能大幅度提高基材和模拟焊接热影响区的低温韧性。Ni还能有效阻止Cu的热脆引起的网裂,显著提高钢的抗大气腐蚀性能和耐海水腐蚀性能,尤其是与Cu复合应用时具有明显提高钢的抗大气腐蚀性能的作用。V是强碳化物形成元素,与碳的结合力极强,在钢中形成稳定、高熔点、高弥散的VC,因此,它可以通过细化晶粒与碳化物的形成来提高钢材的强度。Ti是强氮化物形成元素,Ti的氮化物能有效地钉扎奥氏体晶界,有助于控制奥氏体晶粒的长大,大大改善焊接热影响区的低温韧性。Al是钢中的主要脱氧元素,另外,Al的熔点较高,在生产中,钢中Al可与N形成A1N,而AlN有利于阻碍高温奥氏体长大,细化晶粒的作用,从而提高钢的强度。但Al含量较高时,将导致Al的氧化物夹杂增加,降低钢的纯净度,从而显著降低钢的冲击韧性,对钢的耐大气腐蚀性能也有不利影响。Ce可降低锈层的S含量,促进S1、Cu和P在内锈层的富集和Fe2O3.H2O的生成,SiO32-和po43_等均有缓蚀作用,有利于形成较致密粘附性好的含硅铜稀土的复合铁锈层,从而大大提高钢板的耐大气腐蚀性能。 本专利技术具有如下有益效果1.本专利技术钢具有良好的耐候性能,且钢材使用时间愈长,愈能显示其优越性。2.本专利技术钢具备优良的抗震性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建筑用抗震钢板桩的制备工艺,其特征在于,该钢板桩的化学成分及重量百分比为:C?0.18?0.22、Si?0.60?0.70、Mn?0.30?0.50、P≤0.015、S≤0.010、Cu?0.25?0.45、Ni?0.60?1.00、V?0.006?0.008、Ti?0.05?0.07、Als?0.030?0.050、Ce?0.03?0.04,其余为Fe及不可避免的杂质,所述制备工艺包括如下步骤:1)采用铁水脱硫、RH真空脱气处理,并连铸成板坯;2)将板坯加热至1260?1280℃,使板坯充分奥氏体化;3)对板坯进行粗轧,将开轧温度控制在1160?1200℃;4)对板坯进行精轧:精轧开轧温度控制在990?1030℃;每道次的压下率控制在15?30%;精轧终轧温度控制在840?860℃,累计压下率控制在65?75%。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华兆红
申请(专利权)人:无锡市森信精密机械厂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